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工作首次在一个非晶凝聚态物理体系中实现精准的构效关系,为二维非晶物理及应用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除了二维非晶碳的构效关系,理论计算还对二维非晶碳的生长过程给出了清晰的微观图像,为未来进一步优化二维非晶碳的制备提供了理论依据。
北京大学电子学院王兴军教授课题组-常林研究员课题组在两年攻关的基础上,研制出一种全新的硅基片上多通道混沌光源,提出了一种基于混沌光梳的并行激光雷达架构,攻克了激光雷达抗干扰和高精度并行探测这两个世界性难题,保证高性能高安全的同时,极大降低未来激光雷达系统体积、复杂度、功耗和成本。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定量生物学中心来鲁华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应用进化耦合模型对残基之间的共进化进行分析,发现蛋白质的正构位点和别构位点之间存在进化耦合,蛋白质序列上的弱共进化耦合项包含蛋白质功能信息。
论文题目为《移民、关税与中国出口奇迹》,该文通过构建一般均衡模型,定量分析了劳动力迁移成本下降和进出口关税变化对中国出口增长的贡献。
这项研究深入描绘了欧亚大陆西部狩猎采集人群的迁徙和基因交流,重写了史前欧洲人群的遗传历史。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Nature。未来更多的跨学科研究,将进一步厘清这整个冰期人群的遗传替换发生的具体过程。
2023年2月25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魏蕊/洪天配研究团队,在内分泌代谢专业顶级期刊、美国糖尿病学会官方期刊《糖尿病》(Diabetes)在线发表题目为《胰高糖素作用于GLP-1受体参与调控胰高糖素受体阻滞诱导的糖尿病小鼠β细胞再生》的研究成果。
2023年3月2日,北京大学陈鹏研究团队与季雄课题组在《细胞》杂志发表研究论文,发展了在活细胞内“关联解析”蛋白质化学修饰机制与功能的“单位点-多组学”技术-SiTomics,揭示了受染色质酰化修饰介导的丰富的相互作用组学信息,建立了表观遗传调控的蛋白质组与基因组“信息关联”。
研究人员利用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蒙特卡洛计算成功关联了二维非晶碳的原子结构和电学性质,揭示了AMC导电性差异的微观机理:AMC-300与AMC-400导电性差异的主要来源是中程序的有无;AMC-400和AMC-500的中程序差异不大,其导电性的差异则主要源于纳米晶区域的密度。
该工作首次将冷冻电子断层成像技术应用于探究弓形虫速殖子的增殖过程,在纳米尺度下详细描述了子代弓形虫的三维原位结构,并在结构方面提供了类锥体可能起源自微管的证据。
汪阳明实验室的博士生米黎在研究伯克霍尔德菌DddA的序列和结构时,发现其羧基端存在一段序列,这些序列对DddA的脱氨活性十分重要。利用这一重要信息,结合PSI-BLAST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研究者在现有微生物的基因组序列中鉴定了多个与DddA同源的双链脱氨酶。
近日,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杨晓菲研究员等应邀撰写的长篇综述文章《研究奇特原子核的激光核谱学》(“Laser spectroscopy for the study of exotic nuclei” )发表在核物理和粒子物理综述期刊《粒子物理与核物理进展》(Progress in Particle and Nuclear Phys...
该工作的第一作者是郭雪峰课题组联合培养的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杨志恒。郭雪峰和李立东为共同通讯作者。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北京分子科学国家研究中心的联合资助。
张哲课题组与合作者在Cell Discovery发文,进一步揭示了EGFR/HER2异源二聚体胞外结构域的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该工作完善并加深了人们对HER2参与形成的异源二聚体结构和病理特性的认知,并有望为相关肿瘤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与材料物理研究所、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量子物质科学协同创新中心、纳光电子前沿科学中心、人工微结构和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方哲宇课题组与南开大学齐鹏飞研究员、南开大学张天浩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宫勇吉教授等人合作,首次研究了转角二维半导体WSe2/WSe2同质结中的声子辅助光子上转换衬度反转现象,2023年1月2日,相关成果以《转角二维半导...
该研究首次探讨了社会互动关系的结构对人类决策在认知和神经层面的影响,将传统的社会学习和强化学习神经计算机制研究拓展到了更广阔、更具生态效度的决策环境中,也为包括虚假信息传播在内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了一个新颖的、认知神经层面的解释,并为研究复杂社会网络中个体决策的神经机制开辟了可拓展的实验和计算框架。
吴燕庆研究员-黄如院士团队在过去五年中面向单片三维集成中的半导体材料、界面、输运、器件、电路与关键集成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在近日召开的第68届国际电子器件大会IEDM中,团队在先进逻辑器件、存储器技术、新型器件技术等session共入选5篇论文,其中两篇报道了团队关于非晶氧化物半导体在逻辑与存储方面的最新成果。
最近,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量子材料科学中心李源长聘副教授课题组与吴飙教授课题组等合作者运用非弹性中子散射和第一性原理电子结构计算,在MnSi晶体中发现了一种描述磁性的新型微观图像——磁性分子轨道。这一发现对以往研究中被普遍使用的、基于磁性元素离子的微观图像构成了重要补充,也为磁性拓扑材料的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2023年1月4日,相关研究成果以“硅化锰中的磁性分子轨道”...
2023年2月7日,Geology在线发表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副教授李扬与合作者完成的题为“Transient tin mineralization from cooling of magmatic fluids in a long-lived system”的研究成果;2月8日,Nature Geoscience刊出李扬与合作者题为“Quartz for ...
然而面对复杂的长新冠/后遗症症状,全球尚缺乏对新冠康复者长期后遗症表型特征的系统认识及相应的临床指导建议,为了总结新冠康复者的长期后遗症的临床特征,以便提供有针对性的康复干预,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陆林院士团队联合武汉市武昌医院在武汉市建立了基于社区的新冠康复者随访队列。
该理论模型揭示目前我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处在NOx饱和区,减排NOx会导致夜间大气氧化能力的增强(即不利效应);而欧洲和美国处在NOx限制区或过渡区,减排NOx有利于降低夜间大气氧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