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炳华:赤手空拳筑护理之基

个人简介:赵炳华,原北京医科大学第一届护理系主任兼党委书记,1969年,响应国家号召支援三线建设,在贵州省航空工业部门〇一一基地附属医院三〇一医院、三〇二医院担任儿科医师尧儿科主任。1980年,回到北京北大医院儿科担任儿科党支部书记、儿科副主任。1984年,受时任北京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彭瑞骢和校长曲绵域的邀请委托,创建护理系,并成为中国首批恢复高等护理教育的院校之一。199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时针拨回到1984年,应国家对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进一步需求,赵炳华回到阔别23年的母校,担负起筹建护理学系的重任。也是从那一年起,她将护理学科作为一颗种子,播撒在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这方沃土中,孕育、生根、发芽。

学科筹建之初,时任第一届护理系主任兼支部书记的赵炳华,没有教学楼,没有专业教师,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本科教材,没有实习基地,甚至国内也没有可借鉴的教学经验,有的只是一人一屋一桌一椅,可谓家徒四壁。面对一穷二白的局面,赵炳华握紧拳头、捋起袖子,下决心用赤手空拳为护理学科搏出一片天空,让祖国的高等护理学教育得以翱翔。

没有教学楼,没有教学基地,赵炳华难以画饼充饥。她找到大学领导,陈之以“九层之台,起于垒土”,指出教学楼之于学系建设的重要性。教室和教学基地很快就有了着落,这给赵炳华打了一针强心剂,让她更加有信心搭建起护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基。

没有专业教师,赵炳华亲自制定标准,利用北医丰富的临床师资资源,在各临床医院内外妇儿各科选拔了一批副主任以上的医师。这些既在医教研方面富有经验,又熟悉临床护理工作的临床教师成为了早期护理学系骨干教师力量。这支队伍中最早的几位教师,和赵炳华一样,多是北医自己培养的优秀毕业生。

赵炳华与护理学生

为了恢复祖国高等护理教育事业,她们放弃了自己热爱的临床医学专业,不计得失,毅然投身到北大医学护理学科创建工作中去。自此,北医的护理学系师资队伍初具雏形。

没有教学大纲,没有本科教材,赵炳华就引进国外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和教学内容,钻研教法、编写讲义,直至出版教材。那时,在护理学系总是能够看到赵炳华带领着护理系一位位主讲教师,抱着厚厚的国外权威护理学专业英文版教科书,先翻译其中的护理教学内容,再结合各自丰富的临床经验,集体对每一个授课内容,反复讨论、斟酌,形成译本。最终这些凝聚着教师们心血和汗水的译本,成为北医高等护理学本科教学讲义和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学专业本科系列教材的蓝本。也正因为护理系教师们先前吸取国外护理学教学教材的先进经验,并难能可贵地结合我国具体的临床工作实情,才让由北医主编的各门课程的护理专业教材,均以其护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我国护理学界大放异彩。

没有国内可借鉴的教学经验,赵炳华就摸着石头过河。教学团队建立起来以后,她很快发现刚从临床医生转行来的主讲教师,因为临床医学知识和教学经验丰富,在授课内容的选择上容易出现偏重医疗轻护理的现象。为此,赵炳华从附属医院请来数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理骨干作为临床师资,参与全程听课和临床带教,从临床带教中总结经验,修正教师的核心授课内容。终于在一年后,临床医学知识的讲授成为护理知识讲授的铺路石。

1993年,HOPE基金会支持开办护理研修班

然而仅有勤奋的劳动和奉献的精神,还不足以支撑一个现代学科的发展。为将北医高等护理学教育发扬光大,赵炳华聘请外籍教师来华讲授护理理论、护理科研、护理教育、护理管理等课程,同时选派部分教师出国进修学习,将国外先进的护理理论、程序和科学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一并引入国内。在美国HOPE基金会的支持下,护理学系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护理骨干师资培训与专业人才建设工程,为全国培训了大批护理临床骨干力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早期的护理事业发展。

正是这些以赵炳华为代表的早期创业者们,从零开始,从无到有,一步步奠定起了北医护理高等教育事业的根基,并使其迅速发展起来。(文/医学部 裴群羽、陆虹、孙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