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来斌: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意蕴

摘要: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立足于中国的主体性、走自己的路的相关论述内容丰富、涵义深刻,其中蕴含着三重逻辑:走自己的路,必须遵循思想指引逻辑,就是要坚持“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必须遵循主体选择逻辑,就是要坚持独立自主,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体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意志合力”,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路;必须遵循创新发展逻辑,就是要坚持开拓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新路、正路,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关键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自己的路;思想指引逻辑;主体选择逻辑;创新发展逻辑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往往与其文化传统、历史际遇、基本国情等因素相关,有其自身的逻辑。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我们必须坚持走自己的路。201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独立自主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并坚定表示:“这种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这种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坚定信心和决心,是我们党全部理论和实践的立足点,也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保证。”2021年7月,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从总结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的角度进一步指出:“走自己的路,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立足点,更是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结论。”同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外籍青年代表回信,向他们介绍中国发展振兴的重要经验时说:“中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要想发展振兴,最重要的就是立足国情、走自己的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自己的路”的重要论述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深刻揭示了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走自己的路所遵循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一、思想指引逻辑:坚持“两个结合”,走好适合自身特点的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和实践新发展,迫切需要我们深入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彰显了走自己的路所遵循的思想指引逻辑。

其一,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着力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一个国家在选择社会发展道路时,发展方向往往是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而正确的发展方向,离不开科学的思想指引。“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日益成为中国知识界探讨的根本问题。五四运动前后,时局动荡不安,思想纷争频现,各种主义“你方唱罢我登场”。在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进步潮流、十月革命以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进步潮流的历史交汇中,马克思主义在古老的中国大地迅速传播开来,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在本质上(归根结底)表现了它所在的社会的历史脉搏。”只有本土化才能落地生根,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要求和传播规律。1872年,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宣言》蕴含的“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过程中号召俄国无产阶级政党,“尤其需要独立地探讨马克思的理论,因为它所提供的只是总的指导原理,而这些原理的应用具体地说,在英国不同于法国,在法国不同于德国,在德国又不同于俄国。”作为深刻改变了世界,同时也深刻改变了中国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使中国这个古老的东方大国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历史表明,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大国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必须着力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抗争、失败、寻路,在那个历史年代反复上演。“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人的路,这是当时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觉醒之时的答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一度简单套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一般原理和照搬俄国十月革命城市武装起义的经验”,结果严重脱离实际,使中国革命“吃了大亏”。在深刻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第一次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任务,走出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的政治报告中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新中国成立初期,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毛泽东深刻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经验,提出“要进行第二次结合”的历史任务,开始探索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基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命题。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外国客人时强调:“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找到了适合自身特点的现代化道路。

其二,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决反对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守成主义。从逻辑关系上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的结合,蕴含着它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的深层涵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这层涵义具有特别的重要意义。从理论上看,马克思指出:“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对于传统文化,列宁一方面批判波格丹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Александрович Богданов)等人全盘否定文化遗产,鼓吹用实验室的方法制造无产阶级文化的主张,强调“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应当是人类在剥削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另一方面,列宁要求坚持同愚昧、粗野遗产作斗争,提倡文化革命。

中国共产党在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过程中,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注重汲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滋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国共产党人历来主张采取辩证的、历史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在文化发展问题上,我们既要反对文化虚无主义,也要反对文化守成主义,因此,“故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总之,“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之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理论血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文化血脉。“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就在于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并用以指导实践。”这些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坚持科学思想指引的重大意义,深刻揭示了“能”“好”“行”之间的内在逻辑,深刻反映了“两个结合”所彰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机理。“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坚持走自己的路,就是要专心做好自己的事情,继续走好适合自身特点的路,始终不渝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主体选择逻辑:坚持独立自主,走好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路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积极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欢迎一切有益的建议和善意的批评,但我们绝不接受‘教师爷’般颐指气使的说教!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将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昂首阔步走下去,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里强调了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牢牢掌握自己命运的信心和决心,彰显了走自己的路所遵循的主体选择逻辑。

其一,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独立自主,避免依附之路。道路是靠人走出来的,但不同的人在走法上有所不同,存在主动与被动、自主与依附之别。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走向现代文明,是追随西方还是另辟蹊径,是依附他人还是自主发展,是世界现代化发展史上的重大问题。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用“三个从属于”深刻揭示了当时西方与东方的不平等关系:“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在19世纪50年代,他们强烈谴责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印度、中国等东方国家的野蛮掠夺。对于当时英法等国主宰世界市场、造成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特别是对其他国家“应当”围着英国运转的说法,恩格斯曾不无讽刺而又极其形象地指出:“英国是农业世界的伟大的工业中心,是工业太阳,日益增多的生产谷物和棉花的卫星都围绕着它运转。多么灿烂的前景啊!”这里的“太阳”和“卫星”一说,对后来拉美依附理论和世界体系论的“中心—外围”分析范式产生重要影响。列宁的帝国主义理论、殖民地民族解放理论,为批判帝国主义国家对殖民地的剥削和掠夺提供了强大的理论工具。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运动成为世界潮流,广大落后国家的发展意识开始觉醒,纷纷寻求发展之路。但是,除少数国家成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以外,大多数国家没有因此走上真正的发展之路,甚至仍然徘徊在落后的边缘,陷入所谓发展与自主的两难境地。拉美地区的一些有识之士首先对此进行了反思。作为这种反思的重要理论成果,依附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拉丁美洲、旨在探讨外围资本主义不发达状态成因及其对策的宏观发展理论。其中,有学者从理论上否定西方现代化模式可以被落后国家模仿的假设,认为“发达社会模式是一种意识形态抽象的结果”。应该说,这种反思具有独特的视角和经验基础,值得正视。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精神之魂。中华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创造出璀璨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不可磨灭贡献的伟大民族。然而,近代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屡遭列强欺凌。这使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也使中国人民对独立自主产生了深切的渴望。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决反对帝国主义国家的压迫,凭借着顽强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起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向世界庄严宣布:“中国必须独立,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又把独立自主原则运用到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创造性地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其后,开始探索适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62年,毛泽东在总结历史的经验时说:“中国这个客观世界,整个地说来,是由中国人认识的,不是在共产国际管中国问题的同志们认识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继续发扬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迅速改变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毛泽东的有关探索,为改革开放及以后的新的道路探索提供了重要的经验依据和思想基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行改革开放,但始终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因为我们深知,“没有一个民族、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通过依赖外部力量、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实现强大和振兴。那样做的结果,不是必然遭遇失败,就是必然成为他人的附庸。”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正是基于这个立足点,接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用鲜血、汗水、泪水谱写出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

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立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国的重要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尤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我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和超大市场规模的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进一步依靠自身的力量、利用好本国的资源。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面对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我们只有立足自身,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把国内大循环畅通起来,努力炼就百毒不侵、金刚不坏之身,才能任由国际风云变幻,始终充满朝气,生生不息,接续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我们应该清醒认识到,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粮食安全、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等最终都得靠自己。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一重集团有限公司时深刻指出:“国际上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上升,我们必须走自力更生的道路,这不是坏事,中国发展最终还是要靠自己。”

其二,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依靠自身力量与利用外部资源的辩证结合。在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在论述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的相互关系时说:“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但是这不是说我们可以不需要国际援助;不,国际援助对于现代一切国家一切民族的革命斗争都是必要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结合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明确提出并深刻阐述了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1958年,毛泽东在有关批语中提出:“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破除迷信,独立自主地干工业、干农业、干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

当前,我们国家强调自立自强,绝不意味着搞自我封闭。“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中国扩大高水平开放的决心不会变”。扩大开放,是中国基于自身发展需要作出的时代抉择,绝不会因道路坎坷就半途而废,也不会因外部挑战而打乱节奏。从唯物辩证法角度看,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毛泽东深刻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对于新发展阶段的发展而言,抓住事物的内部矛盾,就是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充分利用好自己的发展资源和发展优势。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只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既虚心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经验,又坚定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信邪、不怕压,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其三,走自己的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统一。道路的主体选择,涉及党与人民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在反对有产阶级联合力量的斗争中,只有把自身组织成为与有产阶级建立的一切旧政党不同的、相对立的政党,才能作为一个阶级来行动。”无产阶级必须组织自己的政党,在其领导下争取和维护自己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权利。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恩格斯晚年有一段关于“意志合力”的著名论述:“历史是这样创造的:最终的结果总是从许多单个的意志的相互冲突中产生出来的,而其中每一个意志,又是由于许多特殊的生活条件,才成为它所成为的那样。这样就有无数互相交错的力量,有无数个力的平行四边形,由此就产生出一个合力,即历史结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历史选择,无疑是全体中国人民“意志合力”的“历史结果”。

针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战略症结,党中央突出强调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命运所系。”针对西方某些政客挑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血肉联系的阴谋,中国共产党人掷地有声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没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任何想把中国共产党同中国人民分割开来、对立起来的企图,都是绝不会得逞的!”

三、创新发展逻辑:坚持开拓创新,走好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创新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党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上下求索、奋力开拓、锐意进取,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敢为天下先,走出了前人没有走出的路,任何艰难险阻都没能阻挡住党和人民前进的步伐。”这一重要论断,彰显了走自己的路所遵循的创新发展逻辑。

其一,走自己的路,就是要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因为“只有敢于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才能收获别样的风景。”从哲学上看,创新是人的创造性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对既有认识成果和实践成果的再利用和新创造,体现了发展这一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按照现代创新理论奠基人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的解释,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创新的意义更显重大。习近平总书记从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的高度深刻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从历史上看,两千多年前的我国先民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中华民族能够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历经坎坷而不气馁,靠的就是革故鼎新、求变图强的创新精神。“越是伟大的事业,往往越是充满艰难险阻,越是需要开拓创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表明,别人的路,我们搬不来,搬来了也走不通,只有另辟蹊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形成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的道路,实现了中国革命道路的创新。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共产党人采用和平的方法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创新。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度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一种开创性探索。“在中国这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没有先例,犹如攀登一座人迹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荆斩棘、开通道路。”党领导人民在改革开放中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更是一种开创性探索,既找不到现成的教科书,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因此,必须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力蹚出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最终才能收获别样风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正是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求真知,在探索中摸规律,我们党才带领人民创造出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引用鲁迅先生的名言指出:“‘什么是路?就是从没路的地方践踏出来的,从只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毫不动摇走下去。”

其二,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表明,走自己的路,必须增强志不改、道不变的坚定。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就是要走改革开放的新路、社会主义的正路,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我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对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我们的改革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断前进的改革。创新是中华民族的鲜明精神品格。“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中国也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我们必须在理论上跟上时代,不断认识规律,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回看走过的路、比较别人的路、远眺前行的路,才能走出一条新路、正路,才能更好地走稳走好新时代的改革开放之路、创新发展之路。换言之,走自己的路,就是要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意味着坚守正道、坚持真理,“创新”意味着发挥创造、赋予新意。守正与创新,是辩证统一的。“守正就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但不是刻舟求剑,还要往前发展、与时俱进,否则就是僵化的、陈旧的、过时的。”坚持守正创新,实现了正路与新路的内在统一,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要求。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历史和实践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这条道路,不仅走得对、走得通,而且也一定能够走得稳、走得好。”

其三,走自己的路,绝不是盲目前行,而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走自己的路”的重要论述蕴含着丰富的科学方法论。一是问题导向,探析出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解决矛盾和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创新。当前,中国和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面临着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这就需要我们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提供对策回应。比如,就人口与资源的矛盾问题而言,一旦我们实现现代化,“不能想象我们能够以现有发达水平人口消耗资源的方式来生产生活,那全球现有资源都给我们也不够用!”很显然,老路走不通,必须走出一条创新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二是试点探索,投石问路。历史和现实表明,推进改革,既要勇于创新,也要积极稳妥;既要加强顶层设计,也要鼓励基层探索。对一时拿不准的改革,采取试点探索、看准之后再推行的做法,是一条基本经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是经过实践检验推进改革开放行之有效的办法。先行先试是经济特区的一项重要职责,目的是探索改革开放的实现路径和实现形式,为全国改革开放探路开路。”三是尊重规律,勇闯新路。探索改革新路的方法,可以从不同方面总结。归根结底,就是要做到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统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任务空前复杂艰巨,在党团结带领人民踔厉奋发前行的过程中,“必须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一步一个脚印”,在尊重规律的前提下解放思想,积极开拓创新,在新时代走好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作者孙来斌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文刊发于《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2年第4期,原文链接:孙来斌:习近平关于“走自己的路”重要论述的三重逻辑意蕴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