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继愈先生在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90周年庆典上的讲话

12月26日


校长、各位老师、各位朋友:

我今天很高兴参加这个会。因为我的经历,我在北大当过研究生,又在北大带过研究生,之后又主持国家研究生培养的一部分工作,有一些感想在这里说一说,我也很愿意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研究生的培养:我当学生的时候,我就有这么一个感觉,研究生要想打好基础,是靠自学为主,不是靠听课。听课只是个启发,真正要做的是自学。自学要给他一定的时间,没有时间怎么能自学呢?课程不能安排得太多。课程安排太多,听课都听不完怎么能谈得上自学呢?应该给研究生创造这么一个条件,就是充分自学的机会。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应该维持竞争的机制,有一定的淘汰率。我当研究生的时候,有些研究生考上之后毕不了业。十个研究生就有一个念不下去的,不能够毕业,可见淘汰率还是相当高的。不是说考上研究生之后就保证一辈子解决问题了,不是这样子。这是一个初步的想法。

做研究生要有些必要的准备,准备不够的话没法成才。需要哪些准备呢?

第一个是工具上的准备,工具包括语文等基础的知识。

第二个是思想上的准备:不是说当了研究生就要提高我的待遇,或者将来有什么出路,少想这个;要想到为国家做出什么贡献,这是第一位的。我们在昆明当研究生的时候生活很苦,吃饭都吃不饱。那个时候杨振宁还是学生,他说:在大食堂吃饭,头一碗饭不要装得太满,盛半碗,第二碗饭装得满一点,这样可以多吃一点。头一碗装得满,吃第二碗的时候没有了,就吃不饱。在那种情况下能出那么多人才出那么多成果,这就说明方法要对路。研究生要有志气,要想着为国争光,不要想着个人前途怎么样,就像抗日战争时期,打倒日本鬼子是我们共同的愿望。爱国是主要的,这是个动力,不是增加工资作为你的动力。以工资作动力,那就是“有奶就是娘”,谁给我钱多我就给谁干。这行么?这样子没法给国家、给人民做贡献。以上说的是思想上做准备。

再就是学风上,在研究生阶段培养正当的、科学的学风。什么学风?靠自己的努力,不要东抄西凑,那样子学习不扎实、靠不住。这是起码的要求。

以上几点是对学生的要求。

我当过研究生的导师,导师也有相应的要求,首先是导师要以身作则。导师要有示范动作,不只是动动嘴纠正学生操作上的哪些错误。

导师还有一个责任,就是领导学生科学地、规范地做科研。昨天有报道说复旦大学处分了两个老师,是关于剽窃方面的问题。必须要有这样的处分。这个情况各个学校都有,以后研究生院要办好,学风必须要扳正,这样才能出第一流的人才。

导师还有一个任务,就是看看这个学科发展到什么程度:国内发展到什么程度,国外发展到什么程度。哪些问题已经解决了,不要重复。哪些问题没有解决,需要努力。题目从这里面出,不是现在国外的杂志上说了个题目咱们就跟着跑,那永远也跑不到前面,永远也跟不上。导师应该有这个责任。选题要选对。

导师还有一个责任,就是选学生,把学生选好。

最要紧一个条件就是导师要无私。这种无私很难。中学老师、小学老师对教的学生真是无私的。就算学生超过他,当个将军、当个元帅、当个院士、当个专家,老师高兴得不得了,比他自己得那个地位还要高兴!这就是无私。大学里有些老师不是这样。他有些新的观念不说,发表之后他才公布,才让人知道,这就是怕学生超过他自己。我们都看过水浒,梁山泊白衣秀士王伦是怎么失败的,他就是怕别人超过他,容不得,容纳不了。那样学生怎么会进步呢?这个不行。心胸要宽大,看到学生超过自己,我高兴,这就对了,这说明你有成绩,有人才出来了。这点我很有感受。前二十年,我经常收到有关敦煌问题讨论和研究的信。最近十年、最近五年以来,我没有收到这样的信了。这些信都跑到我学生那里去了,我的学生研究敦煌很有成绩,全世界好多人都问他。我觉得这就好极了,人才出来了。

后来我主持国家一些领域里面的一些项目,管的范围涉及更广一点。在某个领域里面培养人才要高瞻远瞩。要看这个学科在世界上什么地位,研究到了什么程度,哪些东西该做,哪些东西急迫要做,哪些东西条件不成熟不应该做。没有这个看法以及想法,方向找不准是不行的,方向找不准是浪费。

刚才我跟董申保院士交换了一下意见,他觉得过去我们学苏联学得太像了,把学科定得太死,范围很窄,走一条线。学生毕业之后专业不对口就干不了,改行也改不了,就只能干那一条,这是自己给自己封闭起来。路子要宽的话,基础要打得广、打得开才行。

我作为北大的老校友,希望研究生培养越办越好,我觉得北大研究生院要向教育部申请试点,大胆尝试一下。北大的优势是敢为天下先,像五•四运动那样大的运动,改变历史的运动,就是北大发起的。现代化的大学也是北大开始办的。

北大的邓广铭教授给我说过一个例子,他是研究宋史的,说的是杨家将的故事。在宋朝宋太宗的时候,与辽交战,争夺燕云16州,辽军50万的兵一直打到北京的高粱河,宋朝也以主力迎战。宋军不动,正面吸引辽军的主力,派杨家将从山西大同那边包抄过来,一直包抄到北京背后,救北京的危机。这个战略是合理的,效果很好,杨家将屡战屡胜。结果宋军统帅沉不住气,觉得杨家将与辽交战屡战屡胜有功劳,而自己却不动,自己也应该与辽军迎战,结果出战后大败。辽军胜利后撤出部分兵把杨家将团团包围,结果杨家将全军覆没。这就说明要沉得住气,要受得住外界的批评议论,要顶得住,不能影响大局。

希望北大的研究生培养会越办越好,谢谢大家。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