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党代表心声 | 计算机学院胡振江:建设一流学科,奠基百年发展

编者按: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学校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第十四次党代会既要全面总结学校过去五年来的发展成绩,也要进一步明确未来一个时期改革发展的目标、方向、理念、原则和举措,要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埋头苦干、改革创新,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创建步伐,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本网约请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部分代表,结合各自学习工作情况,畅谈对过去五年学校发展、部门或院系发展、自身教学科研进展等的感想,对未来发展的展望,以及对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召开的期待。

胡振江,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员代表大会代表。北京大学讲席教授、计算机学院院长。1996年在日本东京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曾担任东京大学信息理工学研究科教授和日本国立信息学研究所教授、系主任。长期从事程序设计语言和软件科学与工程的研究,曾获全日本最佳博士论文奖、日本软件科学会基础研究成就奖,被评为21世纪先驱科学家(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评选)、日本工学会会士、日本工程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国际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会士。

代表心声

我在日本学习、工作了27年。这期间,国内计算机水平迅速发展,尤其在应用方面取得了亮眼的成绩,但是,在核心硬件、基础软件和开发平台等关键领域仍然存在一系列“卡脖子”的技术问题。我一直希望回到祖国,用个人所学为国家发展解决实际问题。2019年,我带着两个明确的目标来到北大,一个是学科建设方面,把计算机学院做到世界一流乃至顶级水平;另一个是科学研究方面,在编程语言和基础软件研究上缩小与国际的差距并最终超越国际水平,突破真正的“卡脖子”工程。

2019年,我就任北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计算机系主任,和老师们探讨出了计算机学科发展面临的三个问题:一是空间太小——办公场所、科研场所和展示场所的不足给教学和科研诸多限制;二是学生太少——和国外相比,我们的博士生稀缺,平均每人每年招收不到一个;三是基础理论研究薄弱——无论在北大还是国内高校,基础理论研究都是目前的一块短板。

2021年10月24日,计算机学院正式成立,成为北大第一个搬去昌平新校区的学院,解决了发展的空间问题。我非常赞同龚校长对北大发展的看法,北大从红楼搬到燕园,发展成为了文理兼容的综合性大学。现在,我们还要走出第二步,在昌平校区大力支持新工科发展。

在本科教育上,计算机学院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作为全国33所高校的牵头单位积极推动教育部提出的“101计划”,希望在明年底前在计算机领域建设一批一流核心课程,开发一批一流核心教材,建设一支高水平核心师资团队,建设一批核心实践项目,探索计算机领域高质量人才培养新模式 。同时重视研究生教育,希望解决 “钱学森之问”,培养出一批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在“双一流”放权改革中,我们向学校提出了“3000人才培养高地”计划,全面提升本科生、研究生和计算机+双学位学生的教育水平。我们还成立了“卓越博士留学生”计划,设立奖学金,吸引世界顶级的留学生来到北大。

在科学研究上,我们已经和多个国家实验室建立了紧密的关系,在基础系统软件、人工智能、网路安全等领域深入合作。针对基础研究,我们成立了理论计算研究所,在坚持内涵式发展的同时从海外引进人才。

“从0到1”的基础研究是最难的,也是最有影响力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北大是最有能力也是最应该承担这项任务的高校。学院在今年校庆时举办了“人工智能学术月”,连续邀请了本学院10位人工智能的顶级专家作讲座,用实际行动迎接北京大学第十四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即将到来的党的二十大献礼。目前我们正处在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节点上,面对新时代和新形势,在之后的五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段中,计算机学院承担的使命将越来越重。我十分希望昌平新校区早日建成国际化的、一流的新工科研究环境,也希望学院能够在此面向国家需要、面向世界前沿,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和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校报记者李怡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