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史料汇集

“一大”早期党员朱务善的传奇人生

朱务善,一个地道的津市人。

朱务善出生在津市杨湖口(现生产街)一个书香家庭。父亲朱馨笙是晚清秀才,如果一切不改变,朱务善很可能子承父业,做一个埋头读书、不问世事的书生,然后考功名、奔仕途。然而,1911年辛亥革命的炮火震醒了朱务善,当时他刚从澧州中学堂毕业。

他尤其欣赏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和《新民丛报》。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他萌发了强烈的北上求学愿望。因父亲去世早,家道中落,朱务善从澧州中学堂毕业后便辍学。他曾找做盐商的堂叔借学费而被拒绝,倒是无血脉亲缘关系的街坊四邻及同学家长给他筹措了一笔学费,才让他得以去北京圆了继续读书的梦想。朱务善后来回忆说,这件事对他触动很深,成了他日后能主动接受革命思想的缘由之一。

1919年春,朱务善到北京的时候,正赶上“五四”运动爆发。他当时考上了三所大学,是五四的激情帮他选择了上“北大”。在“北大”,他“自然”地结识了“守常先生”,并很自然地追随守常先生走上了马克思主义道路。

《中国共产党北京市组织史资料》《北京党组织的创建活动》等书中揭示:“朱务善1921年上半年加入北京共产党组织,他入党的介绍人为李大钊和邓中夏。”这样说虽然是事实,但过于简单,不足以说明真相。用朱务善自己的话说:“我认识守常先生是1920年春,到1925年出国前,我们几乎朝夕未离。”这样说才多少说明了李大钊同志对朱务善参加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有多深。1920年春,朱务善因为看进步书籍上了瘾,受同学指点上红楼图书馆借书,从而结识了当时担任图书馆主任的李大钊先生。大钊先生则从借给朱务善进步书籍开始,把他引进了北大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又介绍了他加入了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后来又与他同在中共北方区委工作,直到朱务善去苏联这才两人分开,旁人评价,朱务善与李大钊既是师生更是战友。朱务善自己认为李大钊是他一生中始终难忘的人。1957年,朱务善回国后不久,正赶上李大钊同志牺牲三十周年纪念,他满怀深情的地写了一篇题为“回忆守常同志”的文章,发表在1957年4月29日的“人民日报”上。后来,他就积极支持、参与北京市委组织的《李大钊传》的资料征集及编纂工作。1979年,朱务善去世八年后,《李大钊传》方正式出版,书中仍有十数处提到朱务善或是引用了朱务善的回忆。

从1921年“一大”到1925年“四大”,朱务善一直在中共党的北方区委工作。他分工的主要工作是负责社会运动和青年运动。他以北大学生会主席和北京学生联合会主席身份深入到北京地区各所大专院校串联活动。他接任邓中夏“平民教育讲演团”总务干事职务,负责讲演团日常工作并亲自担负长辛店工人俱乐部一周一次的定期讲解。当“二七”工人运动进入高潮时,他与缪伯英代表北京学生冒险赴武汉探望罹难工人及家属、声援工人罢工、指斥反动军阀的暴行,作为北京进步学生的代表,朱务善毫不畏惧,在记者会上揭露了吴佩孚、肖耀南镇压大罢工的血腥罪行,号召学生工人奋起反抗;当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发展之际,他代表北京学生赴羊城面见孙中山先生,请命先生北伐,后积极参与组织“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有效地抵制和揭露了段祺瑞“善后会议”的阴谋……

1925年下半年,朱务善受组织派遣去苏联学习。次年,他转为苏共党员,易名“泊·易·欧西皮夫”,参加共产国际工作。1937年,在苏共肃反扩大化期间,朱务善受“基洛夫案件”牵连,遭判刑并被流放乌赫塔城长达17年。1954年,苏共为朱务善平反。他被允许回到了莫斯科。1955年春,朱务善在周恩来总理关心下,被批准回国。此时,他已年近花甲,但他仍坚持在科技出版部门为党为祖国努力工作。文革期间,朱务善受到了冲击。1971年,朱务善因病去世,享年75岁。1978年,组织上为朱务善彻底平反,恢复了名誉,落实了政策。他的悼词中这样写道:“朱务善同志是我党创建时期的老党员之一……(他)为党、为人民、为共产主义奋斗了一生”。

现在,朱务善同志的骨灰被安放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文/津文综)

本文原刊载于2018年10月19日《常德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