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员风采

屠呦呦:从北大走出的诺奖获得者

当地时间12月10日,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家、北大校友屠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奖章和证书,祝贺的掌声久久回荡在会场中。

诺奖委员会在致屠呦呦的颁奖词中写道:“青蒿素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疟疾患者的生命。”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这令北大人欢欣鼓舞。近日,本报记者专访了哲学系科技哲学教研室周程教授。作为一名科技史学者,周程长期关注诺奖以及中国有望冲击诺奖的相关资料,屠呦呦及青蒿素恰恰是他一直关注的。经过周程的介绍,我们得以走进屠呦呦和青蒿素的故事。

04527254d7e64f90a8108d20fc2f9648.jpg

屠呦呦

呦呦鹿鸣 食野之蒿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鹿鸣》描写了鹿儿呦呦鸣叫,啃食原野上的蒿草的场景,屠呦呦的名字正出于此。也许当时不会有人想到,后来,她的一生竟真的与一种神奇的小草结下了不解之缘。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在大部分人眼中,年少时的她文静、低调,也许并不起眼。

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2月11日首发的书籍《屠呦呦传》中,我们得以了解屠呦呦考取北大时的心情:1951年夏末,屠呦呦接到了北京大学寄来的录取通知书。在那个年代,身为女孩能够在接受完高中教育后继续读大学,屠呦呦觉得自己很“幸运”。她毅然选择了药学系生药专业作为第一志愿,自此正式踏上了药学研究的道路。从北京医学院毕业之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在这里,她参加西医学习中医培训班。当时,国内开设药学系的大学寥寥无几,北大医学院药学系是其中翘楚;后来在中医研究院,她更加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知识。

彼时正是1960年代初期,世界不少地区出现恶性疟原虫对当时的抗疟药——氯喹产生抗药性的问题。众所周知,疟疾是危害人类最严重的疾病之一。越南战争的升级,也使得疟疾成为越南土地上健康问题的重大威胁。

在这一背景下,1967年5月23日,中国“523”任务启动,重点研究解决抗药性疟疾的治疗药物、抗药性疟疾的长效预防药及驱蚊剂等3个问题。1969年1月,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接受“523”任务,研究抗疟中药。当时在研究所中担任研究员的屠呦呦被任命为组长。周程介绍说,小组成员还包括同为北大校友的于亚纲。

屠呦呦在回忆这段经历时引用了化学家路易·帕斯特的一句话:“机会垂青有准备的人。”而屠呦呦的“机会”,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次“临危受命”。

深入宝库采明珠

中药青蒿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沿用历史,然而,从中发掘出青蒿素的历程却异常艰辛。

接受任务后,屠呦呦收集整理历代中医药典籍,在汇集了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2000余内服、外用防疟抗疟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以640种中药为主的《疟疾单验方集》,这其中也包括青蒿。然而,青蒿的抗疟表现并不好,一度被研究者们排除,研究陷入停滞。

屠呦呦再次认真翻阅了相关古代文献。她发现,在东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一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屠呦呦意识到,青蒿入药需通过“绞汁”,而非传统水煎。这是否意味着青蒿素提取过程需避免高温?

屠呦呦重新将目光锁定于青蒿。她提出采用低温提取,用乙醚回流或冷浸,而后用碱溶液除掉酸性部位的方法制备样品。1971年10月4日,用这种方法分离获得的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本显示,其对鼠疟原虫抑制率达到100%!

然而,此时的他们距离临床上有效控制疟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测试青蒿药物毒性,屠呦呦带头志愿进行第一批人体试服,住进医院进行观察;为进行临床验证,屠呦呦等人奔赴海南,寻找患者……实践显示,青蒿的乙醚提取中性部分对疟疾治疗是有效的。

1972年11月,屠呦呦小组从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中成功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化合物的结晶,后命名为“青蒿素”。

“一个强调创新的社会应珍重首创、奖励首创。屠呦呦在青蒿素的发现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为后来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明推开了大门。”周程说。

无私合作 有效转化

青蒿素是一种天然化合物,其后来经过发展研究成为一种抗疟新药,中间还经历了一系列过程。周程告诉记者,在青蒿素类抗疟药物的发明过程中,还有一批北大人起到了关键作用。

中科院上海有机化学所承担青蒿素的全合成任务,其中许杏祥毕业于北大化学系;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的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梁晓天曾任北大教授……

30多年来,青蒿素类药物在全球得以广泛运用,为挽救人类生命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关键性人物,也获得了应有的荣誉。

北京时间12月7日晚8时,屠呦呦与另外两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在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进行了演讲,她演讲的题目是“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我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中医药从神农尝百草开始,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临床经验,对于自然资源的药用价值已经有所整理归纳。通过继承发扬,发掘提高,一定会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从而造福人类。”屠呦呦说。(文/年雪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