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研

  • 2011/11/22

    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张岱教授课题组在《自然遗传》杂志发表研究论文

    近日,《自然遗传》(Nature Genetics) 杂志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岳伟华副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张岱教授为通讯作者的题为“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发现11p11.2染色体区域存在中国汉族人群精神分裂症易感位点”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系与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教授黄薇(并列通讯作者)及安徽医科大学张学军课题组(孙良丹博士并列第一作者)合作完成。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慢性精神障碍,一般人群患病率约1%,尽管病因与发病机制迄今不详,但大量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可能是该病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暨卫生部...

  • 2011/11/21

    方精云团队关于全球变暖的研究成果引起强烈反响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全球变化尤其是对气候变暖及其机制的争论非常多。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方精云院士和他的学生们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分析。最近,其部分研究结果以评述论文的形式分别用中英文发表在“中国科学”上(参见“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1年41卷10期:“全球变暖、碳排放及不确定性”;“Global warming, human-induced ...

  • 2011/11/21

    《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报道彭练矛研究团队碳纳米管光电器件研究成果

    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杨雷静与王胜副研究员作为共同第一作者所撰写的论文Efficient photovoltage multiplication in carbon nanotubes,于2011年11月1日在《自然》子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 2011, 5, PP.672-676)上发表。该论文报道了碳纳米管光电...

  • 2011/10/17

    “飞秒光物理和介观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实现光通讯波段超快速低功率光子晶体全光开关

    “飞秒光物理和介观光学”创新研究群体在介观光学领域又取得了新进展。北京大学龚旗煌教授、胡小永副教授和他们学生在可见-近红外波段实现微纳集成全光开关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光通讯波段实现了低功率、超快速光子晶体全光开关原型器件。研究论文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Materials上 (Xiaoyong Hu, Yingbo Zhang, Yulan Fu, Hong Yang, Qihuang Gong*, “Low-Power and Ultrafast All-Optical Tunable Nanoscale...

  • 2011/10/17

    蒋争凡实验室在天然免疫分子机制研究中的重要成果发表在Cell杂志上

    病毒感染引起慢性或突发性传染病,如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非典型性肺炎等。病毒与宿主在进化过程中长期的“斗争”,导致机体中出现了高度复杂和精细的免疫机制,其中天然免疫是生物抵抗病毒感染的第一道屏障。 北京大学蒋争凡实验室在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及国家973项目等资助下,对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的信号传导机制开展了一系列研究。2009年他们通过cDNA表达文库的功能性筛选,发现一个定位于内质网的分子ERIS在细胞抗病毒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孙文香等,PNAS, 2009)。以此分子为基础,最近他们又发现了一条通过ERIS-TBK1活化转录...

  • 2011/10/17

    物理学院朱星课题组在纳米结构中的法诺共振研究取得进展

    物理学院近场光学课题组朱星教授与美国Rice大学合作,首次在对称破缺的银纳米圆盘结构中观测到可见光波段的法诺共振现象,并以理论分析证实了这种表面等离激元的共振模式。2011年9月14日,这项题为Removing a Wedge from a Metallic Nanodisk Reveals a Fano Resonance的研究成果以快报(Letter)形式在...

  • 2011/10/13

    基础医学院发表论文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院士实验室近期连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THE EMBO JOURNAL》、《PNAS》、《CANCER RESEARCH》发表高影响论文, 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4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尚永丰院士。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973计划的资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或表观遗传的改变,致使细胞增殖失控,转移是其...

  • 2011/10/12

    尚永丰院士实验室发表多篇论文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尚永丰院士实验室近期连续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MOLECULAR CELL》、《THE EMBO JOURNAL》、《PNAS》、《CANCER RESEARCH》发表高影响论文, 揭示乳腺癌发生发展的表观遗传机制。4篇论文的通讯作者均为尚永丰院士。这些研究成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973计划的资助。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占各种恶性肿瘤的7-10%。乳腺癌是乳房腺上皮细胞在多种致癌因子作用下,发生了基因突变和/或表观遗传的改变,致使细胞增殖失控,转移是其...

  • 2011/10/12

    北大校友虞南方等利用人工界面改写光反射和折射定律

    光的折射和反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但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家用一系列实验演示了光线的传播可以不遵从这些经典定律。这意味着,或许有一天当你用一块平面镜端详自己容貌时,看到的却是哈哈镜的变形效果。 这项成果9月2日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第一作者虞南方目前在哈佛大学工程和应用科学学院做博士后研究,虞南方2004年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电子学系,2009年在哈佛大学获博士学位。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一样。当一束光从空气中斜射向水中,光束的传播方向会发生改变,这就是所谓的折射现象。它的准确表述即折射定律是很多年前由物理学家斯...

  • 2011/10/04

    顾红雅教授实验室发现调控植物角质层发育的新途径

    植物表皮细胞是植物与外界环境接触并发生物质和信息交换的重要“界面”。在从水生演化为陆生的过程中,植物产生了覆盖其表面细胞的疏水脂类——角质层,以适应陆地上相对“干燥”的环境。角质层也有防御外界生物(如微生物和昆虫)入侵、调节光对于植物细胞的影响等功能。在植物发育过程中,角质层还参与控制心皮闭合以及植物授粉时花粉粒与雌蕊的乳突状细胞融合等重要的生理过程。角质层的疏水物质是多种物质的混合物,它们的合成涉及到多种酶促反应,合成之后还需要在多个细胞内区室间转运,因此这些物质的合成与运输是一个高度复杂和精细调控的过程。 近年来,人们已...

  • 2011/09/27

    北大医学部学者在《柳叶刀》发表论文

    9月16日,《柳叶刀》在线发表了北大公共卫生学院冯星淋博士为第一作者、郭岩教授为通讯作者的《关于中国住院分娩策略和新生儿死亡》的研究论文。

  • 2011/09/26

    NATURE Materials报道北大量子中心王恩哥合作研究成果

    最近,《自然》子刊NATURE Materials以Article文章发表了北京大学国际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物理学院王恩哥教授与博士生潘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和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研究人员合作的最新成果。继发现冰表面氢原子的有序分布之后[1],该研究再次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证明冰表面分子空位形成能的分布范围非常大,这项研究将有助于理解冰的预融化现象和冰的晶体生长...

  • 2011/09/22

    Science杂志刊登北大在土壤-大气间HONO交换新机制研究中的新进展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程雅芳研究员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化学所(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Chemistry)苏杭博士作为共同第一作者于2011年9月16日在Science杂志上合作发表了研究论文:“Soil nitrite as a source of atmospheric HONO and OH radicals”,报道了在土壤-大气间 HONO 交换新机制研究中取得的重要突破,这也是北大张远航教授研究团队与马普所 Ulrich Pöschl教授研究团队多年合作的最新进展。 羟基自由基(OH)是...

  • 2011/09/20

    杨震教授课题组完成复杂天然产物Schindilactone A的全合成

    历时7年半,天然产物分子Schindilactone A的全合成宣告结束,这是该家族天然产物的世界首例全合成,由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杨震教授课题组完成。近日,该项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发表于著名专业期刊《德国应用化学》上,这也是近二十年来我国全合成研究首次被该杂志选为封面文章。 Schindilactone A是孙汉董院士从中国云南特有的五味子植物中分离...

  • 2011/09/11

    《自然》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北大陈鹏和昌增益课题组研究进展

    作为哺乳动物体内酸性最强的器官,胃所含的强酸性胃液(pH值为1-3)是人和动物抵御绝大多数微生物病菌的一道天然屏障。然而,肠道病原菌能够在强酸性的胃液下存活,并进而造成肠道感染。北京大学化学院陈鹏课题组与生命学院昌增益课题组通过合作研究,系统地捕获了一种酸性分子伴侣蛋白在酸胁迫下的“客户蛋白”,并依此阐释了大肠杆菌抵御胃酸的机理。 这一结果于2011年9月4日以...

  • 2011/09/09

    光华管理学院孟涓涓论文在《美国经济评论》发表

    日前,《美国经济评论》2011年8月期发表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助理教授孟涓涓与牛津大学文森特-克劳福德教授(Vincent P. Crawford)合作的论文《纽约出租司机供给行为再探:工作时间和收入的理性预期目标下的参照系统依赖偏好》。 传统的劳动力供给理论认为,劳动者工资降低,会导致工作时间变短。但一项针对纽约出租车司机的调查数据却显示,工资和工作时间成反比。孟涓涓和克劳福德教授运用前沿行为经济学模型分析这种“矛盾”的现象,并得出了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 文章打破传统模型的束缚,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劳动供给的决定因...

  • 2011/09/09

    郭雪峰课题组在单分子生物传感研究领域中取得进展

    北大化学院郭雪峰课题组以碳基分子点电极构建功能化单分子器件为策略,将分子电子学与生物体系的研究相结合,制备了具有生物监测功能的分子电子器件,取得最新研究进展。 在前期工作中,他们发展了一种在单分子水平上检测生物大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原理性策略(Nano Lett., 2007, 7, 1119-1122),并且发现DNA分子在固态分子器件中依然保持其天然的构象及...

  • 2011/09/02

    工学院孙强教授研究组在二维多孔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美国化学学会会刊《J. Am. Chem. Soc.》最近刊发了工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北京大学应用物理与技术研究中心孙强教授研究组的论文“Magnetism of phthalocyanine-based organometallic single porous sheet” (http://pubs.acs.org/doi/pdf/10.1021/ja204...

  • 2011/08/29

    PNAS发表北大生育健康研究所和环工学院关于环境污染与出生缺陷研究成果

    7月18日,美国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USA, PNAS)发表了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关于持久性有机物污染物(POPs)暴露与胎儿神经管畸形相关性的研究论文。神经管畸形是一类严重先天缺陷,包括无脑和脊柱裂等常见亚型,是导致围产儿死亡以及儿童终生残疾的重要原因。神经管畸形在我国北方地区发病率很高,但病因尚不完全明确。虽然有人怀疑神经管畸形的发生与环境污染因素例如燃煤所致污染有关,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尤其是环境污染物暴露的生物标志...

  • 2011/08/17

    Science发表北大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江颖教授的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北京大学量子材料科学中心的江颖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Wilson Ho教授等合作,采用模板衬底和自组装技术,合成了一种奇异的低维量子材料:二维近藤晶格。他们进一步利用高分辨扫描隧道显微镜/谱(STM/STS)在原子尺度上对其进行了实空间成像,并结合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近藤效应和周期性晶格间的内在关联。同时,该工作也为低维强关联电子体系的量子调控提供...

  ... 121 122 123 124   选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