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深刻指出,世界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自己国家发展中成长起来的,国家发展同大学发展相辅相成,我们要在国家发展进程中办好高等教育。

北京大学从1898年创办至今,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已经奋斗了120多年。这120多年里,北大的命运、北大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民族的振兴紧密相连。我们深刻认识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和目标,只有在党的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中才能实现。当前,我们要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面融入民族复兴进程,努力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培养世界一流的国家栋梁之才,是近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是挽救民族危亡的深刻认识

北大的创办与近代中国的历史有着紧密联系,她是民族救亡图存中孕育而生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开创了中国最早的文科、理科、社科、农科、医科、工科,诞生了中国最早的现代学制,标志着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后,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一批有识之士逐渐认识到,除了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西方的科学精神,解放思想观念是更为根本的,进而提出必须要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走教育兴国的道路。在戊戌变法的改革纲领《明定国是诏》中,创办京师大学堂的内容占了三分之一篇幅。《京师大学堂章程》开篇就明确了“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端正趋向、造就通材”的宗旨和纲领,提出了远大的办学理想和目标。康有为、梁启超起草的《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中也提到,大学堂“为各省之表率、万国所瞻仰”“规模当极宏远,条理当极详密”。

《奏拟京师大学堂章程》提出的目标很宏伟,但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京师大学堂屡遭挫折,以致一度停办,使得这个目标不可能实现。1900年,京师大学堂被八国联军中的德、俄侵略军占为兵营,校舍、书籍、设备严重毁坏,大学堂被迫停办长达两年之久。1902年1月,战事平息后,清政府下令恢复京师大学堂,但并没有对大学堂给予充分的投入。

二、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必须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推动者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高等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辛亥革命后,中华民族谋求复兴的历程进入了新的一页,也给北大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转机。

1912年,蔡元培先生主持制定了近代中国高等教育的第一个法令——《大学令》,规定“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这鲜明体现了蔡先生把大学建设融入国家发展的办学思想。

1916年蔡元培先生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坚持“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邀请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等许多有新思想的学者和一批留学回来的科学家到北大任教;毛泽东同志也于此时在北大图书馆工作。一大批北大师生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在中国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潮流,沉重打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传统礼教,启发了人们的民主觉悟,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

在此期间,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始终是北大的办学目标。1918年,在北大建校20周年之际,蔡元培先生在校庆纪念会的演讲中说:“本校二十年之历史,仅及柏林大学五分之一,莱比锡大学二十五分之一,苟能急起直追,未尝不可与为平行之发展。”德国的柏林大学、莱比锡大学代表了当时的世界最高水平,所以蔡元培校长在1918年就提出,中国的大学要急起直追,要和这些大学“平行发展”,要达到世界一流水平。虽然当时中国积贫积弱,大学没有好的历史机遇和发展条件,但蔡先生提出的重要观点,充分表达了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雄心壮志。

五四运动后,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成为进步思想界的主流,而北大就是最重要的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和一些早期著名活动家,正是在北大工作或学习期间开始阅读马克思主义著作、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并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是北大的骄傲,也是北大的光荣。”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李大钊先生深刻认识到这场革命的划时代影响,率先在北大高高举起马克思主义旗帜,发起成立了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大学社会主义研究会等革命团体。从1920年起,他在北大史学系、经济系、法律系和政治系先后讲授“唯物史观”“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等课程,开启了中国大学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先河。

正是李大钊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并走上革命道路,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1920年,李大钊等同志在北大成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共产主义小组,向全国输送核心骨干,“南陈北李,相约建党”。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中,北大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在我们党的发展史、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都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北大真正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真正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出路,正是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紧紧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北大师生在党的领导下,以强烈的历史主动性和担当精神融入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成为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推动者。

三、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有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才能健康稳步快速发展

服务民族复兴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题中之义,最根本就是要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保证办学的政治方向。北大的发展历史说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等教育才能将自身的发展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真正肩负起“教育救国”“科教兴国”的使命。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北大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1952年,为适应国家建设需要,全国高校进行了院系调整。国家对北大的发展十分重视,将北大定位为综合性大学,全面加强建设。经过院系调整后的北大,大步迈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1959年,中共中央首批确定16所国家重点大学,北京大学名列其中。历届学校领导和几代北大人都怀着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雄心壮志,接续奋斗、砥砺前行。

改革开放以来,北大迅速拨乱反正,自觉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之中。1981年,北大师生率先喊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这是百年中国的主旋律,也是改革时代的最强音。

这一时期,北大人继续在思想理论和科技创新上作出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引领时代发展。在思想理论领域,1978年胡福明校友作为主要起草人,发表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拉开了解放思想的序幕;厉以宁教授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股份制改革的建议,成为改革过程中思想理论的利器。在科技创新领域,王选先生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使中国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跨入光与电的新时代;徐光宪先生开展的稀土分离理论及其应用研究,使中国实现了由稀土资源大国向稀土生产大国、出口大国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务院将北京大学等10所大学列入国家重点建设项目,所需经费由国家直接补助,并纳入国家“七五”计划。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8月,北大召开全校中层干部大会,在讨论“北大应办成什么样的大学”这一主题时,丁石孙校长明确提出:“我们的目标,应该是把北京大学办成全世界第一流的大学。”1994年7月,北大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的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目标。

1998年北大百年校庆之际,中央启动了“985工程”,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成为国家战略。2000年,在国家的决策部署下,北大与北京医科大学合并组建为新的北京大学,学校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事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强调:“党中央作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战略决策,我们要朝着这个目标坚定不移前进。”

20多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的十年,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北大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上取得了一系列新进步新突破,为国家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针对国家在关键核心技术上面临的“卡脖子”难题,北大的专家学者大力攻关,形成了云—端融合系统的资源反射机制及高效互操作技术、数字视频编解码、原子钟、碳基集成电路等一大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和颠覆性技术。在思想文化和理论创新方面,北大组织开展了《儒藏》编纂与研究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等重大基础性学术工程,推出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中华文明国家文物基因库、中华文明传播史、北大中国史、比较经济史、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政治通鉴、语言接触与族群演化专项、丝绸之路重大考古发掘与丝路文明传承等重大项目,进一步推进国家发展研究院、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等机构建设,形成了一批具有北大特色、理论深度和政策影响力的高水平智库成果,积极探索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

四、扎根中国大地,奋进时代征程,加快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步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高等教育重点建设作出新部署,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将“211工程”“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2022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关于深入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若干意见》,“双一流”建设从2015年开启的“统筹推进”阶段迈入“深入推进”新阶段。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北大的发展建设。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北大考察并亲自主持召开师生座谈会,发表重要讲话,七次给北大师生校友回信、致贺信,为北大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明确的办学指导思想。北大在新时代取得的工作成效,根本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考察时指出:“近年来,北大继承光荣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德树人成果丰硕,双一流建设成效显著,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成绩突出,学校发展思路清晰,办学实力和影响力显著增强,令人欣慰。”这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与鞭策。面向未来,总书记指出,“高校只有抓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才能办好,才能办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并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抓好的三项基础性工作,即“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进一步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为党和人民事业服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传承红色基因,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这些重要论述是我们加快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极为重要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

在新时期探索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北京大学积累形成了六条主要经验:一是必须坚持发挥党的领导这一最大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不断深化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推进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向纵深发展,为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二是必须坚持服务国家发展的根本导向,始终牢记办学初心,始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融入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大潮流,自觉履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担当,加强产学研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必须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造就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四是必须坚持自立自强,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建立健全办学治校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断增强教育自信、办学自信;五是必须坚持面向全球开放办学,胸怀大局、自信包容,进一步拓展多边合作网络,持续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和顶尖科研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着力构建北大风格、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国际智识高地和学术共同体,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六是必须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面向国家对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需要,推进“有机增长、动态平衡”,聚焦结构调整,深化综合改革,形成以质量提升为核心、办学规模与质量提升协调推进的建设道路。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并与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站在时代变革的路口,北京大学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心怀“国之大者”,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论述,牢记嘱托,矢志担当,一步一个脚印,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为推动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时代贡献,为全球高等教育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作者:郝平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

原文链接: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