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鸿君:从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到推进市场导向改革——新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逻辑

f80b911625564c04bcd55d39d6b6f371.jpg

在中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取得成功以后,有人很自然地把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对立起来,对计划经济体制和计划经济时期的发展持否定态度。因此,要正确认识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就必须全面了解这一时期取得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对改革开放的成功意味着什么。

经济社会一度快速发展

首先,中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1952年到1978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率为8.2%,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1.4%。按照不变价格计算,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222.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6.1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119元增加到1978年的336元,年均增长率为4.07%。

其次,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从1953年“一五”计划时期开始到1976年的二十多年,是国家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时期,也是为改革开放后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的关键时期,主要工农业品的生产能力飞速提高。

最后,社会事业全面快速发展。全国总人口数从1949年的5.4167亿增长到1976年的9.3717亿,同期粮食的人均占有量从418斤增加到615斤,增产的粮食不仅养活了新增的4亿人口,而且使全国人均占有粮食增加近200斤。人口死亡率从1949年的20‰下降到1976年的7.25‰。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1976年的68岁。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两个缺陷

计划经济体制在一定条件下取得了成功和对其进行系统改革并不矛盾。马克思设想的计划生产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但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基础上。尽管如此,有很多人还是从本质上对计划经济体制持批评和否定态度,否定的理由是计划经济效率低下,一般认为它有两个缺陷。

一是信息搜寻、传递和处理的成本高。在分工比较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中,一方面生产可能性选择极多,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十分复杂,千差万别且瞬息万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缺乏横向联系和有效的反馈机制,经济信息要通过计划体系内上级对下级命令和下级对上级报告纵向传输,传输距离大、通道狭窄,会有延误和拥塞,在传输过程中也可能因为环节太多发生信息扭曲;生产单位由于不能直接取得需求和技术信息,因此不能对复杂多变的需求状况和技术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二是缺乏持久的激励机制。计划经济体制的突出特点是高度集中。国家把整个社会当作一个统一的经济组织,政府作为经济运行和资源配置的决策者和组织者,企业是其决策的执行者,是生产单位,是社会这个“大工厂”的一个“车间”,从属于政府部门。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级行政组织,而不是经济组织,生产经营好坏没有相应持久的激励和约束。

因此,从理论上说,通过计划实现有效率的按比例生产是需要条件的:一是技术高度发达,能够有效解决生产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传递效率问题;二是人们能够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觉投入社会生产。这需要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高度发展的人。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并不具备实行计划生产的土壤。

现实情况是,建立在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基础上的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初期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为什么?一方面,正因为经济技术水平落后,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不发达,生产结构简单,大规模的生产领域建设只能优先安排大工程大项目,任务明确,导向简单,无须复杂信息及其传导。而消费领域的生产只能优先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结构也非常简单,生产和需求关系的信息不对称也不是很突出。另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初期,新的社会制度对于个人来说就是最大的福利,当家做主人就是最大的激励,个人利益、单位利益和国家利益能够高度契合。

市场导向改革应运而生

但是,当条件发生变化,即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转变为全面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时,社会生产所需要的信息结构越来越复杂,信息需求量越来越大,信息来源也越来越分散,信息不充分不完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生产的效率就会出现递减趋势。

与此同时,新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的激励效果也出现递减趋势,使得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在经过高涨阶段以后出现下降的现象,这就导致可能出现忽视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和市场作用的现象,分配中平均主义严重,压抑企业和广大职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本来应该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活力。这时候,就必须推进市场导向改革,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生产的中心任务转变,即从优先发展重工业转变为大力发展轻工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苏联和中国的实践经验同样符合这样的理论逻辑:苏联没有及时进行市场导向改革而归于失败,中国及时推进了市场导向改革而创造了经济发展的第二个奇迹。

(作者为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光华管理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从计划经济和计划经济体制到推进市场导向改革——新中国经济体制选择的逻辑(《北京日报》2024年11月29日 第13版)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