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藏线,南线行记

2016—2017年,在微信上惊奇地发现两位巴塘弦子的歌者,那入耳动心的歌声,都是出自金沙江流域的同一个雪龙家族。其中一位,巴塘藏族音乐人阿珂东子,是这个家族的领头人。他的行走,他的改编和创作,尤其在那个春天里连续听到的两首巴塘弦子新民歌,《寄语白云》和《父母恩情》,真是一场新年的视听大礼,原生态歌曲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简单纯挚,撩人心弦。

寻访音乐人阿柯东子工作室

“恰好也是一个白云流动的日子  

是你的弦音流进我的血液

一起跳动

……

那些寄语啊  

就是我常常念叨在心灵深处的信念

故乡的弦音

触及的  

恰是我生命里所有的情感”

耳畔回响着巴塘的弦音,于是决定第二次去往巴塘。

川藏线起点是成都,终点是西藏拉萨,这是318国道中最著名的一段,全长2200公里。

5月22日,到达成都站的第二天,坐公交去往武侯区金雁路,寻访巴塘音乐人阿珂东子的工作室。在这之前注意了“阿珂东子”的名字,“阿珂”的意思是藏语“叔叔”。在巴塘金沙江东岸,有东南两区,称为“绒”,汉语叫中心绒区。这里的人被城里人称为“荣莫”“绒莫”,“阿珂荣莫”是峡谷人的意思。在从前那些艰苦的年代,荣莫阿珂们沿着金沙江峡谷要走四天的马帮路才能赶到巴塘县城,从峡谷游走四方,这些人统称为阿珂,据说荣莫人纯朴厚实,说一次谎会不自在半年。这就是弦子的气质,稍微唱偏,便会大不自在。

此刻东子老师在外地和我联系,说他的侄儿子过来接我,就是那位新歌手雪龙珠扎。在成都街上见到珠扎那一刻,十分惊喜,因为一直都在听他的歌声。后来读东子纪念已故父亲的散文《亲爱的阿爸》一文中写道:“八兄妹里我是老五,儿子四个里我是老幺。”珠扎就是东子哥哥的儿子,是三哥家的儿子。在巴塘听了东子大哥二哥和二妹三妹独唱,只有三哥害羞不开口,我知道,他是珠扎的阿爸。

成长在弦子故乡的珠扎,他的声音的出现对大家来说是意外,是惊喜。很平实的声音,越听越有味道,那种不被专业和理论调教的质朴和本真,大山、白云、故乡、思念,从他的歌声里自然流露。

在东子工作室,见到了扎西罗布,一位资深的藏族弦胡演奏人,第一弦子手。珠扎和扎西即兴在客厅表演了一首弦子歌曲。扎西来自四川得荣县解放乡绒学村,十三岁的时候,他就和大人们去得荣城里拉弦子,走了很远的山路,由于个子矮,他总站在前排。

问起扎西跟谁学的拉弦子,他说才几岁的时候,芒康县有个人拉弦子拉得特别好,叫西绕,西绕出了个录音带子,那时乡下没有电,白天都出去干活,天黑了有人家在放录音机,扎西就飞快跑出去,在人家楼下坐着听,听这位西绕老师拉的弦子。村里一百多户人家,只有几家有录音机,录音机只能装电池听,装两三对电池,有时候放时间长了电池电不够,拿上一二十节旧电池外接再放听。

那个西绕老师后来就没见过了,扎西说。

从理塘出发去巴塘夏邛镇

川藏行程从5月下旬开始,成都—雅安—康定—理塘—巴塘……

这是第二次去巴塘,上一次是从白玉去的,一个不在川藏南北线上的小城。白玉至巴塘,200多公里的路程,4月初春,汽车在一条林间公路上行驶。清晨穿上一件白玉县城新买的藏装棉服,中午快到巴塘的时候,真正是一种投入春天温暖怀抱里的感觉。

这次是从理塘出发去巴塘。318国道南线在毛垭草原上穿行,数十公里的道路在向前延伸,前方的路仿佛要带我去那天边的草原。

停车了,竟是两个湖出现在了眼前。在理塘与巴塘之间的318国道旁,分别有两个大小相连的高原海子!高山上的湖水,是躺在地球表面上的一颗眼泪——有歌是这样唱的。你看,蓝天碧水,雪山白云,白云像被风吹散的羽毛,啊,如诗如画,川藏线!

6月7日从理塘来到巴塘,海拔骤降(4014米—2580米),回到天堂的感觉比白玉至巴塘更胜一筹。第二天联系上巴塘东子家二妹,准备拜访雪龙家母亲,在巴塘南区一带,曾经有一位“阿妈乡长”,是金沙江沿岸有名的大美人。

听二妹说,昨夜阿妈睡觉不踏实,今天过来放生,我那时已经到了放生池游玩,后来听说这里是一位红教活佛修建的,寺庙建在海拔3900米左右的地方,好奇心让我打听到寺庙在巴塘县波戈溪乡岗日龙村,距离县城有多远就没有人知道了。

哦阿妈,光辉的太阳,生命的月亮

哦阿妈,一生的慈祥,心灵的光芒

在阿珂东子作词作曲的各种男声小合唱中,荣莫兄弟组合的藏语版《慈母颂》一系列歌曲,堪称金沙江畔不可复制的阳光天籁:

您是温暖的太阳,是我一生的光芒

您是皎洁的月亮,是我永远的向往

是您深深的呼唤,牵伴我一生伴我飞翔

走进了巴塘县夏邛镇二妹家的花园小居,阿妈女神坐在院子里,我小心翼翼送上一盒藏茶,川藏线上从雅安带来的小小心意。如今有幸能够走进巴塘雪龙家,分享和记录一个家族的传奇故事及其藏族美丽母亲的前世今生。

白玛娜姆,1936年生,三岁丧母,由姨妈抚养。因家里大哥欠债,地契和房屋全被拿去抵债,大姐和二哥被抵债做了债主家的佣人;大哥远去拉萨当喇嘛。四岁的白玛娜姆跟随父亲和姨妈一路行乞流浪到云南大理和鸡足山,随后又返乡,跟着父亲和姨妈在亲戚家的牛圈里安家落户。

后来,白玛娜姆放羊至十四岁,那年遇见了阿爸伍金曲批,两人海誓山盟定下终身。十六岁迎来解放军到中心绒,两人双双参加革命,成为村里的积极分子,之后被组织派往康定党校学习。回乡后白玛娜姆任中心绒乡妇联主任,70年代中期任中心绒乡乡长,1979年病退。

行走的音符,在三江之岸

十一年前,我不知不觉走进了三江并流地区的怒江大峡谷,后来有一天在滇藏结合部的贡山丙中洛街上,听到了一种叫弦子的声音。在丙中洛集市的一个地摊上,我买了好几张弦子音碟,其中的察瓦龙弦子,听了很感动。我知道,那里距离西藏察瓦龙只有79公里了。

从怒江到澜沧江,又去德钦云岭乡永芝村,夜宿雪山下的峡谷人家,梦中半夜被惊醒了。啊! 是厨房里传来的歌声,歌声惊心动魄的好听。藏女半夜在唱弦子,女性之声的柔美到了极致,于是有了凄美的感受;纵情的歌声里,歌者有喜也有悲!

十分庆幸,从滇藏线来到川藏线,仿佛在金沙江畔,不期而遇一位出色的弦子老师。1985年,阿珂东子从巴塘师范学校毕业,来到得荣县金沙江边的一所小学任教,“这是深情的太阳谷,这是梦想起航的地方”,从那时候开始他行走在田间地头,乐此不疲不断行走。他说自己就是一颗行走的音符,行走在弦音陪伴的旅途,“仰望弦子,仰望祖先的美韵,仰望一切田间地头的诗篇”。许多年以后,他说他想寻一块地方,安静地整理。

两年以来,在聆听阿珂东子藏族音乐的同时,也在阅读他的音乐笔记,这些由音乐元素和文学元素融合在一起的文字,能够感受出一位音乐人艺术灵感的深邃来源,是与他成长的文化土壤丰厚有关联。

金沙江、澜沧江与怒江从高高的唐古拉山涓涓逐成江河,三江在康南犹如镶嵌的三条金项链,把德钦镶括在怀。关于德钦弦子,东子认为是峡谷人弦子的经典之作,因为有阿尼卡瓦格博的加持,德钦弦子赋有仙韵之灵气。在澜沧江与怒江之间,卡瓦格博挺拔如一座中心轴,将弦子这样美妙的音韵辐射在他的周围,巴塘、芒康、德钦、得荣、维西、察隅、左贡、贡山,弦子就在这些地区播种开花结果。

东子认为歌与语言有关,语言与人的个性有关。在藏东康南被弦子渗透的三江流域,各地的语言个性有差异。巴塘话有清幽之雅性,芒康话有浑厚之雄性,德钦与察隅话有甜美之柔性。这样弦子的个性也与各地语言个性一样,巴塘弦子优雅,芒康弦子洒脱,德钦弦子柔美。  

关于音乐采风,东子老师认为,是一种需要深入与透彻的获取行为,如果成天在博物馆与图书馆的资料里寻寻觅觅,写出的文字也是只言片语,皮毛之见了。他说,我们需要深入田间地头,与父老乡亲一起,不但要记谱记词,更重要的是吃透弦子的韵味。

关于弦胡本身的来源,众说纷纭。很多有识之士,寻根弦子的起源,便自然的要跑到敦煌和桑耶寺去寻找妙音仙女的壁画,然后溯源弦子。

东子老师在田间地头寻访那些爱弦子的人们,汇总三十年来的各种“道听途说”,认为三江并流是弦子文化的根源。

“藏二胡”称谓的问题,阿珂东子谈及有人称毕汪(藏语的音译),把毕汪琴称为藏京胡,是不对位的。弦胡与二胡和胡琴的演奏方式大不同,琴的构造也不一样,音色更加不一样。

金沙江东岸的音乐家族

在网上看到一张老照片,图片来源是“庄学本:封存的历史瞬间”,图片说明,1930年代巴塘藏族群众跳弦子,西康“巴塘弦子”藏族聚居区,以善拉胡琴男子为前导,随后男女青年列队,歌唱起舞,琴声歌声,抑扬顿挫,长袖翩翩,婀娜多姿。图片中弦子手帅气干练,康巴汉子,乌黑的发辫很长,盘在头顶。

2017年6月,继续在横断山脉里的找寻,在金沙江东岸峡谷深处,发现了一个强悍的音乐家族,荣莫家族的几位歌手,他们唱的弦子很特别。声音都不是那种洪亮铿锵的,听起来却是厚重有滋味,年轻的歌手就能够唱出乡土味和沧桑味。在巴塘我遇见90后歌手孤狼扎,他是东子的侄儿,向他问起另外熟悉的巴塘弦子歌手,竟也是东子的侄儿。

阿珂东子说他就是在阿爸的琴声舞韵中长大的,阿爸很会拉弦子,那种淳厚古朴的弦子,弦子舞也跳得特别好。东子的二爸是马帮,长年在大理与拉萨来回。二爸长得很帅,嗓子悠悠,演奏弦子也一流,长年马帮之旅,一路弦子,一路山歌,会唱各地民歌。

在东子的心里,老家所有的长辈里,阿爸阿妈是最好的配对,两人具备那一代人所有的优点,他俩就是一方土地的气质,帅气和美丽,聪慧与魄力。东子一直很骄傲有这样优秀的爸妈,直到今天,乃至永远。

用斧子把白云掰开,

让太阳灿烂照耀。

骑黑马的阿婆快走开,

骑白马的阿婆快过来。

2016年7月20日,云南迪庆机场,有一支香格里拉藏音童声合唱团,正飞往北京,去参加第十三届中国国际合唱节。孩子们唱的是藏民族童谣和民谣,东子老师是合唱团的音乐主创,《伙伴》《慈母颂》《莲心》,每一首曲子的创作,几乎都源于东子童年的回忆。

童谣是阿妈教的,从孩提教到今天,村口的老黑桃树下,小伙伴聚在一起,唱着这首童谣,晒太阳,做游戏……

合唱曲《童谣香格里拉——伙伴》灵感来源于此。歌曲的创作和录制完成,东子说,阿妈一直在身边陪伴,不停的说“好听,好听!”      

(作者为北大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本文选自北京大学校报第1507期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