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2015年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隆重开幕

京城迎初雪,四海共天涯。伴着今冬的第一场雪,11月6日上午,第十二届北京论坛在钓鱼台国宾馆拉开序幕。恰逢世界反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与联合国成立70周年,本届北京论坛主题设置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不同的道路和共同的责任”,旨在推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学术发展,并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文明的繁荣进步作出贡献。400余位中外嘉宾学者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由北京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朱善璐主持。


开幕式现场

朱善璐在开幕致辞中表示,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是大家的一致追求,这不会因道路选择与文化差异有所分歧。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文明与价值观正处在一个重要的十字路口,如何在回答和应对这三者的冲突与发展中寻求新的和谐,是全世界共同思考的问题。北京论坛是一个具有广泛国际影响、以文明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自2004年创办以来得到中国政府与国际学界的大力支持与高度关注,在“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的论坛主题下,保持特色并与时俱进,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学术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朱善璐致辞

中国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在致辞中对北京论坛在教育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表示了肯定。他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相互尊重与沟通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教育无疑能够发挥文明传承与创新、沟通与互鉴的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教育部愿意与世界一道,以教育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的融合、促进国际交流与文化互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为实现文明和谐与共同繁荣而携手努力。

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伊克巴勒•里扎宣读了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约瑟夫•里德的贺信。里德在贺信中表示,当今世界,极端主义和暴力行为依然存在,这需要我们承担共同的责任来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而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主题的北京论坛则为此提供了有效的对话平台。里德进一步指出,联合国维和人员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人道主义援助,努力和平解决冲突、争端,“联合国在避免和预防下一次世界大战上是成功的,没有联合国,世界会更加危险”。他还强调了联合国在结束种族隔离、建立国际法、保障人权等方面作出的巨大贡献。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发来视频致辞,肯定了中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人类文明发展中所作的努力。他表示:“联合国旨在让所有人过上更加体面舒适的生活,消除贫困和缔造和平秩序,‘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帮助中国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脱贫,也成功激励了世界其他国家,而新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对于即将在巴黎召开的联合国国际气候变化大会,潘基文希望中国能进一步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在消除贫困、维护人权、保护环境的同时,创造条件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未来。

韩国SK集团全球董事长崔泰源在致辞中表示,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粮食安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都亟待解决。面对这些重大全球性议题,我们需要发挥集体智慧和不断创新的精神。在这方面,不仅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亚投行项目将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北京论坛更是提供了一个文明对话与合作交流的有效平台。

北大校长林建华代表北京大学对与会嘉宾和学者的光临表示欢迎。他指出,北京论坛坚持站在全球化和多极化的制高点上讨论地区和文明间的和谐与冲突,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同和回应。近年来,中国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考验,其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北京论坛致力于思考中国和世界的重要问题和未来走向,为中国以及整个世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林建华向长期关心北京论坛建设和发展、给予北京论坛支持和关注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希望北京论坛在推进人类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再创辉煌。


林建华致辞

在随后的特邀报告环节,联合国前副秘书长、联合国-阿盟叙利亚危机前联合特使拉赫达尔•卜拉希米(Lakhdar Brahimi)发表了题为“阿拉伯之春——现实还是幻想”的演讲。他提到,中东的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人类的和谐相处离不开中东的稳定。我们应该坚持多边主义的策略,摒弃冷战思维,相互借鉴,和谐共存。世界文明多种多样,文明之间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交流、互鉴、融合、合作才是正确的道路。


拉赫达尔•卜拉希米发表演讲

本届开幕式的主旨演讲环节由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朴仁国主持。美国艺术和科学院院士、哈佛大学教授、哈佛中国基金主席柯伟林(William C. Kriby),英国政府国际发展部首席经济学家、牛津大学教授斯帝文•邓(Stefan Dercon),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中国英国史研究会会长、英国皇家历史学会通讯会士钱乘旦分别发表了演讲。

柯伟林作了题为“中国教育是否领导世界”的主旨报告。他从中国的近代史谈起,认为无论是民国时期还是在今天,中国的教育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具备成为世界高等教育领袖的潜质。大学的伟大之处在于解放自我,大学需要空间来给予思想进行自由的提问和争辩。他期待中国的高等教育在世界发挥更重要的影响。

斯帝文•邓结合世界银行的最新数据分析了全球和部分国家的经济状况,指出贫困问题在中国和亚洲乃至世界都依然存在。他分析了世界各地的社会保障制度,并结合自己参与的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的援助案例,详细介绍了人道主义援助对于消除贫困的重要意义和作用。自然灾难的发生难以避免,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风险机制和全球人道主义系统的建立来缓解,充分发挥政府和非官方组织机构的作用,避免让极端事件发展为灾难。

钱乘旦发表了题为“文明的多样化与现代化的未来”的报告,认为多样性是人类文明最本质、最重要的属性。钱乘旦回顾了古代文明的多样性——两河流域、古埃及的大河文明与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各有特色。谈到古代中国的发展,钱乘旦认为,文明具有两个载体,即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政治上的统一与孔子学说的完美对接成为中国文明两千年来生生不息的原因;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的分离使得欧洲中世纪成为黑暗的时代;而以民族共同体为物质载体、民族认同感为精神载体的现代国家使得近代西方重新崛起。钱乘旦又分析了近代西方文明崛起对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冲击,但随着全球化的开展,多样性文明开始复兴。他认为,资本主义的“文明优越论”不利于多样性文明的发展,多种文明只有共荣才能共存,文明多样性符合世界的发展趋势。


钱乘旦进行主旨演讲

“文明对话”世界公众论坛创始主席弗拉基米尔•亚库宁(Vladimir Yakunin),韩国高等教育财团理事长、高丽大学校长廉载浩也出席了开幕式。

北京论坛创办于2004年,由北京大学、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共同主办,每年举办一次,迄今已有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位名流、政要和知名学者参加了这一学术盛会。北京论坛以“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为总主题,以北京雄厚的文化底蕴为依托,致力于推动全球人文社会科学共性问题的研究,以促进世界范围内的学术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人类的发展作出贡献。

本届论坛为期三天,共设五个分论坛,两个专场和一个学生论坛,将分别探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社会创新、艺术史、城镇化、国际关系与生态保护等议题。

编辑:江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