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人物

北京论坛:碰撞思想火花,包容不同文明——访北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教授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迄今已16年。我1995年到北大读博,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那一年毕业留校工作,在北大已经25年。我完整经历了北京论坛这16年,它对我潜在的影响是深刻的,北京论坛的作用是多方位的。”12月1日,北大教育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阎凤桥教授在接受专访时深有感触地说。

阎凤桥

思想性:相击而生火花

“水本无华,相荡乃兴潋滟;石孰有火?互击而闪灵光。”多次参加北京论坛的阎凤桥说:“北京论坛的思想性比学术性更强,在思想碰撞方面经常会产生夺目的火花。”阎凤桥对2010年第七届北京论坛上的一次“思想碰撞”印象深刻。“当时在北大举行了北京论坛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专场,我作了一个有关中国文化的发言,‘伯克利’的中国研究专家给予积极反馈,两校学者交流过程中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北大和伯克利加州大学的‘不一样’。”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叶文心教授提到‘伯克利’建于19世纪,与北大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期许不同,‘伯克利’只是想通过这个学校更好地为加州发展服务。“当时这个立足本土办大学的思想对我触动很大。”阎凤桥说,“2018年习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强调,‘人才培养体系必须立足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来建设,可以借鉴国外有益做法,但必须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的重要关系。”此后,阎凤桥在参加一些会议上呼吁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一味模仿西方模式,要牢牢扎根本土,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独特的贡献。

包容性:和而不同 共同繁荣

“2004年北京论坛创立之初就提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总主题,倡导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生。这个总主题文化包容性很强、视野宏阔,成为北京论坛风格上的一个亮点,至今仍极富引领性。”阎凤桥说,1993年,美国学者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论”,与福山的历史终结论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两种影响巨大又截然不同的代表性观点。

“北大的专家学者用这个总主题表明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不同文明之间能够和而不同、共同繁荣。”16年来这个总主题一以贯之,“大家对此认可度很高”。阎凤桥认为,16年来北京论坛始终在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搭建平台。“研究多种文明、不同学科的来自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在这个平台上对话交流,很古老的、离我们很远的文化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被接纳,这充分打开了我的研究视野。”

阎凤桥认为:“我们从事教育学研究的人不能太封闭,不能在一个小圈子里画地为牢。我们应以一种更博大的胸怀来进行现实关照和学术关照,促进中国与国际学术界的交流,只有这样,中国教育学科才能得到长足发展。”今年正值北京大学恢复教育学科四十周年、北大教育学院成立二十周年,在这个历史节点上回望北京论坛16年来的作用和影响,阎凤桥感受至深。

跨学科:打通盲点 相互借鉴

“在参与北京论坛的过程中,我深感在跨学科交流中受益匪浅。”阎凤桥对北大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潘文石一次在北京论坛上的主旨报告记忆犹新。“潘文石教授当时问与会者,地球上什么生物数量最多、总重量最大?潘教授给出的答案出乎大家的意料:蚂蚁。大多数人都以为是人类,潘教授用这个问题让我们重视自然界被我们忽视的生物,实际上是在倡导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发展。潘教授作为大熊猫及野生动物保护专家,还在报告中指出他在秦岭做实验发现只要人类创造自然环境或者不破坏自然环境,大熊猫这个物种可以自然地繁衍下去,而不需要依赖人工繁殖。听完以后我特别震撼。我认识到由于学科的不同,我们存在很多知识的盲点需要打通。”

阎凤桥指出,北京论坛突出的、也是让参与者受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它架起了跨学科交流的桥梁,藉由这个桥梁,不同学科背景的专家学者可以从别的学科的知识论、方法论中获得启发、找到灵感。“人类无法孤独地行走于天地之间,人类必须与万物众生同生共存。人和万物之间如此,学科之间同样如此。”阎凤桥说,“16年间,通过北京论坛促进了跨学科之间的交流,我也从其他学科专家学者那里感悟到他们对问题独特的认识和判断。”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