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化楠:北大曲协草创记

个人简介:郭化楠,2000—2004年就读于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03年合作创立北京大学曲艺协会。

2003年底,刚刚经过“非典”洗礼的北大恢复了往日的生机。“非典”的贡献,除了让中国公共部门开始探索建立应急机制外,对于数学科学学院2000级本科生郭化楠来说,就是让他名正言顺地拥有了自己的电脑。

理科生的课业繁重,学校要求不能因为“非典”耽误课程进度,为了降低师生课堂以外的见面频率,用电脑布置作业、答疑成为了这些院系的普遍举措。郭化楠就是这样接触到校园bbs的。当时北大最火的bbs叫“一塌糊涂”。“曲艺版”是郭化楠经常去“水”的版面。

郭化楠生在北京,儿时接触的广播里评书相声节目尤为多,潜移默化地对相声产生了特别的兴趣。郭化楠通过在版面上发帖和留言互动,认识了许多共同喜欢曲艺的朋友。

后来的未名bbs作为新的“校内信息平台、师生文化社区和网上精神家园”逐渐取代了“一塌糊涂”的位置。2003年3月份,郭化楠拉上室友air(bbs昵称)和一塌糊涂曲艺版版主espiritu(bbs昵称)一起在未名bbs上申请成立了相声版。

起初版上较为冷清,经常活跃的只有叫“南瓜”“大林”“小林”这几个用户,其中“南瓜”就是郭化楠的昵称。一开始版上讨论的问题都很专业,类如艺术派别、包袱技巧、经典名段等,后来陆陆续续也有了一些演出信息的分享,曲艺版渐渐为人所知,成为北大曲艺爱好者们的网络聚集地。打开电脑登上网页,在版上跟大家聊天成了郭化楠非常享受的一项课余生活。

郭化楠

渐渐地,郭化楠和大家已经不满足于虚拟交流,决定发起版聚,商量成立社团的事宜。那时候大家一方面期待,一方面又有点谨慎,直到有一个叫韩松的版友说愿意牵头,组织大家在学三食堂举行版聚。

这次版聚让郭化楠见到了版上那些从未谋面的老相识们,数学的、中文的、物理的、心理的,北京人、天津人、河南人、湖北人,一大帮相见恨晚、志同道合的朋友们召开了第一次“红船会议”,开始讨论起成立曲艺类社团的事情。但是在给协会命名的过程中产生了争议,韩松建议:“我们因相声相识,那就叫相声协会。”然而,另一个叫胡宁的版友准备把单田芳老师请到北大来做一个关于评书的讲座,想把协会叫做评书协会作为接待单位。经过大家商榷,求同存异,就叫曲艺协会,这样可以把其他艺术也包括在内,使协会显得壮大。

除了商定协会的名称,将近两个小时的会议最终什么细节和进程都没定下来。这次会议结束后,学期也接近了尾声,为了不耽误协会成立的进程,几个靠谱的同学私下联络分头行动,打听成立和注册手续的、草拟章程的、联系各种骨干力量的。当“大旗”树起的时候,开始不断地有人加入。大家从大讲堂的志愿者队伍找来了表演一级棒的社会学系新生,从中文系的通选课上请到了理论专家……曲艺协会成立筹备工作开始步入了正轨。当把曲协的章程放在版上的时候,所有人都开始觉得协会成立的事情水落归槽。

新学期伊始,筹备组所有人来到中文系会议室开会,郭化楠第一次见到了久闻未见的指导老师。他来得晚些,一进门就看见屋子里众星捧月般坐着一位老爷子,体型富态,精神矍铄,脑门上闪着亮光,张嘴说话声如洪钟,震得不大的会议室隐隐发颤。这就是曲艺协会的指导老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曲艺理论家汪景寿老师。从那天起,汪景寿成了曲艺协会的坚实后盾,也是所有人心中慈祥的“老爷子”。商定了曲协的章程、组织程序、活动开展方式等事项后,北京大学曲艺协会的成立进入了最后的倒计时。

曲艺协会成立十五周年演出

在汪景寿的帮助下,郭化楠等人邀请了曲艺明星、学界专家、各路媒体等,2004年3月26日晚上,北京大学曲艺协会成立大会在电教的一间普通教室里举行。

电教的桌椅是上世纪80年代的硬板凳和长条桌子,墙壁的角落也偶尔挂着一些蜘蛛网,黑板上用粉笔简单地书写了“曲艺协会成立大会”的标题,但场地的简陋根本无法遮蔽现场的星光熠熠。刘兰芳、李金斗、张蕴华、常佩业、丁广泉等表演艺术家们,整整齐齐坐在教室中,观看北大同学们的表演。赵鹏的《三打白骨精》、陆庆和姚建文的《大保镖》、留学生阿伦的《张飞请诸葛》,无不得到在场观众和嘉宾的赞许和鼓励。

郭化楠用“人生四大喜”来表达感慨的心情:北大有肥沃的曲艺土壤,却一直没有曲艺组织,成立协会是“久旱逢甘霖”;会员们来自全国各地,因为共同的爱好走到一起,可谓“他乡遇故知”;协会从2003年9月开始酝酿,如今终于初具规模,喜悦之情唯有当年考入北大时可以相比,可当“金榜题名时”;从此以后,会员们和曲艺将有蜜月般的“亲密接触”,不免有“洞房花烛夜”之感。带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怀着对中华艺术的追求,曲艺协会在众多前辈、老师和朋友的帮助和支持下诞生了!

沉浸在喜悦中的郭化楠并不知道,曲艺协会除了带给他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好友外,还在他前方的人生道路上埋下了更大的惊喜——那个将陪伴他后半生的最重要的人在不远的前方等着他。(文/新闻网学生记者 蒋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