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工作将PVC脱氯产生的HCl储存在离子液体中用于PET的解聚,实现了废塑料中最难以处理的氯资源的优化利用,同时以高收率制得二氯乙烷和对苯二甲酸这两种重要化工原料。
2023年10月25日,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罗冬根研究员团队在Nature发表研究论文,报道了果蝇同一感光细胞同时释放两种递质分离两种不同视觉功能的神经机制。
近期,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彭超教授、舒浩文研究员联合团队在超高速纯硅调制器方面取得创记录突破,实现了全球首个电光带宽达110GHz的纯硅调制器,是2004年Intel在Nature报道第一个1GHz硅调制器后,国际上第一次把纯硅调制器的带宽提高到100GHz以上。
该研究从统计学角度详述了气候变化检测与归因研究中广泛使用的最优指纹法,在肯定该方法的统计学基础的同时,完善了最优指纹法所需条件,突出强调建立更精确的气候模式模拟的重要性,同时也指出潜在的高维数据挑战。
该研究揭示了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高维性,意味着不同稳定性指标可能受不同生态过程的调控。因此生态系统管理应针对特定目标制定相应的措施和方案,以实现生态系统功能的长期维持。
课题组利用三脚架型三胺基芳烃配体稳定了铈的三种氧化态,+2到+4价,并首次实现了从Ce(II)到Ce(IV)的两电子氧化。该成果在线发表在《美国化学会志》,并被选为封面文章。
研究团队针对单PD-1免疫治疗整体疗效不佳的关键问题,发起了旨在评估了卡度尼利单药治疗晚期实体瘤和联合化疗治疗晚期不可切除或转移性胃或胃食管结合部(G/GEJ)腺癌的疗效与安全性,是首个针对PD-1/CTLA-4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晚期实体瘤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开展深度合作,探究SECCM技术在金属文物腐蚀机理/缓蚀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2023年10月2日,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全军民教授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卜宪章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Development of cyclopeptide inhibitors of cGAS targeting protein-DNA interaction and phase separation”的研究论文。
为实现更为可控的钙钛矿薄膜生长,北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课题组突破基于阳离子B位配位相互作用的传统思路,提出了全新的方法。课题组基于阴离子-π相互作用,引入缺电子受体与钙钛矿中的阴离子X位结合,精准调控合成反应动力学,获得了更高质量的晶体,有效抑制了纳米与原子尺度缺陷,尤其是阴离子-π相互作用与配位相互作用分别针对两个独立的反应物位点,为钙钛矿薄膜的可控生...
研究团队采用离子-电子双束扫描电子显微镜系统(FIB-SEM),可视化了不同循环状态下的硅基颗粒及其表面SEI膜的三维形貌,终于系统性地揭示了氧亚硅颗粒表面SEI膜生长、演化的过程,并归纳其对电池失效的影响,填补了这一重要科学问题的研究空白。
该研究基于单颗粒冷冻电镜技术解析了蓝藻生物钟蛋白KaiC关键突变体的高分辨结构,并利用统计物理模型揭示了KaiC六聚体的单体之间存在协同相互作用,为蓝藻生物钟实现稳定振荡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直接证据。
研究团队构建并开源了脉冲神经网络深度学习框架SpikingJelly(惊蜇)。该框架提供了全栈式的脉冲深度学习解决方案,提供神经形态数据处理、深度SNN的构建、替代梯度训练、ANN转换SNN、权重量化和神经形态芯片部署等功能。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重离子物理研究所乔宾教授团队和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吴雪峰研究员团队合作,首次揭示了FRB 200428-X可能起源于磁陀星附近的量子电动力学(QED)极端条件下磁重联爆发过程。论文以封面文章形式发表于《科学通报》杂志。
近日,信息工程学院张敏课题组在国际期刊Materials Horizons(IF:13.3)发表了题目为“Hydrogen-bonding enables two-dimensional metal/semiconductor tunable contacts approaching the quantum limit and the modified Schot...
扫描微电化学池显微镜(SECCM)技术,作为一种新兴超微探针技术,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储能材料、电化学成像及表面微修饰等研究领域,表现出了极高的微区电化学分辨率。基于此,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物保护课题组与北京科技大学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开展深度合作,探究SECCM技术在金属文物腐蚀机理/缓蚀材料研究中的应用可行性和发展前景。
该研究成果以“Policy Instruments Facilitate China’s COVID-19 Work Resumption”为题于2023年10月2日在线发表于PNAS(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美国科学院院报》)...
这项发现是植物生殖生物学和植物远缘杂交领域的重大突破,找到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打破植物柱头处的关键生殖障碍。这对于未来我们打破植物种间/属间生殖隔离,实现植物远缘杂交,为农业、园艺等领域创制全新的种质资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乔杰院士、李蓉教授团队利用大数据资源在国际上首次建立了卵巢衰老曲线,并整合团队一系列评估卵巢储备的算法,研发了兼顾标准化和个体化的卵巢储备评估和预测工具——OvaRePred,助力育龄期女性合理安排自己的生育计划。
研究发现,臭氧长期暴露导致每年15.3万的五岁以下儿童死亡,相当于臭氧长期暴露导致27万成人早逝的57%。研究进一步发现,我国五岁以下儿童死亡中,归因于臭氧长期暴露的比例从2010年的0.8%上升到2015年的1.5%,且相关疾病负担集中分布于京津冀、华北平原和长三角等少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