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开发了一种名为MetalNet的计算方法,基于机器学习和蛋白质共进化信号分析来预测蛋白质中的金属结合位点,为研究金属蛋白质组和金属生物学提供了新的工具。
在这项工作中作者开发了新型遗传编码的催产素荧光探针,实现了体外和在体情况下对胞外催产素的高时空分辨率的记录,并报道了催产素在神经元轴突末梢和胞体树突两种释放模式的分子机制异同点,为理解神经肽功能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参考。
研究结果对于准确认识全球变暖背景下高原地表过程变化在亚洲气候环境演变中所发挥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准确预估亚洲季风系统变化以及合理制定区域水资源管理政策提供了重要科学支撑。
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梁宏博士与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遥感所万玮博士组织了联合研究团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支持下,于2020—2022年开展了“需求牵引、突破瓶颈”为导向的攻关,建立了一套考虑北斗轨道特色的GNSS气象业务站网积雪深度高精度自动化算法框架,首次研制了积雪深度产品GSnow-China。
团队运用改良的能带映射方法,精准地测量出体系的准动量分布。在此基础上,以不同的速率改变光晶格的势能深度,观测到准粒子动量分布的相应变化。该实验正是凭借这些优势,验证了非绝热线性响应理论。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宋晓东教授和特聘副研究员杨翼博士最新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地球内核近七十年来的差速旋转模式的变化。该成果于2023年1月23日发表在《自然·地球科学》上。
课题组利用碳纳米管构筑出新型靶材体系,在超强激光照射下,通过高能电子在微米尺度的回旋运动与非线性逆康普顿散射,产生了峰值亮度可媲美大型同步辐射光源的飞秒X射线光源,将该类脉冲光源的能量转换效率提高了两个数量级。该研究成果以《来自碳纳米管等离子体的飞秒激光驱动高亮度硬X射线脉冲》为题,发表于《自然·光子学》。
课题组探索了二维磁性材料独特的自旋和磁畴结构。首次发现超薄Fe纳米薄片具有厚度和几何形状依赖的磁涡旋结构(Matter, 2022),并且通过洛伦兹透射电镜观察到外部磁场对磁畴结构的操纵。
本研究报道了人源SLC19A1蛋白分别与两种底物5-甲基四氢叶酸(5-MTHF)和硫胺素焦磷酸(TPP)结合的冷冻电镜结构。结合生化和细胞实验,作者阐明了SLC19A1蛋白底物识别的分子机制,并证实了TPP是SLC19A1蛋白转运叶酸的反向偶联底物。同时,本研究还为抗叶酸药物的优化和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该研究首次揭示了本征磁性拓扑绝缘体MnBi4Te7和MnBi6Te10在二维极限下铁磁-反铁磁共存的磁基态及其交换偏置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MnBi4Te7和MnBi6Te10中的铁磁-反铁磁共存基态和交换偏置效应》为题发表于《自然·通讯》上。
课题组发展了该[3+2+1]的一个全新的版本,即铑催化的[4+2]反应。他们采用乙烯基环丁酮(可以认为是乙烯基环丙烷和一氧化碳的等价物)作为四碳组分,炔烃作为两碳组分,由一价铑与路易斯酸协同催化来构筑5/6并环或6/6并环体系。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高家红教授团队在《自然·神经科学》杂志上在线发表了题为《中国人脑连接组计划增加脑连接组多样性》的中国人脑连接组计划研究成果及其大数据资源的相关工作。该研究建立了一套全新的中国人脑影像开放资源,并揭示了中西方脑结构与功能组织信息在大尺度水平的系统性差异。
该工作引入了近似马尔科夫完美纳什均衡(Markov Perfect Nash Equilibrium,MPE)作为多人一般和随机博弈(Multi-player General-Sum Stochastic Games)计算问题的解概念,并证明了该解概念的PPAD-Complete复杂度。其解概念保留了马尔科夫性质,为多智能体学习算法由静态双人博弈成功扩展到动态多人...
2022年11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生殖医学中心于洋研究员团队在国际生物学领域权威期刊《中国科学:生命科学》上以Research Article形式正式发表了题为《人参皂苷Rb1通过激活Akt-FoxO1相互作用抑制氧化应激诱导的卵巢颗粒细胞损伤》的研究成果。
2022年12月15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彭海琳教授课题组、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伟教授课题组和北京大学工学院韦小丁教授课题组合作在《自然-方法学》上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新型超平整石墨烯电镜载网,破解了高分辨冷冻电镜表征中均匀薄冰的制备难题。
2022年12月14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伊成器教授课题组在Molecular Cell杂志在线发表了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名为RESTART(RNA Editing to Specific Transcripts for Pseudouridine-mediAted PTC-ReadThrough)的新型RNA单碱基编辑技术。
课题组围绕基于WiFi、雷达的智能无线感知领域的基础理论问题,在菲涅尔区感知模型与多普勒速度、速度和位置朝向的映射关系、无线感知的感知边界、感知极限、感知信号质量和移动场景的感知模型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长聘副教授Jooyoung Park的合作论文《众筹的风险披露》正式发表于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论文合作者为香港中文大学副教授Keongtae Kim、杜兰大学助理教授Yang Pan、马里兰大学帕克分校助理教授Kunpeng Zhang、香港中文大学讲席教授Xiaoquan(Michael)Zhang。
近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雷晓光教授课题组在美国化学会核心期刊JACS Au杂志在线发表研究论文,发现天然产物Fargesone A是一种新型的FXR核受体小分子激动剂,具有治疗肝脏疾病药理活性,并首次完成了该天然产物的高效、仿生全合成。
该工作发现了微/纳塑料与阿奇霉素之间随塑料粒径增大而降低的拮抗毒性效应,揭示了纳米塑料主要通过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对藻细胞造成不利影响,而微塑料则主要通过遮光效应影响藻类的光合固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