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5年发展路 迎接13次党代会】国际交流篇(二)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开展国际科研合作,促进文化国际传播

编者按:回望过去的五年,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在校党委和行政班子的领导下,守正创新,砥砺前行,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国内外交流与合作、后勤服务、综合改革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根据上级要求,经学校党委研究决定,北京大学第十三次党代会将在今年11月中旬召开。北大新闻网特推出“回眸5年发展路 迎接13次党代会”专题,回顾总结近年来学校奋力前行的实践、成就和足迹,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迎接北大第十三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聚五洲贤才而用之”——国际化师资队伍筑起全球人才高地

外国语学院的Donald Stone 先生是2014 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2011年时曾获“北京教育国际合作贡献奖”。从2002 年起,Stone 教授受聘于北大英语系,在北大教书育人已15 年,基于他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英美文学研究最新动态的了解,丰富了英语系本科和研究生的课程,填补了英语系课程设计的空白。同时Stone 教授热爱艺术,课程中侧重于对英国及欧洲大陆艺术的介绍,极大丰富了学生对于欧洲文化脉络的把握,且Stone 教授多年来积累了不少珍贵的艺术收藏,近年来更是分十次为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无私地捐赠了共470余幅西方大师版画和20 余件中国古典艺术品,使得北大的学生不出校园就可以接触到西方绘画的伟大传统,Stone 教授并以他的学识和艺术赠品先后举办了10 场主题讲座和主题展览。

过去五年里,北大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不拘一格降人才”,努力加快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北京大学名师荟萃、贤哲云集、群星璀璨的人才高地的格局已初步形成,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引领未来的人提供根本保障。

“也许是看多了科幻小说,我一直都希望能做出一些东西,看似异想天开,结果拯救了世界。其他人都觉得是比较不现实的领域,正是我喜欢做的。”应用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埃里克·白茨格(Eric Betzig)站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大讲堂,对台下座无虚席的年轻学子们讲述着自己走上科研之路的原动力。

白茨格与北大年轻学子交流

2014年,因为在超高分辨率荧光显微镜术(Super-resolution Fluorescence Microscopy)方面的贡献,诺奖委员会将当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白茨格与另外两位研究者Stefan Hell 和William E. Moerner,以表彰他们将光学显微镜由微米(µm,10-6米,百万分之一米)带入纳米(nm,10-9米,十亿分之一米)级尺度的贡献。

他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用自己多年来的亲身体验和科研成果,描述了自己不走寻常路,追随内心激情的人生历程,并介绍了自己对科学研究的深刻感悟。

埃里克·白茨格教授入选“与大师对话——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师校园行”项目,并于 2016年3月14日应北京大学“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的邀请,访问了北京大学。他围绕超高分辨显微镜等国际热门话题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发表了学术演讲,与来自北京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的师生在现场进行了学术交流。

查尔菲教授与座谈研究生合影

另外一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查尔菲(Martin Chalfie)受邀于2017年7月5-8日访问北京大学,作学术报告并与师生进行座谈交流。访问期间,他还参加了北京未来基因诊断高精尖创新中心(ICG)科学顾问委员会的研讨会议,为ICG发展提供了咨询建议。Martin Chalfie教授的学术访问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与诺贝尔奖得主近距离接触、聆听学术大师人生经历与研究心得的机会,也为ICG科学研究迈向国际前沿起到了推动作用。

目前,北大已形成以“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等为塔尖,“教育部学校特色”“北大海外名家讲学计划”等为中部,200余个常规项目为塔基的引智项目金字塔式三级梯队,形成北京大学“引才特区”和“人才高地”。其中,“大学堂顶尖学者讲学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邀请各领域的顶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开设课程、开展合作研究,在北京大学汇聚一批世界级顶尖学者。

“要让世界了解中国、消除对中国的误解,最好的办法是借他人之口来讲中国故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欢迎全世界的人来中国。”燕京学堂副院长何立强(John Holden)说道。

何立强教授

何立强教授是2017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他在中国工作了近20年,曾担任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会长、中国美国商会理事会主席等职位,广泛联系中美两国政府、商界及民间社团,创立并推动了一系列有影响力并至今持续发展的活动项目。近三年,何立强教授投身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作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的创始人之一,负责国际化办学、青年人才选拔培养、世界顶级高校合作等多工作,主导了与全球33个国家的100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合作伙伴关系,包括牛津大学、哈佛大学、剑桥大学、东京大学等,开启了中国教育国际化的探索和实践,在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教育和人文交流领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桥梁作用。

谈到燕京学堂开设的“中国学”,何立强认为这是一个独一无二的项目、一个有趣的尝试。他说,这门学科并不是要培养汉学家,而是要让学生在了解中国的基础上更好地思考世界。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科研国际合作提升科研与学术实力

 David A. Weitz教授是美国哈佛大学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讲席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国际生物物理与生物材料、微流控领域的知名专家。自2015年每年来北京大学定量学生物中心工作近3个月,利用哈佛大学微流控研究的成功经验协助北京大学微流平台基本完成搭建,实现了自主搭建大型超快速显微镜平台的目标。

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物理系教授、加拿大空间局“CSA数据处理模型”项目首席科学家Robert Rankin近年与北大地空学院宗秋刚教授团队共同合作辐射带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研究工作,提供了ULF波与粒子相互作用的模拟程序,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SCI期刊上共发表6篇文章。

美国莱斯大学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纳米领域顶级期刊副主编Nancy Halas领衔的3人专家团队,与北大物理学院方哲宇教授团队在纳米光子学研究取得突破,在SCI期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多篇并合作申请美国政府NSA国际合作项目一项。三位教授还分别在北大、中科院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高校开展纳米光子学研讨,作专题讲座多场,扩大了受益范围和影响力。

高端外国专家与学者对促进北大的高层次人才培养、重点和交叉学科建设以及国际间科研合作具有关键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多次接见外国专家代表并做出关于大力引进外国人才、加强国际人才交流合作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引智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北京大学认真学习执行中央和国家外专局关于加大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的精神,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在高层次外国专家引进方面实现了新突破,在全球吸引和集聚“高精尖缺”外籍人才。

2011年至今,北京大学通过积极申报国家外专局“高端外国专家项目”,共计邀请了百余名高层次外国专家来校讲学研究,专家涉及的学科领域涵盖材料科学、物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代数学、化学与分子工程、生命科学等学科。仅以2015、2016年为例,北大申报执行了17个高端外专项目,邀请了近30位学术大师来校工作,专家累计工作时间超过32个月,获批140余万元专项经费支持。来校工作的专家中不乏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知名高校学术大师和科学院院士,为北京大学物理、生物、工程等重点学科在学术和科研上瞄准国际前沿,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建设重点和交叉学科以及拓展国际间科研合作都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北京大学现设有5个创新引智基地,每年邀请一大批国际知名学者和领军人物参与基地前沿课题研究,搭建国际交流平台,献策学科国际化建设,大大促进了北京大学基础学科的国际化进程和国际学术影响力;合作培养研究生,开设多个研究生及高年级本科生的学位课,组织全国性的暑期班,扩大引智受益面;各基地引进了多位科学界顶尖人才推动前沿科学研究,基地成员年平均获批省部级以上项目资助50余项,国际合作研究资助近10项,通过国际研讨和合作等方式,基地中外专家每年发表SCI论著40余篇;各基地注重“以才引才”“以才聚才”,聚集了自然科学相关领域的国际优秀人才,将引智工作成效最大化。

2015年北京大学工学院入选“国际化示范学院”试点的申请。在两年来的试点工作中,工学院通过把握试点工作的目标任务,以此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系、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师资队伍、建立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国际化示范学院推进计划为北大工学院的国际化工作提供了崭新的机遇。

国际间科研合作不得不提到北大天文学科。作为国际著名的6个科维理(Kavli)天文研究所之一的北大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IAA)是中国第一个国际化的天文研究单位,其工作语言为英语,且完全按照国际化模式运行,由世界顶级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学咨询委员会为研究所引进人才、科学发展提供咨询。目前北大天文学科1/3的教师为外籍,1/2的博士后为外籍。每周都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天文学者访问北大,2012-2017年期间共邀请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Brian Schmidt、著名天文学家Sandra Faber和Rashid Sunyaev、Edward Stone等在内的250名左右的一流学者来访交流,他们的到访使北大师生在国内也拥有一个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平台。北大推动的中美“10+10”天文交流项目也为师生提供了更多与国际同行学习交流的机会,对中国天文人才培养意义重大。 

签署中美大学天文交流备忘录

 北大天文学科教师在在国际天文组织、期刊、科研等机构发挥着重要作用。北大10余名教师是国际30米望远镜(TMT)、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等项目的科学研究团队成员。此外,北大天文学科还与加州理工学院达成协议,依托中科院南京天光所为美国帕洛玛天文台5米海尔望远镜建设新一代光学光谱仪(NGPS),将以实物贡献的形式,在国际著名望远镜上使用自主研制的科学仪器,这已成为我国与国际著名大学开展天文科技合作的典范。

“以文化人”“以文会友”——文化国际传播创新策略促进文明和谐共荣

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价值更好融入国际的过程中,汉语教学与文化推广是重要的一环。

作为留学生汉语教育的“新东方”基地,对外汉语教育学院也是北大校园内汉语国际传播的桥头堡。一批业务精湛的专职教师和勤勉尽职、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承担了一系列别具特色的汉语慕课课程教学,为本校留学生和全球汉语学习者提供了优质的汉语学习资源。

学生“来自巴黎的老外”马丁在给徐晶凝老师的邮件中说道,“我参加了您的“中级汉语语法”慕课,我觉得很有用,您的解释非常清楚。我今年68岁,也许在您的学生中是年龄最大的一个,活到老,学到老!”

Elizabeth Braun在上完“中级汉语语法”后说道:“我很喜欢这个课程,通过老师的教导方法,我学了很多关于为什么汉语语法是这样——比如说,‘把’字句为什么存在等。因为我想在未来自己多教中文,所以这种知识对我来说,多么可贵!我真想鼓励老师给我们上高级语法课。”

汉语慕课(上图:刘晓雨老师的“基础汉语”,下图:徐晶凝老师的“中级汉语语法”)

依托慕课平台,“基础汉语”“中级汉语语法”“商务汉语”“汉字”等课程已成功上线,在线学员数十万。仅刘晓雨老师2014年9月上线的“基础汉语”慕课,截至2017年注册人数超过86万人,学员来自203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全球全覆盖。汉语慕课课程在讲授语言的同时,介绍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借助图片和经典的中国音乐、歌曲,既突出中国历史文化特色,又让学习者初步感受现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北大汉语慕课与孔院、项目构成了线上线下交融互促的汉语传播渠道体系,实现了“聚天下英才而育之”的教育理想。

此外,在项目中结成的一对一的中国学生语伴更是让留学生直接同中国学生交流,语伴们在生活、汉语学习、文化交流上起到了特殊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2000多人次的北大中国学生参与到了与留学生的互助互学活动中,中国学生也成为汉语国际推广、中外人文交流的民间使者。不少留学生表示,除了北大课堂之外,印象最深的就是北大的同学们,他们从中国最优秀的青年群体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中外学生也成为了一生的挚友。

如果说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在学生层面培养汉语人才,那么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就是在大师层面点燃汉语和中华文明的星星之火。

为配合“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国家战略,经国家汉办批准,北京大学于2009年12月成立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袁行霈教授担任基地主任。基地成立7年来,先后编写了《国际汉学研究通讯》等刊物,翻译了《中华文明史》,成功召开了“我的汉学之路”学术研讨会(2014)、“国际汉学翻译家大会”(2014)等国际会议,有力促进了汉语和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

游园会暨展台展览、舞台表演、大使论坛、留学生演讲比赛、留学生十佳歌手大赛、“我们与他们的未来”共同未来难民儿童画展暨国际志愿者高峰论坛、中乐学社与圣母大学手铃乐团联合音乐会……

这些精彩纷呈的活动都是2017年第十四届国际文化节已经上演或即将上演的一幕幕“演出”,正如主题“四海一家 Together as One”象征着的那样,文化节的大舞台提供给来自世界各地、五湖四海的人们一个平台,在北大欢聚一堂。

北大国际文化节现场

北京大学国际文化节起始于2004年,旨在“培养青年全球视野、共建和谐国际校园”,是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也是彰显国际化校园和谐氛围的品牌文化活动。在丰富多彩的主题下,国际文化节从不同的层次维度展现了北大学子的昂扬面貌和跨越国界的深厚友谊。国际文化节作为一张蕴含多元文化的名片,印证着北京大学建设国际和谐校园文化的诺言。

北京大学还通过主办或承办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端学术会议或论坛积极传播中国先进文化和文明理念。2013年以来连续成功举办四届“北京论坛”和一届北京论坛海外分论坛,共有近2000名中外知名学者参会,推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发展”的理念在国际社会的传播。2016年与中央美院联合主办世界艺术史大会,其间北大朱青生教授当选为世界艺术史学会新任主席;另外,成功取得世界哲学大会(2018)的主办权,搭建起全球学术交流和文明对话平台,在推动学术进步、完善大学治理、繁荣人类文明等方面进行交流互鉴。

五年来,北京大学以人文交流为途径,不断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交汇和融会贯通,以及人类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坚持“以文化人”“以文会友”,在海外友人心底播撒北大精神和中华文化的种子,高扬交流互鉴、合作共赢旗帜,促进人类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新闻网记者王岩整理)

编辑:山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