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旗煌:深化“四史”教育 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广大青年要爱国爱民,从党史学习中激发信仰、获得启发、汲取力量,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这一重要论述进一步丰富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内涵,为青年成长成才指明方向,是新时代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根本遵循。

北京大学有着光荣的红色基因和革命传统。北京大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中心和五四运动的策源地,是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者。长期以来,北京大学广大师生始终与祖国和人民共命运、与时代和社会同前进,在各条战线上为我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北京大学坚持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党史观、历史观,坚定信仰信念。我们要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好用活北大独特的校史资源,创新“四史”教育形式,构建和完善党史育人体系,引导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着力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

育志气,引导学生从“四史”学习中立大志、担大任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我们党历来重视对人民志气的塑造和培养。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立大志”,从而“担大任”。

一是充分从李大钊等早期党的创始人身上汲取“志气”养分,激励当代青年勇担历史使命。北大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优势,扎实推进党史研究,编著出版《五四精神》《李大钊年谱》等学术著作,讲好革命先辈寻求救国之路、挽救民族危亡的立志故事。发挥图书馆馆藏优势,设立党史学习教育专题阅览区“大钊阅览室”,复原李大钊在北大红楼时期的办公室陈设;组织青年馆员和学生志愿者参与布置展览、参观导引、志愿讲解,“沉浸式”讲好青年李大钊故事,深刻体悟革命先辈“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的远大志向。

二是充分利用红色文化作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热播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详细讲述了党的创始人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追求真理、树立志向,选择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建立中国共产党的历程,开播后受到北大师生的热切关注。学校邀请该剧主创人员录制独家视频、来校与师生深入交流,重温“南陈北李、相约建党”的经典片段,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引来众多青年点赞。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国际关系学院等院系教师结合影视剧中的北大校史开展课堂教学,讲解新文化运动至中国共产党成立期间的重要历史事件,引导青年学生心怀“国之大者”,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结合,立鸿鹄伟志、守报国丹心。

育骨气,引导学生从“四史”学习中汲取不惧风雨、勇挑重担的精神力量

骨气,就是百折不挠、刚强不屈的风骨气节。1917年,鲁迅先生为北京大学设计了校徽,取一人用肩膀扛起两人的形象,寓意北大挺起脊梁、唤醒国民的责任。这个校徽的形象一直沿用至今,激励着一代代北大人以铮铮铁骨扛起时代重任。我们要通过“四史”教育,引导学生继承光荣传统,弘扬担当精神。

一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北大英烈史中汲取力量。革命年代,北大共有95位师生为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献身,其中中共党员79位。学校每年组织清明公祭,深切缅怀革命先烈。在2021年专门设置了“英烈不朽,薪火百年”革命烈士纪念展,推出英烈学习教育专题思政课,由教师和学生志愿者担任专题讲解员,覆盖到全校所有学生党团支部,重温党在挫折中奋起、浴火重生的苦难辉煌史,学习北大先烈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慷慨捐生的牺牲精神。

二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北大科技报国史中汲取力量。推出“信仰的力量”系列融媒体作品,讲述100位北大老一辈学者的奋斗人生故事,请老同志回忆亲历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克服困难、作出重大科技贡献的峥嵘岁月。他们说:“一个爱国的科学家去从事国家最亟需的事情,这是理所当然的最神圣的职责。”“困难使懦弱者怯步,令勇敢者奋进。”“当时拼命干,一定要把核科学、核技术让学生掌握起来。”“信仰的力量”第一集在北京大学官方微信平台一经推出,当天就收获了50余万的点击量,青年学生盛赞他们为“侠之大者,国之栋梁”,表示“敬佩这些有理想的前辈们,并为之热血沸腾”。

三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北大抗疫故事中汲取力量。在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充分肯定北大抗疫贡献,对青年一代提出殷切希望,让全校师生倍受鼓舞。北大上好“抗疫”这场大思政课,大力宣传抗疫事迹,邀请抗疫英雄进课堂,组织了1200多场专题报告会、座谈交流会。办好“教育系统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影像海报展”高校巡回展首站展览,在医学生中开展“学党史、悟初心”主题征文,学习伟大抗疫精神。

育底气,引导学生从党史学习中感悟厚重历史和中国奇迹、坚定“四个自信”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所积累的坚实国力,是从容应对惊涛骇浪的深厚底气。我们长期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建立的完整产业体系、形成的强大科技实力、储备的丰富医疗资源为疫情防控提供了坚强支撑。”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强调,“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全党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不断坚定‘四个自信’,不断增强历史定力,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底气,源于自信,是接续奋斗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这份自信,源于党带领人民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奇迹,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增强青年学生的底气,就是要立足“四史”,从理论、道路、制度、文化等多个维度,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增强历史定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进一步激发青年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巨大热情。

一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四史”学习中增强底气。北大把“四史”教育特别是党史学习教育有机融入思政课教学和课程思政体系,汇聚全校优秀师资,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以及“中共党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与实践”“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专题”“百年党史专题”“中国改革与世界经济”等19门专题课程。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党史,深刻领悟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二是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从社会实践中增强底气。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深刻指出,“不论学习还是工作,都要面向实际、深入实践,实践出真知;都要严谨务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苦干实干。广大青年要努力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北大设立了“思政实践”必修课程,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在社会实践中坚定“四个自信”。2020年暑期,北大在充分做好防疫措施的基础上,派出由287名专任教师、3000多名学生组成的191个思政实践队伍,到革命老区、抗疫前线、改革前沿、扶贫一线感受中国精神、见证中国力量,亲身体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在历史大变局中接受思想洗礼、坚定理想信念、读懂中国未来。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北大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将党史学习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引导青年学生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的理解与珍惜,从民族苦难辉煌的奋斗历程中涵养勇担使命的思想源泉,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北大力量。(作者龚旗煌,系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

原文链接:龚旗煌:深化“四史”教育 培养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时代新人(原载2022年第8期《中国高等教育》杂志)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