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缅怀!重温厉以宁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3月7日上午,厉以宁先生遗体告别仪式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大礼堂举行,北大师生校友和社会各界人士到场,送厉以宁先生最后一程。

图源:北京大学

2023年2月27日,厉以宁先生逝世。中国经济学界痛失一位学术巨子,北京日报《理论周刊》痛失一位核心作者。

厉以宁先生与北京日报的缘分,既深且长。

自1952年北京日报创刊以来,先生在本报发表文章多达近百篇;其中在《理论周刊》发表的重要文章就有几十篇。

厉以宁先生曾说:“作为读书人,总有些正心、齐家、改善人民生活的想法,这是我坚持至今的动力。”倾注毕生心血,走在中国城乡土地上;拨动思想密码,将学术科研融入生命中,是厉以宁先生一生的写照。改革开放后,先生致力于推动中国经济发展、勇于为推动改革开放鼓与呼,被授予“改革先锋”称号。

每到中国改革的关键时刻,厉以宁先生总能提出真知灼见。这从1999年以来先生在《理论周刊》上发表的一系列重要文章中就可管窥一斑,诸如《经济形势好了,问题还有一些》《调研归来浅谈经济形势》《新型城镇化的钱从哪里来》……这些基于大量调查研究的理论思考和智慧结晶,承载着先生富民强国的初心和追求,为推动中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学术支撑。

思想不老,理论常青!

斯人已逝,风范永存!

本文分享厉以宁先生近年来在《理论周刊》上发表的几篇代表性文章,借以表达深切缅怀之意。

1

2021年3月15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厉以宁:中国仍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没有理由悲观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时代。展望未来几年,中国经济面临着下行压力,但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中国仍有着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我们没有理由悲观。

2

2021年10月11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市场经济和奉献精神存在矛盾吗

摘要:市场经济中需要有奉献精神,奉献精神对于完善市场经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有积极作用,市场经济不仅不同奉献精神抵触,而且二者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

3

2019年11月11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金融领域新开放需要勇气和耐心

摘要:未来的改革开放不在于规模,而是要将结构性改革与改革开放连在一起,让经济走上新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出的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治本良方,是一个全局性问题,是一个渐进过程,欲速则不达。金融的改革开放,也必须放在这个背景下思考,是一个既需要勇气,也需要耐心的过程。

4

2018年7月16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全文:中国改革开放是这样起步的

摘要:1986年4月下旬,北京大学“五四”科学讨论会开始了。在会上我的第一句话就说:“中国改革的失败可能是由于价格改革的失败,中国改革的成功必须取决于产权改革的成功”。这个消息传开后,有领导同志问我,你为什么提出不能放开价格?为什么提出必须走产权改革的道路?我当时的理由有三。

5

2018年4月16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新旧发展方式的更替,是全世界很多经济学家都在讨论的问题。对中国来说,旧发展方式的影响是深远的,旧发展方式已经持续多年了,在社会上有许多人信它。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把新旧发展方式更替作为一场革命。

6

2016年1月25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中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熟练劳动力供给的不足,已经越来越明显。劳动力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劳动力整体素质的升级,也已经成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迫切要求。如果不从劳动力供给的源头上想办法,让熟练劳动力能跟随经济的发展和产业升级而有稳定供给之路,势必影响国民经济和技术创新继续前进。因此,目前全国经济界对这些问题的密切关注,是有根据的。

7

2015年1月26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在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有个“经济人假设”,认为人都是从自利出发,争取最大利润、最低成本、最大份额。其实这只讲了人的一个面向,是不够的,今天应该是两种假设并存:“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为什么要加上“社会人假设”呢?

8

2014年3月10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我对混合所有制做了一些调查,发现有几个误解。第一,现在很多国有企业都已经变成了混合所有制,投资主体已经实现了多元化,基本上沿着现在的路子就可以了。这个说法是不对的。还有人说,现在国有经济、 国有资本已经退到不能再退的地步了,再退就要越过底线。这种观点也不准确。

9

2013年12月2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仍然需要推进产权改革。因为不妥善解决农民的产权问题,不继续解决剩下的国有企业的产权改革问题,我们的市场经济就很难发展成为有效的市场经济。关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我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初次分配是重点。这跟现在一些人的看法不同……

10

2013年4月8日北京日报《理论周刊》——摘要:当前,对民营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信心和智慧。信心为什么重要?因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有一些观点认为,中国经济起色的希望不大。根据是什么呢?据说是过去的红利都没有了。所谓“红利”就是优势。过去有廉价劳动力,所以有人口红利;过去土地还比较丰富,现在土地很紧缺了,资源红利也没有了;过去改革措施曾经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改革措施的潜力已经耗尽了,所以缺少改革红利。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不符合中国实际。


原文链接:送别、缅怀!重温厉以宁在北京日报发表的十篇文章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