仰海峰主讲才斋讲堂第162讲: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

在消费社会的语境中,面对物体的符号价值性,任何一位社会成员都无法独善其身。我们不禁好奇消费社会是如何产生的?消费社会中物和人的存在方式是怎样的?是否有其他文明替代消费社会?2018年10月11日晚才斋讲堂系列讲座上,北京大学哲学系系主任仰海峰围绕“鲍德里亚与消费社会的哲学批判”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讲授。

仰海峰教授

仰海峰引经据典,通过探讨影响鲍德里亚思想产生的代表人物和文学著作等内容引出鲍德里亚思想和相关著作,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消费社会兴起的原因。他指出,福特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变有效地激发了大众的审美趣味和消费欲望;随着休闲时间和消费能力的提高,人们的心理结构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电子媒介和经济危机的催生下,人们逐渐由物品消费转向符号-物的消费,消费社会由此形成。

讲座现场

仰海峰指出,现代性的解放是人和物的解放,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同时,物体的符号价值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强调。消费社会中,人和物的本质性被抽离,同质化的过程使得人和物处在同一水平,均由消费决定他们的存在方式。功能化的物体就此组成了一个链条,每种事物都通过差异获得符号性的意义,符号-物的系统呈现出俯就于消费者的特点。

同学提问环节

仰海峰从死亡的政治经济学角度介绍了消费社会产生的根源,并就鲍德里亚提出的象征交换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针对同学们的提问,仰海峰指出鲍德里亚所提出的非计算的、非个人的、非线性的文化模式具有浪漫和怀旧情怀,只是看待消费社会的一种方式,同学们可以针对这一问题展开更多的哲学省思和探讨。仰海峰对历史事件和文学作品的旁征博引,以及结合各种社会生活实例的生动讲述,给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思想盛宴。

专题链接:才斋讲堂

编辑:凌薇

责编: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