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传汉:世纪丰碑与国同行

个人简介:冯传汉(1914年1月—2019年6月),我国著名的骨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国家一级教授,原北京医学院副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原院长、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首任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创始人,北京大学蔡元培奖和北京大学国华杰出学者奖获得者。

在动荡艰苦的岁月里,他为解人民之疾苦,矢志学医,始终心怀坚定执着,仁心济世;在缔造新中国、捍卫新中国的艰苦斗争中,他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义无反顾回到祖国,满腔热血奔赴抗美援朝一线,救治伤员保家卫国;在建设新中国、发展新中国的伟大征程上,他更是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发展,致力于医学教育,并为国家早期对外医学交流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百岁高龄时,他仍伏案阅读笔耕不辍,关心国家建设、关心医学发展。

1934年,冯传汉在燕大上有机化学实验课

他,是一个时代的丰碑。他就是我国骨科泰斗、著名骨科专家、医学教育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建立者、106岁高龄的冯传汉教授。

为解人民疾苦矢志学医

1914年1月,冯传汉诞生在湖北汉口江岸区京汉铁路汉口江岸铁路医院一位普通医生的家中。在冯传汉的记忆中,儿时最好奇最乐于做的事情,就是看父亲怎样诊病、怎样做脓疡切开、怎样换药等。父亲行医的品德风范、同胞的贫瘠苦痛都在他幼小的心灵刻下烙印,成为矢志学医的原始动力。

1932年,冯传汉考入燕京大学医预科,193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协和医学院,1940年从协和医学院毕业,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留任协和医院外科住院医师。

1941年12月8日,侵华日军占领协和医院,责令医院解散,全体职工被迫离开协和医院。动荡的时代背景下,身边的朋友和同事纷纷做出不同选择,有的南下,有的出国,冯传汉最终选择留在北京,跟随钟惠澜、林巧稚、孟继懋等多位专家教授一起,来到北京中央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前身)工作。

北京中央医院始建于1918年,是中国人自行集资建立并管理的第一家综合医院,我国现代医学创始人、卫生防疫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任第一任院长。

从1942年冯传汉在北京中央医院担任外科住院总医师,到现在已经整整77个年头。冯传汉为医院建设、为骨科学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听从祖国召唤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年轻的冯传汉在孟继懋教授的支持下,成立骨科组,1949 年8月赴英国Robert Jones骨科医院进修骨科,并到Derby医院学习手外科。

冯传汉听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的消息激动得热泪盈眶,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让他更加充满干劲。

1950年5月,由北平中和医院申请,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总理批准,卫生部全面接管医院,医院更名为“北京中央人民医院”。得知祖国建设和医院发展急需,冯传汉毅然放弃国外优越的条件,于1950年10月回国,任骨科主任、医务主任,全力推动中国骨科学发展和医院建设。

1950年7月10日,抗美援朝运动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随着抗美援朝战争规模的扩大,中国人民抗美援朝总会和中国红十字会面向全国发出组织医疗队的通知。1951年3月7日,时任北京市第二批抗美援朝志愿手术队副队长、医务主任的冯传汉奔赴长春野战医院。冯传汉在长春十八陆军医院36队担任队长,带领手术队先后治疗了?余名伤员,并培养了大量的部队医疗专科医生。冯传汉因陋就简,建立了功能锻炼室,全面促进了伤员的恢复,得到十八陆军医院领导和伤员们的一致称赞。

1952年,北京抗美援朝手术队第二队人民医院小组(左一为冯传汉)

冯传汉提及这段历史时谦逊地说,参加抗美援朝医疗队感受最深的,是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全心全意为伤员、为患者服务的信念。

苦心孤诣推动中国骨科学发展

50年代初期,冯传汉回国后率先在国内开展屈指肌腱损伤的修复手术,这种手术要求高,当时国内很少有人问津。1960年,他以“41例手部肌腱损伤的修复”作报告,是新中国第一篇正式手外科的论文。

冯传汉针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在国内首先采用“膝关节注气造影法”,可以在手术前明确诊断,使手术有的放矢;针对习惯性肩关节脱位,设计了消灭“疝囊”同时加强关节囊壁的手术,术后远期效果良好;针对股骨颈基底有较大的动脉瘤性骨囊肿,创造了“串联式”骨块植骨法,重建股骨颈及部分大转子。这种设计为国际首创,被编入1983年美国出版的《骨肿瘤切除关节重建假体设计与应用》一书。

冯传汉是我国骨与软组织肿瘤研究的奠基人,1964年冯传汉在中华外科杂志上发表了“骨巨细胞瘤”一文,从此开展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骨巨细胞瘤的系列研究。1982年,冯传汉应邀赴美国出席美国骨科医师学会(AAOS)会议,介绍中国骨巨细胞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成果。1984年,在冯传汉的倡导下,国内第一个骨肿瘤研究室成立,致力于骨巨细胞瘤研究,清晰地勾勒出骨巨细胞瘤细胞生物学、细胞遗传学及免疫学特点,这些成果得到国内外专家同行的广泛认可。

在冯传汉的精心培育下,经过60年的发展,成立伊始才有5-6张床位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如今已经发展成为包括了骨关节科、创伤骨科、脊柱外科、骨肿瘤科等专业,在中国现代骨科发展中亦占有重要地位。

冯传汉用其一生在不断地发掘人才、培养人才、爱护人才。他说,最欣慰的事情,就是看到他的学生成为中国骨科发展的中流砥柱。

1998年,与博士生导师进行讨论(左起曲绵域、王德炳、冯传汉、王志均、王夔)

德高望重肩负医学交流使者的重任

冯传汉的足迹不仅踏遍了中国的广袤大地,更作为仁爱使者把中国医生的济世之行传向了全世界。在中国医学的对外交流上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62年夏,冯传汉受卫生部委派,赴非洲索马里考察当地医药卫生情况。出发之前,周总理接见了全体团员并作了具体指示,考察项目包括农、医、渔、纺织等多项。1969年10月,他受卫生部委派,到几内亚执行医疗任务。1970年2月,卫生部再次派他带医疗组赴几内亚治疗抗击葡萄牙雇佣军入侵的伤员。1972年春,冯传汉赴阿尔巴尼亚执行文化协定,在地拉那大学医院工作半年。1973年他赴朝鲜执行医疗任务。1978年5月,他随中国代表团访问瑞士、英国、德国等,并参加世界卫生组织大会,考察了22家现代化医院,回国后写了“现代化医院与医院现代化”一文,摘要刊登于《建筑学》杂志上。1984年春,已年逾古稀的冯传汉再次随卫生部代表团参加WHO会议,为国际医疗卫生事业奔波忙碌着,向全世界唱响中国医疗卫生的洪亮合声。

孜孜不倦 “做一辈子的学生”

冯传汉在进入耄耋之年后依然勤勉耕耘——

82岁主编了《肩关节外科学》;

84岁主持的“骨巨细胞瘤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87岁协同徐万鹏主编了《骨科肿瘤学》;

89岁主编了《临床骨科学》和《中国现代骨科史料》;

90岁收集整理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科成长发展的60年》;

93岁编著了《基础英语概要——英语读写指南》;

95岁完成了“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治疗及其相关基础知识”笔记约六万字,并开始研读2000年以来新出版的医学教科书《基础病理学》《基础及临床药学》等,以了解现代医学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基础知识;

99岁高龄,每天阅读剪贴政治、经济、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报刊资料,认认真真地进行排版粘贴,每月研读骨科、外科期刊学报,了解最新研究进展和最尖端技术,每周精读非医学的英文论著一篇,写出《大学教育与医学教育的再教育和再认识》数万字的读书札记,并整理成册……

106岁,冯传汉因为视力原因不能读书看报,但依然每天坚持收听新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祖国的发展变化。

冯传汉曾说道:“在我百岁的人生道路上,与国家同行70年。党和人民给予我很多鼓励和肯定,但我做得还很不够,还要再继续学习,我要做一辈子勤奋的学生。”

悠悠岁月铭记着他奋斗的足迹,辉煌历史映射出他不朽的功绩。冯传汉心怀对国家、对人民的深厚感情,书写着与祖国共同成长的70年,流传下历久弥新的时代精神。(文/医学部 汪铁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