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先进典型

黄昆:快乐的物理巨人


7月6日16时17分,著名物理学家、我国固体物理学和半导体物理学的奠基人之一、中科院院士黄昆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6岁。“渡重洋迎朝晖心系祖国傲视功名富贵如草芥,攀高峰历磨难志兴华夏欣闻徒子徒孙尽栋梁。”这副北京大学物理系师生送给黄昆先生的寿联,如今变成了挽联。

或步行,或骑车,先生无数次地经过中科院半导体所大门内的那条水泥路。如今,在路的尽头,他已安息,但学生们永远不会忘记先生在路上那一脸和善的微笑。

F2005070807364800000.jpg

1997年10月8日,黄昆在中科院半导体所办公室查阅资料。 新华社发

“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

将理论砖石嵌进世界物理学大厦

记者第一次见黄老,是2002年1月他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前夕。83岁的老人当时已被确诊患了帕金森氏综合征,自己扣扣子都觉得困难。碍于情面,他同意接受30分钟的集体采访。为了节省时间,记者们把问题汇总在一起,由我一人代问。

“我不是帅才,是一个小兵。”这是他和记者交谈时说的第一句话。然而就是这个“小兵”,一次次地把“黄—里斯理论”、“黄昆方程”、“黄—漫散射”这些带着中国人姓氏的理论砖石镶嵌进了世界物理学的大厦。直到快70岁,他与学生合作提出的“黄朱模型”还被作为必读文献列入许多国外的专著和研究生教材中。

“中国的黄昆是最聪明的。”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的玻恩在自传中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子。黄昆与他合著的《晶格动力学》被誉为这一领域的圣经,是许多著名学者案头的必备经典。1947年,玻恩请黄昆在其手稿的基础上执笔完成这部专著。黄昆丝毫不因对方的崇高地位而放弃自己的主张。他把自己研究上的最新进展和独到见解融会其中,甚至为一些章节的安排与玻恩发生激烈的争执。

玻恩让步了,他让步得很开心。在给爱因斯坦的信中,他写道:“书稿内容已完全超越了我的理论。我能懂得年轻的黄昆以我们两人名义所写的东西,就很高兴了。”

1985年,《晶格动力学》第三版的封底加了这样一段评价:“玻恩和黄昆关于晶格动力学的主要著作已出版30年了。当年,本书代表了该主题的最终总结;现在,在许多方面,该书仍是该主题的最终总结。”

“不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

引领中国半导体研究进入世界前沿

黄昆作为科技界的代表人物走进公众视野,是20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

1977年,黄昆担任了中科院半导体所所长,被国外同行称作“灰烬中重新起飞的凤凰”。沉寂30年,重返科技战线后,黄昆坚持要在一线当“小兵”。

“他觉得,如果自己不深入思考一个具体的科学问题,如果不亲自动手算点东西,脑筋就开动不起来,很难做出什么有创新性的成果,也根本无法看清学科的发展趋势。他无法想象,自己看看文献,出席一些学术会议,就能把握科研的大方向。”“黄朱模型”的创立人之一朱邦芬院士非常理解自己的合作者。

从1978年初开始,黄昆每星期抽出半天时间,给全所科研人员讲授半导体物理的理论基础,前后整整讲了10个月。在他的主持下,半导体所的半导体超晶格研究在世界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其中拉曼光谱学的研究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低维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处在世界最前沿。

听黄昆讲课是一种享受。黄昆授课有两条原则,一是“假定听讲人对所听问题一无所知又反应较慢”;二是无论讲过多少次,每次都要重新备课。当年在北大讲授普通物理,为了每周6个学时的课,他要备课50—60个小时。就这样,自己当学生时写作文“一句话就讲完了”的黄昆,为人师后,在课堂上却常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d3507c83baf64813b9e54cacd0cd0642.jpg

1987年9月,黄昆在北京中科院半导体所超晶格室学术报告厅作学术报告

黄昆把自己一生的科研经历归结为:一是要学习知识,二是要创造知识。他说,“我喜欢与众不同,不喜欢随大流。如果跟着大家做,就没有什么意思。”

在西南联大,黄昆与杨振宁、张守廉同居一室。酷爱争论的黄昆经常与他们“无休止地辩论着物理里面的种种题目”。杨振宁后来回忆,有一次,“关了电灯,上了床以后,辩论仍然没有停止。我现在已经记不得那天晚上争论的确切细节了,也不记得谁持什么观点,但我清楚地记得我们3人最后都从床上爬起来点亮了蜡烛,翻着海森伯的《量子理论的物理原理》来调解我们的辩论。”

也许只有真正以“创造知识”为乐的人,才能够体会黄昆内心的真正快乐。(文/杨健)

黄昆小传

黄昆,1919年9月生于北京,194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物理系。1945年赴英国留学,1948年获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49年—1951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理论物理系任博士后研究员,1951年—1977年在北京大学物理系任教授,1977年—1983年任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所长,1983年至今任名誉所长。1987年—1991年曾任中国物理学会理事长。他先后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5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外籍院士(1980年)和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85年)。2002年,黄昆荣获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