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史料汇集

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二)

随着对马克思主义的深入学习、研究和宣传,涌现出一批坚信马克思主义,决心走十月革命道路的早期的共产主义者。李大钊深感有进一步组织一个更严密、更有纪律、纲领更加明确的团体的必要。经过和邓中夏、高君宇等人多次酝酿和讨论,决定首先组织一个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1920年3月,在李大钊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学生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范鸿劼、何孟雄、朱务善、黄绍谷、罗章龙、刘仁静等19人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这是我国最早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团体之一。它成立后的主要活动是,组织会员搜集、翻译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进行专题研究、定期举行讨论会和报告会等形式,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使会员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并传播马克思主义。

关于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成立前后的情况,作为研究会初始会员的罗章龙、朱务善均写过回忆文章。罗章龙在回忆文章中写到,马克斯学说研究会于1920年3月开始酝酿组成,最早发起的那19个成员都是北京大学的学生,大都参加了五四运动,并且是运动中的中坚分子。研究会成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秘密工作,在1921年11月7日才公开。学校还专门给研究会两间房子,一间当办公室,一间当图书馆。研究会成立后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翻译出版马克思学说有关的书籍。1978年秋,中国革命博物馆和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就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些重大事件,邀请罗章龙教授座谈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本处即是引用此次的座谈记录。朱务善回忆,从主要方面来说,成立研究会,“这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结合,企图建立共产党”。后来北京建立共产党的组织时,“参加党的人就是组织研究会的发起人”,虽然并不是所有的发起人都参加了党。

2010年,一位湖南收藏家黄明军发现的一份“发起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启示”原稿,印证了罗章龙的回忆。这份启示一共有四页,用的是民国早期国立北京大学附设内分泌学研究所稿纸,尺寸大小:19.2cm×27.2cm,属毛笔手写原稿,于1921年3月22日发布。原文中写道“马克斯学说研究会”是上年3月发起,也就是说,该会成立于1920年3月。主要发起人有高崇焕、王有德、邓中夏、吴汝明、罗章龙、黄绍谷、王復生、黄日葵、李骏、杨人杞、李梅羡、吴溶沧、刘仁静、范鸿劼、宋天放、高尚德、何孟雄、朱务善、范斋韩十九人。该组织是以研究关于马克斯学派的著述为目的。他们研究方法分四项:一是收集德、英、法、日、中文各种马克斯学说的图书,他们十九人筹集了120元购书费,买了德、英、法三种文学的马克斯全集。二是讨论会,三是讲演会,四是编译,将德英、法、日文字的马克斯学说翻译成中文,便于国人研究学习。启示中这样写道:“我们凭着这单纯的组织,逐渐完成我们理想中应有的希望”。

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会员发展到了两三百人,不仅包括北京国立八校的在校大学生,也有工人参加。北京以外的地方也发展了会员。“亢慕义斋”1920年3月31日,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正式成立,该会搜集了马克思学说的各种外文及中文资料,集资建立了收藏共产主义图书的藏书室——“亢慕义斋”。“亢慕义斋”的意思就是“共产主义室”,“亢慕义”是德文“共产主义的”译音,“斋”就是“屋舍”之意。的马克思主义书籍也扩充到几百部。在北京大学马克斯学说研究会的影响下,上海、天津、广东、山西、河北、山东、湖南等地方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相继成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他将社会主义视为一种新文明,从“学理”上对社会主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观。

五四运动爆发以后,张西曼张西曼,1895年6月生,湖南省长沙人,中国同盟会会员。1909年进入京师大学堂并宣传三民主义。1911年进入俄国东方语文专科学校学习,开始研究社会主义。致电孙中山、蔡元培,希望他们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蔡元培邀请他到北京大学共同进行此项工作。1919年7月,张西曼来到北京,在李大钊的北京大学图书馆里担任了编目员。之后,在北京俄文专修馆兼职任教,直接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秘密组织社会主义研究会。1920年12月,在李大钊倡导下公开成立了“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研究会成立时曾在《北京大学日刊》发了通知,公布了简章,明确了研究会的宗旨、定名、方法、会员等八项章程。其中,关于社会主义研究会的宗旨是,“集合信仰和有能力研究社会主义的同志,互助的来研究并传布社会主义思想”;方法分为文字宣传和讲演两种,文字宣传又包括:编译社会主义丛书,翻译社会主义研究集,发表社会主义论文三项。从《北京大学日刊》记载来看,研究会的成员有:李大钊(守常)、何恩枢(北衡)、徐其湘(六几)、陈学池(儒康)、郭弼藩(梦良)、陈顾远(晴皋)、费秉铎(觉天)、梅祖芬(思平)、鄢祥褆(公复)。通信处设在本校第一宿舍郭梦良处。

“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的成立,说明当时在北京大学对社会主义的学习、研究,已经从个别的、秘密的状态走向有组织的、公开的阶段,这是有重大意义的。后来,因参加者主张差异,意见不一,组织发生了分化:郭梦良、徐六几等组织了“基尔特社会主义研究会”;陈顾远等组织了“工团社会主义研究会”,李大钊等人则走上了追求科学社会主义的道路。

1918年5月,当时留日学生因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全体回国,国内各学校学生请愿受到反动军阀压迫而失败,因此感到有组织一个带学术性的政治团体之必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李大钊和王光祈发起了少年中国学会。王光祈后来谈到发起该学会的原因时说:“盖以国中一切党系皆不足有为,过去人物又使人绝望,本会同人因欲集合全国青年,为中国创造新生命,为东亚辟一新纪元。故少年中国学会者,中华民国青年活动之团体也”。

少年中国学会是五四时期有较大影响的社团之一,1918年6月30日由王光祈、李大钊等7人发起,李大钊任临时编译部主任。1919年7月1日,少年中国学会总部在北京正式成立,推选王光祈为执行部主任,李大钊被推举为学会机关刊物《少年中国》的编辑主任。经李大钊和王光祈等人提议,学会的宗旨由“振作少年精神,研究真实学术,发展社会事业,转移末世风气”改为“本科学的精神,为社会的活动,以创造‘少年中国’”。要求会员恪守“奋斗、实践、坚忍、俭朴”的信条。少年中国学会在上海、南京、成都及法国巴黎均设有分会,会员遍及国内许多省市以及欧美、南洋等地,影响较大。北京大学一些进步学生黄日葵、许德珩、邓中夏、徐彦之、康白情、张崧年、高尚德、刘仁静先后加入少年中国学会。此外,高君宇、曾琦、李璜、左舜生、恽代英、张闻天、杨贤江等也相继加入该会。毛泽东是经李大钊介绍于1920年初加入少年中国学会的。

少年中国学会一共存在七年,会员最后发展到一百二十多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人:(一)向往俄国十月革命的一些人;(二)因反对日本侵占山东而归国的一部分留日学生;(三)从事爱国运动的国内各学校学生。这个学会分散在国内各大城市,都同情或直接参加五四运动,后来虽然因为会员的立场观点不同走向分裂,但在当时对于五四运动起了很大的联系作用,不少人后来成为著名的共产党人,如毛泽东、张闻天、恽代英、高君宇、黄日葵、刘天章、田汉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当时曾评价说:“现在各种集会中,我觉得最有希望的是少年中国学会。因为他的言论,他的行动,都质实的很,没有一点浮动与夸张的态度。”

少年中国学会出版有会刊《少年中国》月刊,由李大钊任主编,其一部分内容是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文学、哲学方面的论著与译文,涉及人生观、世界观及社会问题各个方面;另一部分是发布该会日常活动消息及会员通讯等。

少年中国学会在成立一年之后,不但和别的社团联合起来,形成了统一战线,在任务和工作方面也渐渐地由朦胧而显明,比先前更实际更具体。学会中的最高领导机构是评议会,李大钊、恽代英、杨贤江、黄日葵四位是评议员。少年中国学会的成员虽然相当复杂,思想也极不相同,但是在当时会员中有许多共产主义者,并且担负着少年中国学会的领导任务。这对于五四运动起到了帮助和推进的作用,同时也说明五四运动之所以能获得斗争的胜利,是因为北京学生、全国青年以及社会各方面爱国人士的团结。由于这样的广泛的团结,才有力地打击了北洋军阀,赢得了胜利。


本文选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