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闫龙:那些没有被我们充分解读和关注的企业社会责任故事

在此次抗击新冠肺炎的过程中,社会责任这个名词经常出现在新闻标题当中。简单来说,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其造成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所担负的各种责任。近年来,这一理念在企业、媒体、研究机构和政府的推动下已经成为我们日常话语体系的一部分,并且和捐赠、慈善、公益等概念一起被公众所讨论。然而,在此次全民战疫期间,在新闻媒体上被提及的最多的依旧是捐赠、慈善、公益等议题,社会责任被提及的时候,常常被简单地等同于这些行动。实际上,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把注意力聚焦在部分议题上。此外,为了保证企业有动力,有能力持续地创造社会价值,社会责任的践行也需要和企业的发展经营联系在一起。

从战略高度来审视企业社会责任行动

近年来出现了关于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讨论。这一理论认为,没有企业能够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也无法承担解决社会问题的所有成本。因此,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需要选择一些与自己的核心业务有交叉的社会议题。其他的社会问题或许由其他行业的公司,NGO或政府机构来解决更合适。在这一选择过程中,最重要的考量乃是这一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否能够提供一个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即在此过程中,社会利益得到保护,而企业的经营能力也得到增强。因此,从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企业社会责任行动,要注重企业社会责任行动的,长期性、方向性和目标性,注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技术、员工、品牌。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将社会责任与其经营战略紧密联系,在做公益的同时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树立良好形象。

按照这一理论框架,企业在实际操作中,需要按照自身的特点,首先对面临的社会议题分类。

社会议题的类型划分:

第一类是一般性社会议题。不受企业运营直接影响,也不对企业长期竞争力具有实质性影响的社会议题。例如环境保护减少排放的问题对于银行来说是一般性的社会议题,但是对于物流或者运输行业来讲,这就是一个与价值链相关的社会议题。

第二类是与价值链相关的社会议题。主要涉及,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生产或经营活动,造成的社会影响,或涉及的利益相关方。

第三类是与竞争环境相关的社会议题,指外部环境中能够对企业在当地竞争力形成重要影响的社会议题。

战略型社会责任行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价值链和竞争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施加影响,达到造福社会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因此,企业在选择议题的时候可以优先选择,所在社区关心的主题,选择可以与企业的使命、价值观、产品和服务协调配合的公益事业,选择有能力支持经营目标的公益事业。比如,社区发展状况有事能够影响企业所需的关键和原材料的可得性以及质量。因此,为了企业和社区的共同利益,有咖啡企业便投入资源,为咖啡产地的社区提供教育,基础设施等发展支持。国内一些中药材企业也在原产地进行生态保护和中药材的人工种植工作。这些行动都可以被划入战略型社会责任的范畴。

案例解析:疫情之下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这次防控疫情过程中,许多公司在坚守企业本分的同时当好社会公民、在坚持为社会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在为自己的明天寻找生机。结合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我们一起分析一些案例,观察他们如何体现战略型企业社会责任的精髓。

第一类社会责任行动主要与劳工实践相关。

在这类案例中,企业在疫情发生后,采取有效措施保障员工健康和安全,保障员工的生活需要。一位抗疫一线的医生认为:企业老板不用捐东西,再让员工在家办公14天就是对国家最大贡献。这种责任行为,在社会责任指南中,对应的是劳工实践这一核心主题。员工是企业内部重要的利益相关方之一,他们的健康是企业维持经营和提升竞争力的基础。在劳工实践这一主题下,指南提出,工作中的健康和安全是非常重要的责任议题之一。值得一提的是,在危机面前,不仅企业展现出应有的担当,许多公司的员工也主动提出降薪减薪,与公司共度难关。疫情之下,这些善意的举动,实在令人感动。

第二类社会责任行动主要与消费者紧密相关。

在疫情面前,许多企业继续坚持为公众提供必需的公共服务,同时为特殊的群体提供专门的服务,保障社会的运行。比如,电信运营单位承诺疫情防控期间欠费不停机服务,保障疫情防控一线人员及疫情高发区用户的正常通信,积极协助政府相关部门免费发送疫情公益短信。甚至减免部分参与防疫防控的医护人员的通信费。这些行为体现的是社会责任框架中“获取基本服务”的议题。类似的社会责任行为,在包括出行,网络服务,餐饮服务在内的各行各业也都能看到。例如,民以食为天,武汉“封城”之时,许多餐饮也都响应号召,关门歇业。一些日夜战斗的医护人员,靠面包、泡面、蛋黄派支撑。在这种情况下,武汉当地餐饮企业自发组织免费送餐,在外卖平台的协助下。100多家公司加入了驰援一线的战斗,为医生们免费送餐。[1]

第三类许多企业选择竭力帮助社区度过难关。

常见的与社区相关的社会责任议题包括了,社区参与,教育和文化,就业,技术开发,财富与收入创造,健康和社会投资。与当下情形结合紧密的是关于社区教育和健康。典型的做法包括促进和支持各个层次的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增加教育机会,提升社区知识水平。另一类热点议题是确保社区的公共健康。公共健康受到威胁,会对社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并且阻碍其发展。典型的做法包括促进良好的社区健康水平,例如帮助获得药品和疫苗,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阻止不健康的产品和物质。以及,推动普及健康知识和疾病防控的知识。此外,为了丰富重点地区民众的居家生活,学习和工作,还有互联网企业为重点地区的民众送上免费超级会员,给用户提供丰富的内容以及知识平台。[2]这一系列的行动,发挥了这些企业的核心业务优势,同时帮助公众获得防疫和其他保健信息,而且也丰富了重点地区民众的居家文化生活。

接下来的三类社会责任行动,不但影响个体,更是在企业之间搭起桥梁。

第一类社会责任行动中,平台企业发挥领导作用,提升消费者服务能力和水平,帮助消费者解决相关的合同争议。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促进价值链当中其他相关方履行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此次疫情影响了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的出行计划,1月27日起,全国暂停了境内外团体游和机加酒的旅游产品。整个旅游行业开始处于半歇业的状态。从1月21日,某旅游预订企业开始接到退订电话,传统的处理方法是一单一议,接到取消投诉以后,再电话联系合作酒店,根据情况判断是否取消。由于取消订单激增,当天该企业就推出新政策,只要是武汉相关的用户,企业就允许无损退订。

第二类决策承担的是企业推动“公平运营实践“的责任。

在这一议题下,社会责任指南倡导组织通过其采购和购买决策影响其他组织;通过发挥对价值链的领导力和带动力,推动价值链成员接受和支持社会责任原则和实践。典型的做法包括:考虑为中小型组织提供支持,包括提升他们对社会责任问题和最佳实践的认知,并向他们提供额外帮助,以实现对社会负责任的目标。以及,采取措施,鼓励其他组织采取与本组织相似的社会责任政策。所以这套企业社会责任的组合拳,集中了包括消费者议题和公平运营实践议题的多个社会责任痛点。

最后还有一类责任行动,可以说是中国企业的创新责任行为。

在这类责任行动中,中国企业将共享经济推动到了新阶段,发明了“共享员工”的新模式。

疫情期间,不少餐饮企业临时停工、歇业,导致员工无法正常上班,与此同时,零售、物流等保证日常生活相关企业的人力需求,逆势增加。此前,某连锁餐饮集团董事长在访谈中透露餐饮行业正在面临至暗时刻,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在营业收入锐减的情况下,要发出工资,交租金,是十分困难的。面对这种情形,某零售企业宣布,自己可以“借用”多家餐饮品牌的员工到店内上岗。短时间内有千名餐饮业的员工开始走上临时的工作岗位,支援在抗疫过程中,肩负维持城市基本运作重任的零售企业。[3]

与此类似,某电商物流公司也设计出了“人才共享”计划,面向受疫情冲击、工作受到短暂影响的人群,提供各类仓内分拣、包装,社区骑手、快递配送等工作岗位。所有报名人员需经在线面试、技能培训、体检后上岗,入职后,公司将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成功入职者采取灵活工作原则,短期上岗,视疫情发展和复工复产情况,可随时返回原工作岗位。[4]

这种通过提供灵活就业机会,帮助受疫情影响的相关企业以及人才度过暂时困境的做法的确十分有创意。这种借用其他公司的员工,提供暂时就业机会,而且允许员工在疫情结束后返回原来岗位的“共享员工”做法,的确是一种管理创新。未来这一“共享员工”的新型社会责任实践或许也会进入社会责任指南,成为危机当中责任企业救助其他组织和个体的新方法。

在疫情面前,受到严重影响的企业,无论大小,都在尽力用商业的方式贡献自己的心力,思考这个社会,疫区的民众还需要什么,能够帮他们解决什么问题。这些社会责任案例让我们看到,除了倾囊相助以外,在这个与病毒作战的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没有被我们充分解读和关注的社会责任故事。正是那些看起来微不足道的个体和善举,汇集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我们战胜灾难的坚实社会基础。

在这些社会责任案例中,我们看到了我们社会的强大社会资本,它是一种责任感,在当其他成员遇到困难时出手相救;它是一种信任感,确保在这种环境中,给予和获取帮助的组织不会从中获取不正当私利;它是一种高度共享,在反复的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形成的社会知识;它更是一种蓄积在组织社区中的善意的集合。

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多发一分光,就多一分希望。”

[1]驰援武汉,“鸡汤”或比“鸡血”更有力

[2]今天起给湖北地区所有亲戚免费放送超级会员

[3]疫情当下,盒马教会了我们什么叫“大公司”的格局与担当

[4]苏宁物流推“人才共享”计划

张闫龙,现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组织与战略管理学系副教授,MBA&MSEM项目执行主任。2002年和2005年分别获得北京大学社会学学士、硕士学位;2012年获得美国杜克大学社会学博士学位。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组织理论、社会网络、企业社会责任、创新创业、制度扩散。在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Academy of Management Annals,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Social Networks等国内外管理学和社会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2016年获得北京大学教学优秀奖;同年获得教育部英语授课品牌奖。2018年获北京大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