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全球化视野思考人类文明方式:第三届北京论坛在人民大会堂开幕
“一个伟大的城市可以没有铁路和立交桥,但是不能没有学术大师和艺术大师。”27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拉开帷幕的第三届北京论坛上,北京市副市长赵凤桐在致辞中鲜明地指出学术和艺术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赵凤桐代表北京市市长、北京论坛2006大会主席王岐山致辞
“各国的大学既要保持对本国文化的自觉,又应该通过学术研究和广泛的学术交流,汲取其他文明中的精华,推动文化的传播,从而促进人类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院士在致辞中肯定了北京论坛对于全世界文明和谐与交流所作的推动和贡献,更强调了大学在这一场文明的对话过程中所肩负的重大历史使命。
许智宏致辞
“要建设一个和谐的世界就必须尊重文明的多样性,互相尊重与包容,实现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而坚持包容精神,就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加强各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在交流中共生共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主席、中国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在致辞中再次重申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重要性。
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前副主席、北京2008奥林匹克运动会协调委员会副主席Richard Kevan Gosper、韩国SK集团董事长崔泰源也在大会中分别发表讲话。
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的报告以“全球化和文明多元化”为题,他指出,在世界范围内出现的越来越多的冲突与对立,需要我们以全球化视野对文明的内涵进行深入思考。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袁行霈先生对中华文明的历史启示作了六点总结:和平、和谐、包容、开明、革新、开放。袁教授认为,凡是大体上处于这种状况时,文明就繁荣发展,而当与之背离的时候,文明就会减慢发展的速度甚至停滞不前。“上述的几点对今日之中国仍有借鉴意义,而且其意义或许会超出中国的范围,供更多的人参考。”
美国前贸易代表Charlene Barshefsky 在主旨报告中指出,中国自从加入WTO后,经济的崛起已经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作用应该被承认”。她还就全球经济发展不平衡及多哈谈判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林建华主持。全国政协副主席罗豪才,联合国前副秘书长、北京大学名誉教授Maurice Strong,柬埔寨王国高级部长陶森红,韩国高丽大学教授金忠烈,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金在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刘利民,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郝平等出席了开幕式。
27日下午,400多位学者将在“公共卫生”“世界格局中的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的城乡关系”“奥林匹克”等十个分论坛中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
编辑: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