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学成果奖巡礼】为创新创业插上翅膀——iCAN“赛课合一”的创新创业教育之路

编者按:日前,教育部发文公布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项目。北京大学《教学、实践、科研相结合的语言学培养模式》等七项成果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被视为与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并列的国家级奖励。

北大新闻网特联合北大教务部、北医新闻网,开设【国家教学成果奖巡礼】专栏,对七项获奖项目进行专访,展示北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严谨笃学、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展现北京大学在人才培养工作和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所取得的进展。

获奖项目简介: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问题,山东大学邢建平团队与北大信息学院张海霞团队共同开发出“赛课合一”创新工程实践育人新模式。成果主要完成人有邢建平、张海霞、王卿璞、陈江、王震亚、马金平、尚俊杰、陈桂友、黄文彬、孟令国、陈言俊、王洪君、朱瑞富、张熙、邢梅萍、范继辉。该成果以“创新工程实践”课程体系为主要依托、以iCAN大赛为检验效果平台,通过第一课堂教学(课)和第二课堂竞赛(赛)相结合,引导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模式,应用专业知识完成创新作品原型制作,促进学生的实践和体验,达到提升创新能力、巩固学习效果、促进创新项目发展的目的。

2018年10月24日,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人头攒动。人们正围观一款“神器”——“指在掌握”智能手功能康复仪, 该仪器可帮助手功能障碍患者迅速恢复手部精细活动。上海健康医学院石阳团队的“神器”摘得一等奖同时,还一举拿下“最受欢迎奖”“网络最佳人气奖”。

这一幕发生在第12届iCAN大赛全国总决赛上。大赛吸引了来自全国19个赛区的450支大学生团队参赛。

“‘赛课合一’使我把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于实际。”石阳是获奖者,也是“赛课合一”的受益者。

石阳团队

创新的种子——“Yes,iCAN”

11年前,一封学生来信埋下了“赛课合一”创新的种子。

2007年,iCAN大赛主席、北大信息学院张海霞组织起美新杯比赛(iCAN大赛的雏形),希望以此解决学生学业与就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赛后,张海霞收到参赛学生、北大信息学院赵瑜的来信:“这是我第一次不靠考试得奖,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从无到有想出新点子,并亲手做出来,得到大家的认可而获奖,我为我的团队感到骄傲!以前我觉得比尔·盖茨和乔布斯都是神,现在我知道我一样能行,Yes,I can!”

“我反复读了几遍,深受触动。”张海霞说道,“我看到学生有创新需求,而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放开头脑,树立自信!”

iCAN——于是,比赛名字应运而生;“Yes,I can”——比赛口号也就此诞生。

“学生有创新需求,却没受过系统训练,更缺乏展示途径。”张海霞认为,系统训练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

综合创新能力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技能、企业家精神等,这些仅靠课堂讲授远远不够。张海霞意识到,推行一种打通“比赛”与“课程”全新的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这也是推出“赛课合一”模式的初衷。

课堂上的张海霞

iCAN大赛副主席、山东大学邢建平用行动践行着相同的理念。

邢建平提出基于使命-个性-问题-过程-能力-案例P4C2L教学新模式,以iSTAR(兴趣、自主、协作、实现、探究)为“任务驱动”,以综合测评取代考试。

“iCAN从战略层面激励学生,iSTAR则从战术层面与之互补——从兴趣、自主、协作、实现方面激发学生潜力。”邢建平介绍。

邢建平还致力于山东赛区组织与宣传工作,建起全国第一个大学创新实践基地,成立全国首个iCAN学生社团。

邢建平组织的山东大学iCAN创新社活动

在实践中,张海霞逐渐认识到,创新教育涉及创新设计思维、项目管理、商业模式、知识产权保护等,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创新教育不能一蹴而就,关键要抓好学生基础的创新教育,这也是“赛课合一”的着眼点。

但“基础创新教育没有先例可循”,信息学院陈江认为,“‘赛课合一’只能以创新的方式开辟一条创新教育之路”。

茁壮成长——以实践为主导的创新课程体系

2010年,张海霞与同事首次开设“创新工程实践”课程。

“课程名听起来就很有意思,”北大微电子系万基同学上了课更是发现,“课程涉及心理学、商业分析、表达艺术,甚至领导力等内容。”

学科背景、授课风格各异的名师“轮番上阵”:邢建平讲授“知识产权”;北大教育学院尚俊杰负责“游戏化创新设计思维”内容;陈江主讲“创新中的电子设计”;信息管理系黄文彬讲授用户体验概念与设计方法;光华管理学院路江涌讲授商业模式,新闻与传播学院吕帆主讲表达与演讲技巧……

从创新思维到团队精神,从动手能力到表达能力,成体系的课程为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提供了土壤。

“学生进行头脑风暴后,把想法写进‘创意的种子’,用两分钟把想法讲清楚,课下讨论,筛选出5—8个团队,由导师指导。”陈江介绍。项目确定后,团队还要定期汇报研究进展。

陈江正在讲授“创新中的电子设计”

“我要协调项目规划与进度,调动团队氛围,‘合理’要求队员加班,组织团建。”微电子系郑峰屹同学是团队队长,他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带好团队。

学期结课汇报更像是路演现场。“你只有7分钟,说不到点子上你就被淘汰了!”

“无论我们想出多么天马行空的创意,都会得到相应专业老师的指导。”黄文彬指导的学生、北大信息学院的徐梦炜说。

“为提升学生在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会尽可能让学生用现有资源实现不同创意。”黄文彬回忆起他带学生做的“音乐积木”——不同重量积木放上去会发出不同音阶,“当时为选材料讨论了好久,最后还是选择了3D打印”。

学生在黄文彬“用户体验设计”课上画出创意

在手机上发送内容,拉一下标尺,一行字就被打印出来——这不是什么“新科技”,而是一台手持打印机。“买来打印机喷头,焊板子,拆下鼠标做定位装置,开发APP。”尚俊杰对此印象深刻:“这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作品的发明者、来自北大信科的杨俊睿只是个大学一年级学生。”

“多样的课程不断为‘赛课合一’这棵大树输送营养。”——如陈江所言,这些都是学生所必需的“营养”。

从枝繁叶茂到聚木成林——把课堂“搬”到全国 把比赛引向国际

为更好推广“赛课合一”的模式,2016年,教学团队与智慧树合作,把课程搬上慕课,采取直播方式授课。

“直播效果棒极了,老师的精心准备‘跃然幕上’。”郑峰屹认为,相比传统慕课的录播形式,直播能更好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听课精力更加集中。

短短两年多,课程已覆盖全国30多个省市580所院校,直接受益学生20万余人,2017年入选国家精品在线课程,长期位列智慧树排名前三课程。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在收看尚俊杰的直播课

课程受欢迎的背后是老师们的辛勤付出——“为准备3小时直播课,我们经常开会讨论到半夜。”尚俊杰回忆起首个学期备课的经历。

课程春季学期以全直播、秋季学期以录播加直播形式呈现,暑期则由陈江开设翻转课堂……课程内容每年不断更新。“秋季学期老师还要到全国各地上课。”

直播课对老师控场与应变能力要求更高。当屏幕不时切换到学生提问时,只留给老师两分钟回答。在陈江看来,“既要鼓励学生,还要通过点拨把学生的想法再拔高一步”。

河海大学的徐小慧坐在2000里外的教室上课。“内心有点小高兴呐,”她的创意种子得到老师肯定,“经常找不到东西,便想把物品‘变’智能,使其主动‘告知’我行踪”。

教学团队在2016—2018年举办了12场教发会,培训教师1500余人。在教发会“竞课”环节中,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讲授其最擅长话题,“比拼”教学技艺。“我们通过竞争遴选最优秀教师。”组织者之一陈江说。随着这些未来高校创新教育的主力军把教学理念“播撒”到全国,“赛课合一”将更加枝繁叶茂!

2018年3月的教发会现场

与此同时,在邢建平的努力下,山大的iCAN生态体系建设也颇具规模。山东赛区连续五六年成为全国最大赛区,每年三四千人参赛。

张海霞也看到把比赛推向国际的时机已经成熟。

早在2009年深圳赛上,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PFL)Nico De.Rooij教授看了学生的作品后,激动地对张海霞说:“以前我一直认为中国学生是follower,现在我觉得,他们不仅在创新,而且正在改变世界!”“我们的学生也要参赛,要不就落后了!”

如今国际赛已举办8届,参赛人员涉及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新加坡、新西兰、澳大利亚、台湾、香港等20多个国家地区的700所高校20万人次。

2016年国际赛大合影

结合课程和比赛积累的经验,张海霞团队正以“创新工程实践”主干课为核心,围绕创意、管理、设计改进、呈现四个板块开设更多限选课程,打造创新教育课程群。

“赛课合一”之树正聚木成林!

2009年,黑龙江大学通信工程专业的郑涵团队凭借“多维空间控制器”项目获得大赛特等奖。

2015年,北大微电子专业宋子健团队“微跑小蛙”项目获比赛冠军,在登上央视创业英雄汇后,获9800万投资。

2016年,大连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张垚团队凭借“户外多功能净水杯”项目获“最佳团队奖”“最受欢迎奖”。

……

张海霞在比赛现场体验“Storm”智能陪护轮椅系统

2018iCAN大赛全国总决赛现场,邢建平对学生作品进行评审

一路走来,iCAN已成为学生展示成果的舞台,创新的氛围也逐渐浓厚。“赛课合一”之树已经开花结果!

“‘自信’是创新的起跑线,‘坚持’是创新的加油站,‘梦想’是创新的动力源。”“学生的梦想被激发,他自己就成为了一个‘发光体’”。张海霞如是说。

一路下来,一个个“发光体”正“照亮”越来越多的人:郑涵最近确定了公司“用多媒体互动技术切入儿童市场”的发展定位;宋子健开发的一款让儿童在游戏中学英语的电子产品即将上市;张垚申请了4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发明专利,正指导学弟学妹申请专利……“赛课合一”为郑涵、宋子健、张垚的创业梦想插上了翅膀!

石阳也向着梦想进发,他希望未来从事康复医学行业,开发更好产品让患者花最少钱、接受最科学的治疗。比赛刚结束,他便考虑通过市场调研升级改进产品。

“明年一定会参赛,还要带学弟学妹们来!”(文/新闻网记者 王岩 新闻网学生记者 刘子晴 何慧明)

 

专题链接:国家教学成果奖巡礼

编辑:山石

责编:凌薇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