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平原:我的“五四”研究三书

《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 陈平原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年前,我在《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的“导言”中称:“‘五四’之于我辈,既是历史,也是现实;既是学术,更是精神。”这个立场,至今没有改变。不仅我硕士、博士学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故注定要与新文化运动以及五四运动保持长期对话,更因在我看来,五四时期的很多重要论述需要调整,但作为基本立场的“五四精神”并没有过时——尤其是在当下“传统文化”更受关注的中国学界。我不止一次表白:尊重古典中国的精神遗产,但更迷恋复杂、喧嚣却生气淋漓的五四新文化。因为,对于今日的中国人来说,“五四”更像是用来砥砺思想与学问的“磨刀石”(《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七期)。基于此立场,40年读书与写作,虽上下求索、左冲右突,但一直没有停止与“五四”先贤的对话。除了与夏晓虹合作主持、邀请诸多学生参与、图文并茂的《触摸历史——五四人物与现代中国》(广州出版社,1999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增订本】,商务印书馆,2019年),我关于五四的研究著作,其实只有以下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初刊、日后多次重版的《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初刊、2023年增订的《“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初刊的《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2023年推出增订版,改名《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北大出版社2024年刊行的增订版,采用了香港版书名。

我关于五四研究的三书中,用力最深且反响最好的是第一种——《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曾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以及教育部颁发的第五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09),且2011年便由贺麦晓(Michel Hockx)等翻译、博睿出版社(Brill Academic Publishers)刊行英译本。考虑到此书影响较大,尤其是其第一章“五月四日那一天——关于五四运动的另类叙述”、第二章“思想史视野中的文学——《新青年》研究”、第三章“叩问大学的意义——作为教育家的蔡元培”,常被人引述或模仿,这里想暂时搁下,转而推荐读者较少的后两种著作。

《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陈平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不管是初刊本还是增订版,《“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均非完整的著述,只能算专题文集——围绕大众传媒与现代文学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报刊、书局、大系、讲义、百科辞书、文学史等),展开多姿多彩的论述。全书以《现代中国文学的生产机制及传播方式》开篇,以《作为物质文化的“中国现代文学”》收尾,单看题目,都能大致了解其基本面貌。可以说,这是学科内部的“字斟句酌”。如此仔细推敲,对相关话题有所推进,但专业以外的读者很可能不知所云,也不感兴趣。

《“新文化”的崛起与流播》,陈平原 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相对而言,《未完的五四:历史现场和思想对话》大不相同,那是跳出学院围墙,横刀立马,百无禁忌,挑战各种常识与主流论述。单篇文章,偶有材料丰富、立论谨严的;但整体而言,全书直面当下的社会思潮,带论战性质。初刊本出版后,北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曾组织专题讨论会,同人意犹未尽,各自将发言稿整理成文,刊《文艺争鸣》2018年第九期。此专辑共十文,包括我的《为何必须不断与五四对话》,各有长短,但都感慨遥深。

比起初刊本,增订版做了很大调整,除了增加七篇新作,更重要的是吸纳读者及编辑意见,将原先注重作者立场、按写作时间排列,修订为方便读者阅读、按话题归类。不算自述性质的“我的五四之路”及访谈,该书主体部分包括“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多元并存的五四时代”“两代人的合力”“五四的阐释和传播史”等四辑,每辑各收三文。为了使全书眉目更加清晰,香港版甚至在每辑文章前面,加一段提要钩玄的文字——当然是摘自我的文章。

在一个“专著为王”的学术时代,刊行论文/评论/随笔集,其实很不讨好,因论述不够完整,且非一气呵成,不免有断裂或重复。好处则是摆明拾遗补缺,不追求系统性,人家说过的我可以不说。这么一来,作为单篇文章阅读,自由度更大。考虑到五四研究曾经是显学,相关著述甚多,不属于“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相反,在这个领域,当务之急是常识需要辨析,立场需要推敲,视野需要验证,方法需要更新。

《未完的五四》的拟想读者,不仅仅是学界中人,更包括关心现代中国命运、且对当下中国学术及思想状态略有了解的“门外汉”。故本书追求的是:与历史风云对话,也与现实处境对话;另外,让“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处在对立、对峙与对话的状态。这样一来,或许专业性不够,但思想性却因而得以凸显。

表面上,我们每年都在纪念五四,逢五逢十,更是隆重;但作为研究者与观察者,我曾表达四个担忧,其中最重要的是“怕成为纯粹的书斋学问,没能因应时代话题,也无法介入现实生活”(《我的“五四”百年》,《国是咨询》2019年第6期)。

正是基于此信念,我谈新文化运动或五四运动,注重细节的描述(方法)、凸显论战的姿态(立场)、兼及古今的事业(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合力)、平衡新旧的努力(主张新文化的光谱尽可能扩大),而最最重要的是基于学术而又超越学术,即希望保持其与当代中国政治以及中国人的精神生活的密切联系。

陈平原,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荣休教授、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24年出版24卷《陈平原文集》

原文链接:陈平原:我的“五四”研究三书(“文汇”公众号 2024-08-16)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