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谈“老龄工作”研究:健康服务大于医疗服务

日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卫生经济学会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主委王红漫博士,参访政邦智库总部。

参观结束后,王红漫博士做客“政邦会客厅”,与政邦智库理事长高明勇、政邦智库研究员崔向升等进行了座谈。

政邦智库:你认为中国“老龄工作”未来的主要研究方向在哪里?为什么?

王红漫:首先,如何对“老年”的定义做出科学的动态调整,是我的一个研究方向。

我国1996年出台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2018年进行了一次修订,修订后《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福利待遇上做出了更好的调整,但老年人的年龄标准没有改变,依旧是60岁。

我们国家的人口寿命在延长,20年前,1981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67.9岁,1996年为70.1岁,2019年为77.3岁。从1996年到2019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增加了7.2岁。如果将年龄标准调整到65岁,我们的老年人口就会减少7300多万,相当于非老年人口增加了7300多万。

作为学界建言献策,我们提出了应该对“老年”的定义做出科学的动态调整,目前将我国老年年龄调整为65岁比较合适。

我们健康中国理论与实证研究课题组、老年健康经济专业委员会调研组为此做了调研,发现将老年年龄调整为65岁的同意率,达到了66.83%。

健康老龄化不能只关注个体,还要关注群体,甚至要关注社会建设。

最近,我的课题组发布了《康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课题组研究了几乎所有的长寿之乡、康养基地、健康城镇包括健康社区等认证体系,发现里面缺少关于生命质量(特别是死亡教育)的指标,很多研究者都忽略了生命质量。

在《老年健康蓝皮书:中国健康老龄化研究与施策(2020)》发布式上,韩先生(韩启德院士)向我们提出:既要关注老年人数量有多少, 还要关注老年人过得好不好。韩先生同时还提到加强死亡教育、生命教育。于是,《康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也相应地进行了补充和完善。

我们课题组致力健康中国研究,开创康养新篇章,在做康寿之乡指标体系时,认真思考了韩先生的建议,还融入“人类健康共同体”的思想。

因此,这份指标强调健康预期寿命,而不是预期寿命,不仅既涵盖了森林覆盖、地表水质量、地土壤质量、气象这样的自然指标,还涵盖了收入公平等的社会指标。

《康寿之乡认定准则和方法》不只是关注中国,更是在关注全球健康。我们计划以联合国的几种工作语言分别发布,目前中文版、英文版、俄文版已经完成发布,其他几种语言后续就会发布。

韩先生还向我们提出了多项具体指导。我们正在按指导做相关的研究。

比如韩先生提出“要依靠科技的力量,大力发展老年医学;要发展老龄健康产业”,“技术普惠、再生医学、智慧康养、老龄事业与产业高质量发展”就成为2021年老年健康经济专委会学术年会重要内容。

以再生医学为例。

我们课题组里有清华大学专门研究再生医学的专家。什么是再生医学?举例来说,以往老人做骨折手术,需要打上钉子,时间长了之后,钉子会老化,需要再次开刀换新的钉子。再生医学则不需要,用你自己的细胞、组织,让它再生出来,这在实验层面上已经实现。

还有一个真实的案例。江苏有一个人,因为车祸下巴毁掉了,就以再生医学的方式,用他自己捡回来的组织再生了下巴,结合3D打印技术,成功修复。

此外,我还到迪拜参加了全球再生医学大会,并做了大会发言,介绍主持的一个项目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全球专利。在这次大会上,我发现中国再生医学,已经做到全球前六。

再比如智慧养老。

科技能使社会更美好。科技养老可以理解为一个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结合起来的系统,让老人的“衣食住行”更便捷。

老人无法起床/不方便站立,智慧系统能够通过一系列手段来辅助老人起床/站立;老人因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智慧药盒会告诉老人如何科学服用药物,防止药性抵消或者加强;老人吃饭,智慧系统能够根据老人的身体情况,告诉老人如何搭配饮食平衡营养;老人上楼梯难,智慧系统也能提供辅助……我们课题组里有数学系的老师和实务工作者,他们用精算、知识图谱的方式,让理论成功落地。

当然,科技养老也是双刃剑,最直接的就是如何保护隐私。

日本这方面做得较好,2019年5月,我专门去日本调研日本老龄化。日本是亚洲最先进入老龄化的国家,长寿方面也是排在全球前三。我们发现日本已经在向百岁高龄迈进,日本对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智力资源的运用,甚至是治理方式也较为先进。我还专门写了一份日本享老考察报告,介绍其优点和不足,以及潜在的问题。

老年医学的科研也很重要。

2014年我应邀执笔了一份给全国政协的提案:“促进我国老年人健康养老的建议”,共六点建议,在第三点“重视老年学教育和科学研究”里建议成立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2018年5月18日,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揭牌成立,这是国家级的老年医学科研中心,陈可冀院士是负责人,还有童坦君、魏于全、高福、乔杰四位院士共同研究老年医学。光明日报光明网2018年全文发表了2014年的这一政协提案。

韩先生还提到老年照顾体系。现在很多老人失能失智,如何让他们得到更好的照顾?如何让他们生存生活得更好?好消息是,现在国家开始试点了,成功之后就会全国推广。

照顾体系很重要,但光有这份心,没有人去执行也不行。我认为照顾体系的人才培养要从两个方面抓。

一方面是培训,所有人都要对照顾体系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对于个人来讲,不光是照顾自己家的老年人,当自己进入老年时,也应该知道如何照顾自己。所以,这不仅是在照顾老年人,也是在照顾自己。另一个方面是学历教育,医生护士等职位,还是需要有专业化的人才队伍做支撑。

在照顾体系中,还有一个点值得重视。

我国的一些学者,太把老年人当弱势群体了,反而忽视了他们对社会的参与感。按照马斯洛需求原理,人的最高需求,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很多老人都有社会参与的需求,我们应该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实现自己的价值。

韩先生也对我们专委会课题组提出“要维护老年人的社会地位,充分利用老年人的人力资源”,所以,延迟退休也是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国家已经开始试点。老年人身体状况越来越好,他们自己也愿意去做一些事情。俗话也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他们的确可以给家庭、给社会做贡献。这和西方学者观察到的“人口红利关闭”不同。

死亡教育也值得重视。

大家都在讲如何“好生”,却很少有人告诉你如何“好死”。韩先生的《医学的温度》,是一本特别好的书,我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向我的学生推荐。

《医学的温度》既富理性的力量,又有人文的情怀。对于医界,阅读该书是反思自己职业和专业的一个机会;对于相关管理者,该书有助于其思考医疗政策方面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而对于一般公众,该书也许会改变其对与健康有关的很多问题的看法。

这几天又有一位学生,是非医科的研究生,她写给我《医学的温度》的读书心得:刚开始时,关于医学的十分专业的部分我可能读起来有点吃力。随着我逐渐被书中的思想观点所吸引,我被带入一个忘我的境界,读书的过程,逐渐变成一种享受。随着我愈加投入,我愈加感慨,有幸能读到这本书,是一种多么珍贵的财富,就像面对面跟韩老师在对话,这是多么难得的经历。因此,十分感谢您推荐此书给我。

我想,不管换作是谁,认真读完此书之后,都会被作者的人格魅力所感佩,被其高尚品质所感染和影响,被其洞见和睿识所折服。您让我分享自己的“人生三书”,“过去之书”我推荐《黄帝内经》,“现在之书”我推荐《医学的温度》。

韩先生在这本书中提出:健康服务体系要大于医疗服务体系,还讲到叙事医学、精准医学,医学技术等,其中两篇还专门写生死哲学,一篇是“感悟死亡”,一篇是“死亡是如此多情”。韩先生实际上在告诫我们,人生在世很短暂,“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要“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谧”;向死而生,绽放生命,人活着的时候要发光发热,多给社会上做些事情。韩先生说∶“人,活着是为了传承,不只是生命基因的传递,还需要文化的传承。”

我认为,韩先生不仅是一个医学家,也是一个教育家。

《医学的温度》开篇描述了他小时候生病得到了医护人员很好的照顾,所以他立志要做一个医生。后来他又上山下乡,做了乡村医生,还讲他如何以最简便的方法,服务于当地的老百姓。

2001年,汕头大学成立卫生政策与管理系,需要做学科认证,就请北大两位老师去论证,我是其中之一。

在汕头,我就遇到了韩先生做乡村医生时救活的病人,一位汕大老师。她小时候十多岁时生病,疼得昏了过去,她的妈妈身上就有两毛钱,是韩先生垫付医疗费,给她做了手术,救活了她,还鼓励她要读书。她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学老师,她请我为“韩叔叔”(她一直这样称呼韩先生)带点水果和两小盒鼓浪屿特有的小饼,以此小心意和她的成长感谢救命恩人。

我很感动,如果韩先生是给一个乡长、县长的女儿垫付医疗费做了手术,那不太不值一提,但给一个村里普普通通十多岁的孩子垫付医疗费做了手术,然后还安慰孩子的母亲,并鼓励病愈的患者和母亲要孩子读书,还是在一个乡村医疗机构,真的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大医精诚在韩先生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

韩先生手中的不是冷冰冰的手术刀,还充满了人文关怀,是有温度的,真的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我始终称他是我的老师。

健康的生活方式尤为重要。

世界卫生组织曾经做过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医疗卫生系统对人的健康只起到8%的作用。

人的生活方式和所处的环境,对健康的影响非常大。我们国家非常清醒,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出了美丽中国。我们课题组所提出的《康寿之乡》指标体系也考虑到了这一点,将城市发展、乡村发展、自然环境、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都囊括在里面。康寿之乡标准体现了健康理念的深化发展、强调了健康国策的精细实施、彰显了生态文明的建设理念。

“老龄工作”研究,不单是要关注老年人,还要关注全人群。所以我们课题组在2021年的老年健康经济专委会学术年会上再次强调,若要使得到了老年还具有社会日常生活功能,那就一定需要在全社会,从幼年时就开始贯彻“健康老龄化”策略,即要在生命的全过程、全周期贯彻“健康老龄化”策略。

我们课题组也相信:健康老龄化在中国前途光明,健康中国也会对健康世界起到引领作用。

原文链接: 北大教授谈“老龄工作”研究:健康服务大于医疗服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