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园地

  • 2011/11/01

    我要去握一把秋凉,握住那些已经到来的和还没有到来的时光……                             ——题记 “天凉好个秋”的日子,独自徘徊在菊花夹道的甬路上,路旁那些高大的法国梧桐,伴随着萧瑟的风声把枯黄的叶子抛向天空.黄叶纷飞。秋风那近乎低怨的吟唱中,蕴涵着生命尽头所有的凄美。我情不自禁地伸出手去,收获的,除了冰凉的秋意,更有生那命里独衷的,秋凉的...

  • 2011/10/26

    未名湖畔红一楼,古色古香的外观,黑黢黢的台阶,有点空旷的办公室——这是我对新闻网的第一印象。那时我上大二。如今再回到新闻网,办公环境已经大为改观,窗明几净,人丁兴旺。而我已经毕业,成为了一名真正的记者。这期间,我和新闻网就像两股交织的绳索,一刻不曾分开过。 作为新闻专业的学生,从事新闻行业似乎理所当然,但实际上,如果没有新闻网,我很难下决心留在这个纷繁的领域,继续自己18...

  • 2011/10/24

    离开学校快两年了,和一些同时毕业的朋友交流起来,他们总有种“学校已经不属于我”,没有了落脚地方的感觉。每到这时,我会想,我还有个“据点”——北大新闻网,而这种细微的感受总能带来些许的自豪感。 和新闻网结缘说起来有些平淡,加入时也没有过多期待,但最终新闻网给予我的却远超过最初的设想。固然是一份美好的记忆,但更重要的是美好记忆背后的东西——一份成长的经历,一份特殊的人生体验,一段...

  • 2011/10/21

    2007年9月,新学期伊始。初入燕园的我路过三角地,彼时“百团大战”的热闹硝烟尚未燃起,但新闻网记者团招新的横幅早已挂起。我与同行的一涵被那卖力的一声“欢迎加入北大新闻网”所吸引,在潘聪平师姐的介绍下,兴致勃勃地直接趴在一辆自行车车座上填写完了报名表。 两天后,我们接到了笔试和面试的通知,心里不禁纳闷着:“这招新可真正规呀!看来不是什么人都能入的。”面试题是让我谈谈最敬佩...

  • 2011/10/21

    2007年6月,金庸先生来北大演讲。那天的英杰阳光大厅人山人海,安保措施也极为严格。当时,我在新闻网记者团学术部做学生记者。我料想去采访几乎不可能,便只是去看看热闹。 演讲结束后,金庸先生进入贵宾室休息,当时新闻网的摄影老师刘君扬见我在一旁,便拉我一起进了贵宾室。金庸先生脾性极为亲和,主动问我想了解什么,我就这样突然获得了一个宝贵的专访机会。但我当时却脑袋发懵,什么问题也...

  • 2011/10/18

    重回燕园,春回大地之时。未名湖中的冰儿,在暖阳中挥泪融去。一转身,从这所园子离开,已接近三载春去秋回。三年里,从象牙塔中的幸运儿,到奔波忙碌的媒体记者,到如今商界中的一枚品牌管理人员,谈不上沉浮,谈得上浮沉。 在北大,不过短短的两年,所以,如今都会遗憾这份短暂。同样的,这份短暂却是人生的莫大幸运,这所大学的人文情怀和科学进取的气质涵养,带给自己内心的归宿,将陪伴一生的命运...

  • 2011/10/13

    应新闻网编辑部之约,一直想为新闻网十岁的生日写点什么。我是1997年社会学系本科,2001年国关学院的硕士。我和新闻网的故事,就从这中间的过渡时间开始。2001年3月,通过了考研面试不久,我加入了北大新闻网。 这一时期的新闻网,还处于“婴儿期”,还没有什么知名度,我宿舍的几位同学,都不知道新闻网是干什么的。 当然,那会的主力军只有赵维平、姚骏二位了,好像还没有“专职”...

  • 2011/10/13

    三角地旁,招新的横幅吸引了我的目光,一个偶然的相遇,使我成为了一名学生记者。红一楼会议室内,新闻网首届学生记者团正式成立,为了栏目的设置、选题的策划,我们围坐夜谈、激情洋溢……北大新闻网创建时的一幕幕画面依然清晰,转眼间,它已走过了十年时光。我也从一名新闻网的学生记者,成为一名公务员。 作为首届学生记者团成员之一,我有幸见证了北大新闻网的创建与成长。与新闻网同行的大学时光...

  • 2011/10/11

    大学四年时光如梭,最紧要的并不是学会如何工作、如何谋生,而是要学会独立思考、学会正确做人。 2010年深秋的一个夜晚,面对着一群即将走出大学校园稚气未脱的毕业生,我娓娓讲述了一段自己的故事:“在北京大学的四年本科生涯里,我几乎没有在社会企业实习工作,而是选择了在北大新闻网当一名学生记者,采访校园里各式各样的人物——教授、访问学者、同学、甚至宿舍楼长。三年之后我离开校园,开...

  • 2011/10/11

    辛卯年,不才偏居英国曼彻斯特,又困于博士毕业论文,终日碌碌,聊以实验结果而敷衍偷生耳。岁初,忽有旧友执信至,曰北京大学新闻网十年站庆,期收天下美文而成册,以资纪事。余于子半正刻得信于手机,竟惊起榻上。一时钟亭石鱼,一塔湖图,尽忽然眼前。屈指而算之,余自离燕园,去帝都,已四载有余矣。偶思新闻网旧人旧事,几欲提笔以记之。然居番邦已久,日行西文,言番语,每自提笔,竟一时语塞。今又执...

  • 2011/10/11

    2007年7月,我在甘肃省军区教导大队结束了一周的军训,来到省委党校开始为期一个月的选调生培训,其间陆续有一些省直单位来挑选和面试我们。我们的带班老师抽调自省卫生厅,大概是近水楼台先得月的缘故,卫生厅第一个来党校挑人。作为那一届中第一个落实了工作单位的选调生,我被通知培训结束后到甘肃省卫生厅办公室工作。带班老师用一种客气的语气对我表示了即将成为同事的欢迎,并神秘地向我透露,我...

  • 2011/10/11

    两年半以前,我怀着新奇、兴奋又迷茫的心情加入了新闻网。今天,经历了两年多的付出、历练和收获,我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负责任地说:这里的一切,值得! 我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独立采访,我说着夹杂着中文的英语,紧张得面红耳赤,冲到一位哈佛教授面前提出了三个简单的问题;记得第一次走进人民大会堂参加“北京论坛”,我仿佛不再是一名学生记者,而是和学者、嘉宾一样,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和他们...

  • 2011/10/08

    十 年 一 许是命中注定、或是机缘巧合,与燕园、与新闻网有着不解之缘。 短短燕园两年,确是惊鸿一瞥。在这期间,新闻网如同一扇门,让我见过一些事、认识一些人,给予我丰富营养和多彩锻炼,让我深刻理解何为大学精神。 相对于其他本科就在北大读书、熟识校史校情的新闻网同伴,初入燕园、已经是硕士研究生的我有点生疏和拙笨,但其后隐藏的却是事后看来极为珍贵的新鲜感和探求欲。在...

  • 2011/09/27

    小时候我有一段在戏校大院里的生活经历,这决定了我所接触到的第一个艺术门类便是戏曲。 戏曲这门艺术不仅能给人带来精神享受,还可以帮助观众了解历史、增长知识。古人对中国的戏曲,有“曲山词海”之说;还可以说,戏曲是政治、文学、史学、哲学、美学(绘画、书法、舞美、灯光、化妆、服装、道具)、音乐、舞蹈、武术、杂技等艺术门类的综合产物。据史料记载,戏曲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

  • 2011/09/27

    鲁迅惟一的儿子周海婴4月7日凌 晨在北京逝世,噩耗传来,北大物理系 的老同学和技术物理系的老同事都万 分悲痛。他们纷纷打电话向其亲属表示 深切悼念和亲切慰问,在海内外的老同 学、老同事也发来邮件和唁电表示沉痛 哀悼。 海婴一生喜欢默默无闻、淡泊名利 地工作与生活。很多人都知道他是鲁迅 的儿子,从小爱好摄影和无线电,但他 曾在北大物理系学习和在北大物理研 究室(后来改称技术...

  • 2011/09/27

    今天的“前沿学术论坛”是曹文轩给我们讲“何为文学”。 也许是一直都很崇拜这个作家和老师,所以他讲的时候我都在很认真地听,认真地记笔记,认真地记自己的心得———这在天才漫天飞的北大,常常被认为是腐朽的、虚伪的。而我终于能够拿出曹老师所讲的那个“附庸风雅”的例子来反驳:我就腐朽了,怎么的! 既然不怕被说腐朽,那我就要好好谈谈今天在课堂上的感想了。 看过曹老师写的《草房...

  • 2011/09/27

    四月,春雨贵如油。 一千多年前的一天,杜诗人冒雨赶路,这等清明绵绵阴雨天,若有三杯两盏淡酒是最好不过的事情。也巧,碰到一个与牛同行的牧童,诗人问路,小孩不说谎,指给诗人看。 于是乎,诗人吟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诗是好诗,代代传诵。爱风雅的少不了要去寻那诗情画意。但有酒有花的小村落却成为一个哑谜,后人争执不休,以笔墨官...

  ... 11 12 13   选择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