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召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专题会暨《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启动仪式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2017年11月10日,北京大学召开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专题会议暨《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启动仪式。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副校长王博以及中央编译局、商务印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的相关专家学者出席会议。会议由社会科学学部主任杨河主持。

会议现场

郝平指出,这部辞典的编译工作是学校“双一流”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非常高兴学校能够有机会承担此项任务,这体现了新时代北京大学的责任与担当,学校将全力支持辞典的编译工作,并希望各方面密切配合,尽快落实、完成好此项工作。郝平表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诞生在北京大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北京大学将秉承传统,承担办学职责,肩负政治任务,建设世界一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要弘扬北京大学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优良传统,深入研讨学习和研究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重点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要以此项工作为契机,推进党的十九大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党的十九大精神在北大落地生根、形成生动实践。

郝平讲话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编译出版的缘由、机制、进度,并就编译原则、出版方式和编译流程等提出建议。他表示,《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编译工作是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工程。辞典凝聚了众多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心血,是迄今最重要的国外马克思主义基础研究成果之一。译介该辞典,对于北京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乃至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将是有力的促进。他希望编译工作者立足北大、整合全国最好的研究资源,扎扎实实做好此项工作,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要求。

俞可平发言

《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从1983年开始编纂,前后已历经35年,德文版计划出版15卷,第一卷于1994年出版,目前已经出版11卷。中文版《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计划编纂15卷,2018年5月出版第一卷,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校长林建华、常务副书记于鸿君、副校长王博任顾问,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俞可平任总编,社会科学学部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河任编委会主任。

来自校内外的专家学者对辞典编纂工作进行了集体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这部辞典具有极强的学术价值,能够为我国学术界提供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研究成果,切实推进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其次,辞典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具有积极促进作用。此外,这次编译工作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的重要抓手,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意义和现实意义具有极强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王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从中国问题、中国国情出发,围绕国家战略,具有国际视野。北京大学是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诞生地,目前马克思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级学科,同时承担了中央统一领导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具有良好的学术基础。《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编译工作是北京大学贯彻十九大精神,加强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世界哲学大会、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和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的献礼工程。学校将全力支持此次编译工作,保证《马克思主义历史考证大辞典》中文版的顺利出版发行,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观准确地传播出去,为国家发展和民族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专题链接: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

摄影:刘月玲

编辑:江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