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心促进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论坛十六周年成果回顾

北京论坛是经中国教育部批准,在北京市政府的指导与支持下,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联合主办的国际性学术会议。论坛创办于2004年,每年举办一次,是目前北大主办的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广的国际性论坛,迄今已有来自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研究,促进世界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16年来,北京论坛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扩大,为丰富人文社科交流和推进多元文化共融搭建了平台,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引领时代主题,服务国家战略

十六年来,北京论坛积极倡导“和谐”理念,顺应时代发展,不断丰富“和谐”社会内涵。同时,北京论坛所坚持提倡的“共同繁荣”理念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高度契合,坚定贯彻实施“走出去”战略,将“一带一路”设定为论坛核心议题。

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21世纪,北京论坛以敏锐的问题意识和前瞻的眼光,率先提出了“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这一主题。从关注地区和谐发展到全球视野的文明方式、“一带一路”的摸索,从发展模式的探讨到普遍价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追寻,实现了从文化自觉、独立自主到尊重多元、平等相处,再到寻求共识、实现合作三个阶段不断深化对“和谐”的理解。

李克强总理在致第十一届北京论坛的贺信中表示,经过10年努力,北京论坛已成为具有影响的中外学术交流平台,希望与会代表通过回顾传统、分享现实、共展未来,碰撞出更多促进不同文明交融互鉴的思想火花。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在出席北京论坛(2018)开幕式发表讲话时指出“北京论坛是世界高等教育的一次盛会,对于深入探讨大学的改革发展促进国际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这一高屋建瓴的总主题下,论坛还通过广领域、跨学科、多角度的分论坛讨论进一步深化对这一富有时代意义的主题的理解。北京论坛根据自身宗旨和定位,分论坛讨论覆盖人文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尤其对教育、历史、哲学等重要学科领域给予了高度重视,同时,适应时代和形势的发展,逐渐尝试涉及理工科领域,注重学科交叉,凡是与人类文明发展息息相关的重大问题,论坛都会纳入议题。

十六年过去了,实践证明,这一主题的提出是具有远见的,它的号召力与价值正在被社会和世界学者所认知、体会和认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主题将进一步体现出它的远见与前瞻性,北京论坛为促进文明和谐所做出的努力将对社会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

彰显北京文化力,为首都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人文、科技、绿色是北京城市建设的三大目标,其中“人文”更是居于统领位置。文化影响力虽然不如政治或经济影响力那样显而易见,但却同样强大。世界城市不仅要经济发展,更要起到文化引领的作用。一个城市的文化高地,是通过一代又一代人创造并积累起来的,而高层次的国际学术论坛,正是这种文化高地的载体之一。依托北京的文化底蕴,北京论坛发挥着促进文化交流的桥梁作用,推动了中外文明的对话与合作。北京论坛体现着北京开放的胸襟,提升了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

每年北京论坛都会设立与北京市城市发展和建设密切相关的议题,为首都的发展积极献计献策。北京论坛对促进北京市的对外开放和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推动首都教育、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积极作用。论坛主题贴近首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实际,尤其是积极为构建和谐社会出谋划策。论坛曾专门组织了“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和谐社会与治理机制”“人口与区域发展”“健康安全与保障”“环境、气候、能源”“人类遗产”“全球时代的城市价值、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等分论坛,组织中外著名学者研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大问题。

2006年北京论坛就设立了“创意产业”分论坛。作为知识经济核心支柱的创意产业,它的理念和实践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一些变革的内涵。对于这个话题的探讨,既有重要时代学术意义,又与北京乃至中国目前的发展实践密切相关。

2008年,论坛又举办了“奥林匹克”分论坛,研讨的成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人文奥运”的理念增加了新的内涵。2010年,北京论坛设立了以“构建和谐的世界城市”为主题的分论坛,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国在城市和区域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管理者,以和谐为主题,不仅从分工与国际关系的调整、人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调整等视角探究世界城市的和谐发展,探究后危机时代世界城市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为首都的发展建设献计献策。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2010年北京论坛关于“世界城市”议题、2011年北京论坛关于“城市转型”议题、2012年关于“世界城市精神传承”议题、2013年关于“城镇化”议题,2014年针对“大都市圈的和谐发展与共同繁荣”和“面向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生态基础设施建设”,2015年关于“新型城镇化:国际经验和中国道路”,以及2016年关于“世界文明中的巨型城市与区域协同发展”“生态安全与生态城市: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等议题的讨论有着特别的现实意义,也为北京市的城市建设与人文发展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学术意见与政策建议。

搭建高端平台,促进文明对话

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而“文明对话”既是北京论坛所倡导的东西方文明之间的沟通方式,也是最能彰显论坛搭建不同文明、文化交流平台作用的重要组织形式之一。北京论坛通过不断开展平等、平和的对话交流活动,着力改变国际文化生态,从文明和文化的层面为促进世界和谐贡献自己的力量。

自论坛成立以来已经举办了多场高端的学术对话。2005年,北京论坛举办“东西方文明的对话”;2009年,北京论坛举办“伊斯兰与儒家文明的对话”;2011-2012年,北京论坛连续举办三届“中美核心价值对话”。参加过文明对话的学者包括哈佛大学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杜维明教授,都灵大学教授、欧洲议会议员瓦提姆,美国华盛顿大学教授、世界著名伊斯兰哲学家赛义德侯赛因·纳瑟,德国图宾根大学荣休教授、世界著名的宗教哲学家尤根·莫尔特曼,199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200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芝加哥大学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罗杰·梅尔森,美国著名哲学家、政治学家、哈佛大学政府管理学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迈克尔·桑德尔,世界银行前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等。

促进合作交流,繁荣教育事业

从2005年起,北京论坛每年均设立大学校长圆桌会议或教育分论坛,为中外大学领导者创造了一个定期会面、平等交流的多边机制,促进了全球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大学之间的交流,也进一步增进了国内外大学间合作。十六年来,累计有300多位国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参加了北京论坛。北京论坛已逐步发展成为促进国际高等教育界开展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为促进世界高等教育事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8年,恰逢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北京论坛邀请来自世界44个国家和地区的261所大学的校长和学者出席了论坛。剑桥大学、牛津大学、莫斯科国立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京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海内外知名大学校长及世界知名学者齐聚一堂,以“变与不变——120年来全球大学与世界文明”为题,携手共议当代高等教育改革与世界文明发展的未来趋向,共同探讨文明生态、高等教育强国建设、价值传播和大学使命等议题,在深入剖析中增进对现代大学精神及高等教育内涵的理解,共同探索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之路,协同推进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使高等教育成为推动人类现代文明共同繁荣的不竭源泉。

另外,为了进一步扩展论坛视野,重视学术新生力量的培养,北京论坛于2010年开始尝试设立“青年学生论坛”。论坛向世界知名大学发出了邀请,最终有52位青年学生代表将应邀参加首届青年学生论坛,他们来自世界五大洲的知名大学,包括耶鲁大学、康奈尔大学、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早稻田大学、首尔国立大学等世界知名高校,具有鲜明的代表性。作为重要的成果之一,首届青年学生论坛发表了《北京论坛青年学生宣言》,它采用向全世界青年发表倡议的形式,切合“我们是世界的青年”这一主题。倡议内容由自身行动出发,拓展到日常生活及对他人的影响,接着倡议校园内的环保行动,推及到走出校园、服务社会,然后倡议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与融合,上升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最后号召青年们树立“世界公民”意识。这是全球优秀青年学生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晶,他们向世界做出了承诺,体现了这一代青年对于社会发展勇于担当的态度和决心。北京论坛青年学生论坛迄今已连续8年成功举办,相信经过多年的发展,北京论坛青年学生论坛将成为世界青年互相交流的重要平台。

立足北大,面向亚洲,放眼世界,已走过16届的北京论坛将继续发挥高端学术优势,搭建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交流桥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懈努力。

1fccb0303a0f458baed86d45f5e9f3b7.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