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研究不仅通过扎实的遗传学数据证明了TCP转录因子在胚珠命运决定中的新功能,还阐明了植物胚珠命运在高温下的不稳定性以及TCP在高温下通过跷跷板模型保护胚珠命运不被改变的分子机制。
2023年9月12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BIOPIC)汤富酬课题组在Cell Research上发表了题为“scNanoCOOL-seq: a long-read single-cell sequencing method for multi-omics profiling within individual cells”的论文,首次报道了名为scNa...
该研究报道了线粒体中介导蛋白质转运的TOM-TIM23超级复合体的结构和生化结果,揭示了蛋白质通过TOM复合物跨越线粒体外膜的新途径,并重新定义了线粒体内膜TIM23转运体复合物的核心组成。
该研究团队使用Cu(OH)F作为前躯体,脉冲电位作为转化手段,可以构建不同Cu(I)/Cu(0)比例的新型核壳催化剂模型(P-Cux/Cu2OF纳米盘),且其比例正比于催化剂中的F含量,该催化剂具有暴露的表面Cu(0)、Cu(I)以及Cu(I)/Cu(0)界面位点,且可在CO2RR的条件下保持结构稳定。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结合使用单细胞转录组和华大单细胞空间转录组技术首次对小鼠妊娠早期(E5.5-E9.5)着床位点的细胞组成进行了详细定义,并根据不同细胞的空间动态分布,鉴定出妊娠早期着床位点的8个不同功能中心,最终通过比较健康小鼠和复发性流产模型小鼠着床位点功能中心的差异,进而揭示了胚胎着床初期蜕膜微环境建立及稳态维持是成功妊娠至关重要的条件。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周欢萍教授课题组提出一种新的策略,即在钙钛矿层的界面处引入多碘化物超分子缓冲层,实现了抑制钙钛矿离子迁移和促进缺陷自修复的双重作用,从而大大提升了电池的长期稳定性。
近日,为改善胰腺癌免疫治疗效果,北大第一医院院长、肝胆胰外科杨尹默教授和田孝东主任团队与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聂广军教授、朱墨桃教授课题组深度合作,通过纳米生物工程技术合成新型纳米杂合细菌囊泡体系,显著增强靶向能力同时减少不良反应,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
2023年8月20日,Global Transitions上发表了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郭超研究员课题组题为“The effect of 5G policy development on self-rated health among Chinese older adults: A quasi-experimental study”的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助力智慧老龄社...
马啸的获奖论文题为《大学扩招、出口与创新:来自中国的证据》,该论文研究了1999年开始的中国大学扩招政策对中国制造业创新的促进作用。
该研究运用古DNA方法,从60余份万年到百年尺度的古代虎样本中获得基因组信息,确定了华南虎亚种的独特性,揭示中国西南山地曾为虎的冰期避难所之一,多起源的遗传支系在冰期后在中国东部地区融合为华南虎,并进一步扩散到东北亚和中亚,形成东北虎和里海虎。
研究揭示了酚酸通过RBP47B蛋白感知信号从而抑制种间生长的作用机理,提出了酚酸结合并促进RBP47B相变形成SG来抑制翻译和植物生长的模型。该研究一方面揭示了SA通过调控翻译抑制植物生长的新机制,另一方面为今后在植物蛋白相分离和SG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依据。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大气与海洋科学系沈路路课题组利用高分辨率卫星TROPOMI遥感数据,结合改良后的贝叶斯反演算法,量化了全球在50公里分辨率上能源行业的甲烷排放。该成果发表在《自然·通讯》。
近日,数据库领域顶级会议VLDB 2023于8月29日至9月1日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在VLDB 2023上,北京大学计算机学院共有7篇高水平论文入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2023年8月28日,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前沿创新中心汤富酬课题组在Nature Methods上发表题为“scNanoHi-C: a single-cell long-read concatemer sequencing method toreveal high-order chromatin structures within individua...
这项研究揭示了PTEN调控造血谱系命运决定的细胞及分子机制,提出了PTEN通过PU.1调节染色质开放性从而改变造血祖细胞谱系可塑性的模型。Prepro-B分化潜能的可塑性及其调控机制可助力T/M和B/M混合型急性白血病(MPAL)及白血病谱系转换的研究,为临床治疗开启全新的视角。
该研究报告了CX43-PARP1-NAD+通路在血脑屏障相关血管细胞衰老中的重要作用,并揭示了该通路在衰老过程中保护血脑屏障功能的潜在治疗策略。研究发表在Neuron杂志。
本研究聚焦于气候变化下厂级冷却技术部署及其碳-水权衡的综合评估框架,在全球尺度上揭示了水资源与碳排放权衡关系的双向耦合机制和空间分布特点,探究了非常规水源和碳封存技术在全球电厂尺度的灵活应用潜力,从多维视角更加系统地分析电厂尺度气候变化下碳-水权衡关系的时空动态演变,为碳中和目标下的电力系统规划和能源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2023年9月8日,《科学》(Science)杂志以封面论文形式刊发了来自香港大学、北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东京大学、以及亚洲开发银行研究团队的重要研究成果: “Reducing single-use cutlery with green nudges: Evidence from China’s food-delivery industry”(绿色助推减少一次性...
2023年8月10日,《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常燎研究员课题组与合作者完成的题为”Indian Ocean glacial deoxygenation and respired carbon accumulation during mid-late Quaternary ice ages”的研...
近期,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徐冰君课题组在Nature Catalysis发表题为“Experimental Evidence of Distinct Sites for CO2-to-CO and CO Conversion on Cu in the Electrochemical CO2 Reduction Reaction”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