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专题首页 > 史料汇集

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

 在中国大地上率先举起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旗帜的,是李大钊。在1913年至1916年日本留学期间,李大钊就对日本人译介的有关马克思经济学和欧洲社会主义思潮感兴趣。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独具慧眼,首先指出这个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在1918年7月发表的《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论述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与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本质区别,指出:“法兰西之革命是十八世纪末期之革命,是立于国家主义上之革命,是政治的革命而兼含社会的革命之意味者也。俄罗斯之革命是二十世纪初期之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他敏锐地认识到俄国十月革命预示着社会主义革命时代的到来,是“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在同年11、12月发表的《庶民的胜利》和《Bolshevism的胜利》两篇文章中,他揭露了这次世界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热烈地赞扬十月革命,指出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是世界历史的潮流。这两篇文章,是李大钊代表我国无产阶级及其先进分子最早拥护俄国十月革命、接受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标志,具有历史意义。

1919年9月、11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号和第六号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文共二万六千多字,十一小节,对马克思主义作了比较系统全面的介绍与宣传。在文章的开头,李大钊明确把马克思主义称为“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说明自己写作这篇文章的目的在于把这个学说介绍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正确看待这个学说,并将它用在我们的思辨中。李大钊在文章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分为三个部分:一、“为关于过去的理论”,即“历史论”或“社会组织进化论”;二、“关于现在的理论”,即“经济论”或“资本主义的经济论”;三、“关于将来的理论”,即“政策论”或“社会主义运动论”。他指出:这三部分理论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李大钊在文章中还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阶级斗争学说和剩余价值学说作了系统的论述,指出“他的学说是完全自成一个有机的有系统的组织”。在文章的最后李大钊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功绩在于告诫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实现绝离不开人民本身的斗争,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较为完整、较为准确地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章,尽管文章中还有个别不准确或者错误之处,但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整个体系及其革命意义的了解无疑是正确的。该文的发表,不但表明李大钊完成了从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而且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这一时期,李大钊不仅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还通过演讲、课堂教学等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

我国大学中第一次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正式列入课程,对学生进行讲授,是在北京大学从李大钊开始的。1920年起,李大钊便在北京大学史学系、经济系、法律学系和政治系,先后正式讲授《唯物史观》、《工人的国际运动》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或讲座。当时的《北京大学日刊》上有下列的布告、启事:

注册部布告:李大钊先生刻已到校,所授唯物史观,本星期起照常授课。

政治系教授会启事:本星期四之现代政治,仍由李守常先生继续讲演“工人的国际运动”。

李大钊在北京大学文科各系开设的理论课程共有五门之多。计有:《史学思想史》、《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唯物史观》、《现代政治》、《工人的国际运动与社会主义的将来》等。

五四运动后,在李大钊的引导和帮助下,北京大学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活动迅速开展,一大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茁壮成长起来。这些人一旦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便如饥似渴地阅读当时所能看到的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和书籍,并积极投身到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行列。到1920年初,在李大钊周围已经聚集了包括邓中夏、黄日葵、高君宇、何孟雄、朱务善、张申府、罗章龙、刘仁静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北京大学开始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心。


本文选自《北京大学与中国共产党》第三章,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