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北大经济学院举行专家学者专题学习交流会



2022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织召开了专家学者专题学习交流会。交流会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专家学者们结合各自的专业领域,从学术和学科角度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经济学院院长董志勇出席会议。《人民日报》理论部部务委员、经济社会编辑室主编张怡恬,《光明日报》理论部主编张雁,《经济日报》理论版主编欧阳优,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主编金辉以及北京大学出版社兰慧,《经济科学》编辑部郝小楠受邀参加会议。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崔建华及学院党政班子成员、专家学者们参加会议。交流会由经济学院副院长张辉主持。

会议现场

董志勇对交流会的目的和主要内容进行了简要说明。他表示,此次交流会是从经济学学术和学科角度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学院计划将学习成果汇编成册、形成文集。董志勇希望大家通过观点的凝聚与思想的碰撞,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开拓学术视野,深化思想认识,在更高层次上思考立德树人和经济学学科建设,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

各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现代化产业体系”“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高水平对外开放”“科教兴国”“共同富裕”“绿色发展”等关键词,深入交流了对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学习体会。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崔建华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重在人民立场问题导向科学方法”为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历史发展与重要内容进行阐释。他认为,“人民立场”“问题导向”“科学方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核心要义。经济学理论工作者应坚定站稳人民立场,明确问题导向,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方法。

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学院副院长张亚光长聘副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就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道路特征,他深刻剖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与理论发展。金融学系韩晗长聘副教授指出,党的二十大提到的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是对党的历史成就的高度凝练,符合中国的客观实际,并且与西方现代化有重大区别。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史学系郝煜长聘副教授基于历史的视角,从当代国家能力理论的进展出发,为国家的人才、组织、思想以及制度建设提供了学理支持。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经济史学系管汉晖长聘副教授从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国经济增长从数量驱动向高质量驱动转变的历史进程。他认为,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等的核心在于强调创新的重要性。作为经济学科研工作者,应深刻认识到只有从一个模仿的国家变成一个创新的国家,才能进一步缩小同发达国家的差距。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金融学系主任王一鸣教授针对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到的两个“毫不动摇”,阐述了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存在一种共生与合力的关系,这是未来我国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路径与方案。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共生关系中形成新的形态,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合力,来充分发挥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作用。围绕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系章政教授突出了个体工商经济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体工商经济是夯实“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根基,并从五个方面提出建议:要发挥个体工商经济的基础作用;促进个体工商经济的健康发展;保护个体工商经济的合法权益;划分个体工商经济的管理职责;合理引导个体工商经济的创新发展。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方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王跃生教授围绕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与高水平对外开放发表了观点,分析了中国式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本质特征与时代特色。他认为,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是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重要抓手,并从“向谁开放”“开放什么”“如何开放”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国际经济与贸易系李权教授从数字贸易以及自贸区和跨境电商“双试点”的角度,阐明中国式现代化为世界经济作出的理论和实践的贡献。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数据资源国,应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指引下,解释好数据确权在现代贸易的核心价值问题,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财政学系刘冲长聘副教授以乡村振兴为抓手,讨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他认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事关乡村振兴的成败,事关中国式现代化的顺利推进。当前我国城乡融合发展中,面临城乡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以及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的问题。对此,首先应建立健全农民收入增长机制,多渠道高质量提升农村收入。其次要建立健全城乡要素流动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市场完善统一。

围绕“增进民生福祉,推进共同富裕”的主题,部分专家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财政学系主任刘怡教授认为,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而民生事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财政税收的持续助力。针对如何最大限度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问题,她建议,应解决地区间增值税收入归属和税负归属不一致的问题,促进地方性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保障各项民生政策的落实。副院长秦雪征教授梳理了“健康中国”战略提出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从供给侧改革和创新的角度,讨论深入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紧迫性与政策抓手。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陈凯副教授认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并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经济史学系主任周建波教授从历史借鉴、内涵深化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阐释了对共同富裕的认识和理解。他指出,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要在高质量的发展中改善民生,提高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包容性,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金融学系王熙助理教授从五个方面对如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人才支撑提出建议,一是要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要牢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优势学科,助推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四是要坚定教育事业发展的开放的决心和意志,不断完善教育事业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格局;五是要坚定贯彻教育公平理念,持续坚持教育事业为人民服务。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在推动绿色发展方面,经济史学系杜丽群教授从理论渊源、发展方向和实践路径三个方面分享了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她认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包括:构建生态型政府,重塑生态政绩观;培养绿色消费观与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科技创新,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健全第三方评估机制,以生态法治构筑制度保障;从国际与国内层面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资源、环境与产业经济学系季曦长聘副教授围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与“基于‘双碳’目标的经济转型”两个议题分享学习体会。她认为,通过政策工具和经济手段,可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基于“双碳目标的经济转型,是加速我国文明转型的重要通道,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具有协同关系。

会议现场

张怡恬等与会主编对北大经济学院教师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情况给予高度评价。北大经济学院专家学者们将踔厉奋进、凝心聚力,以更加饱满的热情讲好中国故事;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身于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

专题链接:喜庆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中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