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二十大,实践谱新篇(一)|“‘匠’芯不独运·科创助振兴”实践团赴浙江余姚市梁弄镇实践纪实

编者按: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的指示要求,校团委动员组织千名北大学子组成近百支实践团队,以“踔厉奋发学盛会,勇毅前行砺青春”为主题,以“怀抱梦想”“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善作善成”为主线,奔赴祖国疆域,在红星升起的地方驻足,重温党的初心之路;在基层一线调研,学习新中国发展的光辉理论和宝贵经验;在企业车间实操演练,在高科技产品前观摩学习,见证改革开放的伟大创举;深入群众,倾听广大人民呼声,走进乡村,观察社会问题,扎根基层,读懂乡村振兴故事。。



2023年1月15日至18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匠’芯不独运·科创助振兴”实践团前往余姚市梁弄镇进行“双线”实践,调研横坎头村五年来在红色引领、科创赋能下的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浙江宁波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全体党员回信,勉励他们同乡亲们一道,再接再厉、苦干实干,努力建设富裕、文明、宜居的美丽乡村。今年恰逢习近平总书记给横坎头村回信五周年。五年来,横坎头村乃至整个余姚市的发展令人瞩目——大糕、农耕等传统行业未显日薄西山之态,江丰、舜宇等高新技术产业更见旭日东升之势。一旧一新,一软一硬,看似毫无关联的两类产业却在无形中相互抵达、美美与共,谱写出乡村振兴、强村富民的动人诗篇。

古匠:传统手作的古韵与新生

1月15日下午,实践团成员从北京、杭州、嘉兴、余姚齐聚余姚党群服务中心,在余姚组织部有关同志的带领下概览余姚的前世今生。在展厅文献中感知历史的厚度,亦在开放式阅览室、“甬爱e家”等服务区域体味城市的温度,为正式调研进行准备。

参访党群服务中心

16日上午,实践团前往位于“梁弄大糕一条街”起点处的四明手作非遗馆。展览馆不大,但内容却饱满充实,姚剧、土布、大糕、年糕……各式非遗令人目不暇接。“把挂在墙上的非遗变成能带走的非遗,把静态的非遗变成动态的非遗。”店主介绍道。与一般展览馆不同,在这里,非遗传承故事、非遗模拟场景、非遗手作商品“三位一体”,巧妙而紧密地融合——故事抓心、场景抓眼、产品抓胃。除了新颖的展陈模式,实践团成员还在与店主的进一步交流中了解到更多经营细节——四明手作利用直播带货等数字化经营模式推广宣传,负责带货等工作的大多是从零学起的当地村民。“刚开始确实不适应,多做做就好啦。实现家门口的就业,村民们都很开心。”可视化、商品化、数字化,展览馆与手作商店模式给予实践团成员关于非遗传承的诸多启示,与店主、店员就“就业”这一话题展开的交流也从侧面体现了非遗传承的现实意义。

同学们与非遗手作店主交流

实践团成员继续前往“拾味坊”大糕店进行调研。创新的边界在哪里?怎样保证手艺不变质、传承不变味?实践团成员带着诸多问题深入店铺,一边与店主“小施哥”交流,一边在其指导下制作带有北大logo的大糕。遵循制作工序,把握细节要点,成员们逐渐在亲身实践中体悟到店主口中不变的“匠心”。“大糕的‘大’,就大在它承载的文化。”蒸汽氤氲,一箱大糕出炉,实践团与当地的孩子们一同分享,分享简单质朴的喜悦也带去来自北大的新年祝愿。

在“拾味坊”制作大糕

一街之隔,“阿桥大糕”的景象则截然不同。花棉被裹着有些生锈的保温箱,斑驳的老墙上挂满了锦旗奖状,一张只有几种传统口味的价目表透露出老手艺人骨子里的骄傲,空气里飘着一股朴涩而丰熟的暖香。梅柏桥老师傅是家中大糕制作的第四代传人,这家颇有年代感的大糕店是老人家一生的坚守。“先吃,再聊。”这里的大糕依然采用古法箬叶垫底,草木香与稻米香融为一体。把手艺传承下去,老师傅的日子也过得安逸。访谈结束后,老师傅又开始了下午的工作。实践团成员透过玻璃橱窗看着那双沧桑粗糙的手娴熟地用勺子、模板等最简单的工具制出一盘盘精致的大糕,默默在心中向梅师傅这样的老手艺人致敬。

实践团成员与梅柏桥交流

梁弄大糕在两家代表性店铺中的“古韵”与“新生”引发了实践团成员对非遗传承的更多思考。本应互为竞争关系的二者在“梁弄大糕一条街”达到了某种奇妙的统一,这激起了成员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大街的由来与发展状况如何?大糕店之间的同行竞争存在哪些利弊?为此,实践团成员来到镇政府,向负责“梁弄大糕一条街”项目的梁弄镇党委副书记和党委委员请教。在周书记的讲述中,成员们了解了大糕一条街的历史沿革;而在与郑委员的交流中,成员们更是了解到大街作为“共富工坊”“一人一技”项目重要组成的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先前的许多问题都一一得到了解答。

实践团与梁弄大糕一条街负责人进行访谈

新芯:科技创新为乡村振兴赋能

同在梁弄,一座数字化现代植物工厂正在几公里外的土地上逐渐成型。实践团成员从工地展板了解到,这是横坎头村与江丰集团蔚蓝智谷合作建设的、集成现代农业与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前沿创新技术的蔬菜无土栽培基地项目。为了解这一乡企合作项目的更多细节,在大致参观工地后,实践团成员前往横坎头村委会与村党委书记黄科威进一步交流。黄科威详细介绍了这一合作模式,并与实践团成员分享了他的布点规划,希望这一合作模式在更多行业、更多地区复制推广,带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与黄书记的交流让实践团成员对植物工厂项目有了初步的宏观把握,而更具体、细节的了解则来源于成员们深入工厂内部进行的探访。距离工厂正式建成投产还有一段时间,而植物工厂样本基地中的种植成绩已足够喜人。

实践团与植物工厂负责人交流

18日上午,实践团成员来到宁波江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及其名下的阳明研究院,在党委书记王学泽的介绍中了解企业历史、主要业务、前沿科技攻关情况,感受敢闯敢拼、迎难而上的企业家精神以及归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这一项目因何而来?未来布局规划如何?是否会成为对传统农耕造成致命冲击?”带着问题与敬意,实践团成员与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进一步座谈交流。“我们把植物工厂项目看作是助力浙江打造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重要举措。”作为一家生产芯片原材料的高新技术企业,将无土栽培先进技术从国外引入并实现国产化改良并非难事,江丰电子将技术无偿赠与各村,希望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我们也在和其他企业机构合作,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技术出技术,有土地出土地。”植物工厂项目里,既有江丰电子对未来的洞见,也有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实践团在宁波江丰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的合影

一路观察,一路思考,一路梳理,也尝试学以致用。17日中午,实践团成员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2022届宁波市医保局选调生、目前在横坎头村挂职的刘佳和学姐进行交流,进一步了解横坎头村的发展情况,学习基层工作的宝贵经验。下午,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大岚镇柿林村参观调研。在与村支书沈士波的深度交流中,实践团成员看到了当地为保护传统古村落所做的思考和努力、旅游业发展的丰硕成果,却也看到了村庄在发展中面临的诸多难题——资金不足、项目短缺、人才流失、传统保护与现代转型的对立统一等。实践团成员充分结合自身专业背景和几天来的所见所闻,就各个问题分享自身的体悟,努力为柿林村发展建言献策。

实践团参访柿林村

“纸上得来终觉浅,觉知此事要躬行。”三天的实践饱满充实,通过对新旧产业的“双线”深入调研,实践团此行的初始研究课题——“寻找非遗传承等传统产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在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交汇共通”也得到了某种程度的解答:从发展前提上看,二者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引领和支持;从发展效果上看,二者都助力文旅产业发展,带动就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从发展动能上看,无论新旧,产业想保持顽强的生命力都需要结合实际以创新为动能。随着“双线”的延申,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不弛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调研不息,实践不止,愿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中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