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2015/01/23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黄如教授课题组在新型超低功耗晶体管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从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来看,超低功耗集成电路应用已经成为主流方向。移动计算与通信、智能硬件、物联网、可穿戴式设备、生物医疗芯片等便携式和植入式芯片已经在电子产品占据了较高比例并快速增长。对于这些移动式设备而言,功耗直接影响其用户体验和可靠性,如何降低芯片功耗已经成为集成电路技术的核心问题。目前,主流芯片中的组成器件——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 MOS-FET )由于受热力学限制,器件的亚阈摆幅存在理论极限(室温下最小为60 mV/dec , mV/dec 为毫伏/倍频程),使得以传统 MOS 晶体管为基础的集成电路芯片难以继...

  • 2015/01/16

    北大医院杨勇课题组揭示缝隙连接蛋白43对人类皮肤的重要作用

    2015年1月,遗传学知名杂志《人类分子遗传学》( Human Molecular Genetics )发表了杨勇课题组题为“ Exome sequencing reveals mutation in GJA1 as a cause of keratoderma-hypotrichosis-leukonychia totalis syndrome ”(外显子组测...

  • 2015/01/12

    生命科学学院刘东课题组在内耳发育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

    内耳是脊椎动物独有的感应声音、平衡和加速度的外周神经器官。内耳细胞源于原肠晚期前基板外胚层(PPR)。这些细胞经PPR分化,内耳及其功能细胞命运决定,亚单元形成和重构等一系列步骤,成为一个由毛细胞、神经元和非神经细胞组成、充满内淋巴液泡体。毛细胞敏锐感知经泡液传导的机械振动,将其转换为电信号,由内耳神经元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触发听觉或平衡神经环路。 刘东课题组首次发现Wnt信号通过抑制Gata3和上调Foxi1基因表达,启动PPR分化程序。Gata3和Foxi1分别参与Bmp和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信号通路,促成...

  • 2015/01/09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在拓扑绝缘体研究上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杨金波课题组和吕劲课题组设计出新一代拓扑绝缘体,相关工作以“ Quantum spin Hall and quantum valley Hall insulators of BiX/SbX (X = H, F, Cl, and Br) monolayer with a record bulk band gap ”为题,在线发表于材料科学顶级...

  • 2014/12/31

    生命科学学院魏文胜课题组发现艰难梭菌毒素的细胞受体

    厌氧型芽孢杆菌——艰难梭菌(Clostridium difficile) 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和假膜性肠炎的主要成因,也是世界范围内导致感染性腹泻入院的主要原因。艰难梭菌感染往往在病人过度服用抗生素造成肠道菌群失调后发作,造成肠炎、严重腹泻甚至病人死亡。不仅如此,高毒性及抗生素高抗性菌株的出现以及愈后高复发率使得艰难梭菌感染成为极为难治的感染病。在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2013年发布的报告中,艰难梭菌被列为抗生素抗性菌中具有最高威胁等级里的第一位。据该报告统计,仅美国每年发生25万例艰难梭菌感染,至少造成1.4万人死亡,由此产...

  • 2014/12/29

    张珏课题组与哈佛医学院合作研究糖尿病患者吸入胰岛素后的脑功能变化取得重要进展

    糖尿病(DM)日益成为世界范围的常见疾病,它也是认知损伤、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主要风险因素。II型糖尿病会加速大脑的退行性病变和老化,并引发糖毒性、神经毒性和胰岛素抵抗,从而影响胰岛素在血脑屏障中的传递。近年来,临床研究表明,鼻腔吸入胰岛素(INI)能通过跨越血脑屏障向大脑直接传递胰岛素来控制神经间的信号传递和血流灌注(图一)。与此同时,I...

  • 2014/12/22

    来鲁华-裴剑锋团队在JACS上发文综述系统生物学对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的重要影响

    北京大学定量生物学中心利用在系统生物学和药物设计研究上的学科优势,在国际上较早开展了系统生物学与药物设计的交叉合作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的前沿研究成果。他们提出了针对疾病相关分子网络状态进行药物调控的观点,发展了预测生物分子网络多靶标最优调控方案的计算方法,建立了系统性的多靶标药物设计方法,研究了网络结构与组合给药的关系以及药物结合动力学对于药物效果的影响,发展了针...

  • 2014/12/22

    北京大学鄂维南院士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发表

    2014年11月7日,北京大学北京国际数学研究中心暨数学科学学院鄂维南院士研究小组在 Science 杂志上发表题为“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equilibrium melting of a solid ”的文章,报告了基于鄂维南和合作者所发展的稀有事件新型算法对于揭示金属固体熔化微观机理的研究。 对于金属的熔化,传统的成核理论认为熔化是由于热噪声激发的单点成核并且当液核大小跨过临界尺度后产生的固液相变现象。Lindemann在1910年提出,金属熔化是由于原子的振动频率足够大使得邻居彼此...

  • 2014/12/18

    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团队在Nature主刊发表论文挑战传统演化理论

    星团是包含成千上万颗恒星的恒星系统,人们相信它们的演化规律已经被研究得非常透彻了。然而,对哈勃太空望远镜观测数据的最新研究可能打击了科学家的这一自信。 直到数十年以前,大质量星团都被认为是“单星族”的:所有的恒星都大约同时从同一片分子云里坍塌形成,因此要理解这些恒星系统的集体演化并不困难。然而,在那以后,这一认识被极大地改变了。大质量星团,尤其是它们当中特别...

  • 2014/12/15

    汪阳明研究组揭示微小RNA调控胚胎干细胞自我更新的新机理

    2014年12月12日,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汪阳明研究组在 Cell Death and Differentiation 杂志发表题为 “ Suppression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and apoptotic pathways by miR-294/302 synergistically block...

  • 2014/12/03

    黄晓军课题组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报告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最新研究进展

    2014年12月4日,国际医学顶级杂志《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影响因子54.42) 以通信形式发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主鸿鹄、黄晓军为作者的临床研究成果:“ 口服砷剂和维甲酸治疗非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Zhu HH, Huang XJ, Oral Arsenic and Retinoic Acid for Non–High-Risk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 New England journal of...

  • 2014/12/02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课题组在PNAS上发文揭示北京霾形成机制

    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胡敏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德州A&M大学张人一教授合作研究揭示北京霾形成的机制。研究显示,与直接排放至大气中一次颗粒物相比,城区交通等排放的大量挥发性有机物(VOCs)、氮氧化物(NO x )和周边工业生产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SO 2 )经化学转化生成的二次颗粒物对北京霾的贡献更大,有针对性的控制上述三类气态污染物是治理北京霾的关键。...

  • 2014/12/01

    工学院王昊课题组在浸润研究领域取得突破

    纳米科学与技术领域的国际权威杂志 ACS Nano (Impact Factor 12)最近在线刊发了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王昊课题组的论文 “ Convex Nanobending at a Moving Contact Line: The Missing Mesoscopic Link in Dynamic Wetting ”( http://cdn-p...

  • 2014/11/28

    刘征宇教授等关于近两万一千年来厄尔尼诺现象变化机理的研究成果在Nature发表

    11月27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刘征宇、陆正遥、闻新宇研究团队及其合作者在 Nature 杂志上发表题为“ Evolution and forcing mechanisms of El Nino over the past 21,000 years ”的研究论文【 Z Liu et al. Nature 515, 550-553 (...

  • 2014/11/25

    北大人民医院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处理方面位列世界前沿

    2014年10月30日至11月2日,第七届亚太心律年会(APHRS)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李学斌教授第三次代表中国参会,并在“装置感染处理专题会场”作了题为“中国电极导线拔除现状”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一致评价“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处理方面已经处于世界的前沿”。 大会主席及来自美国、新西兰的同行专家对发言内容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中国在心律植入装置感染处理方面作出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赞扬,尤其对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在复杂疑难病例处理方面的不懈努力和成功经验表示由衷钦佩。 李学...

  • 2014/11/24

    “介观光学与飞秒光物理”创新群体在高灵敏光学传感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高灵敏传感检测技术在环境监控、恶性肿瘤早期筛查和国家安全等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颗粒物尺寸进入纳米量级时,实现高灵敏度的快速便捷检测将变得困难。基于微纳光子学的传感技术具有超高灵敏度、无标记、实时快速和抗电磁干扰等优势,近年来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兴趣。日前,北京大学物理学院“介观光学和飞秒光物理”创新研究群体的肖云峰研究员和龚旗煌教授等开发了一种纳米光纤阵...

  • 2014/11/20

    信息学院张海霞课题组在高性能纳米发电机研究上取得系列进展

    2014年11月15日,能源领域著名期刊《纳米能源》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学研究院张海霞教授课题组应邀撰写的题为“ High performance triboelectric nanogenerators based on large-scale mass-fabrication technologies ”的综述文章( Nano Ener...

  • 2014/11/19

    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康晋锋课题组在基于阻变器件的神经网络应用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

    仿制生物大脑进行神经形态计算一直是人类的梦想。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微纳电子研究院康晋锋教授课题组长期致力于金属氧化物阻变机制、阻变器件结构、阻变存储阵列等方向的研究。2012年,他们与斯坦福大学合作,利用氧化铪阻变器件中电阻随电压变化的特性实现了类似生物突触的功能,其响应速度比生物突触快100万倍,电路操作过程简单,生产工艺与传统集成电路技术兼容,成本低,有望应用于图像语音识别、大数据分析等复杂性海量信息处理。 近日,康晋锋课题组通过结构与技术创新,在神经突触结构与实现方面取得系列成果。其中,通过结构创新,提出基于三维阻...

  • 2014/11/18

    生命科学学院罗述金课题组关于白虎的研究特邀为《科学美国人》撰稿

    日前,由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罗述金研究员和徐霄副研究员应邀为 Scientific American (《科学美国人》)撰写的科普文章“ Save the White Tigers ”在线发表。 白虎是孟加拉虎亚种的一种独特类型,其最早的野外记录可追溯至16世纪的印度,但是由于盗猎和栖息地减少等人为原因已于上个世纪从野外灭绝。全球现有圈养白虎种群也因近亲繁殖而时常呈现遗传疾病,导致公众对白虎性状本身是否是一种遗传缺陷而不应继续被繁育产生诸多质疑。罗述金课题组一直致力于遗传多样性和演化的...

  • 2014/11/15

    生命科学学院秦跟基课题组发现控制植物胚珠发育的重要机制

    植物的种子是人类和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而种子是从受精后的胚珠发育而来的。植物的胚珠由多种细胞和组织组成,其中包括最为重要的种系细胞(germline cell)。研究植物胚珠发育过程的分子调控机理以及其中种系细胞的命运决定机制一直是植物生物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999年,科学家们通过遗传学方法找到了一个关键的调控因子SPOROCYTELESS/NOZZLE(SPL/NZZ),该基因突变后植物就不能形成种系细胞,也完全不能形成种子。但是,15年来,这个关键调控因子SPL/NZZ到底是什么以及它是如何工作的,一直是一个谜! 北京大...

  ... 106 107 108 109 110   选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