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延续:记北大第二届国际文化节伊朗展台

留学生发言代表——中文系的伊朗才女孟娜

“各位来宾,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

当主席台上一位身着黑袍、头裹青巾的美丽女子用流利的中文向台下观众问好的时候,大讲堂前的广场上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人们啧啧赞叹:“真棒!”

<v:imagedata

致辞的女子名叫孟娜,来自伊朗。她大学期间在伊朗国内学习汉语,2002年被派到北大来读研究生,硕士毕业后考上了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专业的博士。现在她正跟从中文系商金林教授攻读博士学位。她也是北京大学在读的唯一一位伊朗籍学生。

孟娜作为北京大学第二届国际文化节的留学生代表,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地道流利的中文一下子就赢得了台下观众的好感,人们禁不住报以热烈的掌声,不断喝彩。

伊朗展台:诺鲁兹节、辉煌历史及其他

孟娜在伊朗的展台做志愿服务和讲解工作。早上不到八点她就来到这里,一个人忙着布置,又是摆桌子,又是站在椅子上贴图画,忙得不亦乐乎。八点多,又来了一男一女两位伊朗人帮忙。男士是孟娜的丈夫,女子是孟娜的朋友,名叫纳思霖,在中央美术学院上学。他们和稍后到来的国际合作部学生志愿者一起为今天的活动积极工作着。

<v:imagedata

将近九点,展台已经布置停当。展台的桌子上放着介绍伊朗历史文化风俗的图书“Persia-The Immortal Kingdom”。桌上还摆着几个精巧的彩绘小木盒子。

一个长方形的盒子上面有凸出来的绘画,近于浮雕,但又像是彩色的人物画。“这是伊朗一种独特的绘画,叫细密画,很像中国的工笔画。上面画的都是神话传说中的故事人物。这个盒子是用来装束发夹的。”纳思霖向参观的人们耐心地解说道。

展台西侧的桌子中央,放着两个烛台,上面安插着天蓝色的蜡烛;烛台后面是一盆鲜翠欲滴的植物,经介绍才知道是一种生长在伊朗的豆类植物。豆苗植物旁边还有一个玻璃水缸,里面一条小小的红金鱼正在悠闲地游来游去。烛台中间有一个精巧的刻花蓝色托盘,盛着红苹果;托盘两侧分别放着沙枣、醋;苹果托盘前面的桌子最前端有三个小托盘,分别装着大蒜、金银币和香料。
这一望而知是个祭桌。

原来,这是伊朗人民庆祝最大的传统节日诺鲁兹节时用的祭桌。在波斯语中,“诺鲁兹”意为“新的一天”。拜火教徒认为,“法尔凡尔月”第一天是太阳诞生的日子,因此,人们称这一天作“诺鲁兹”——即新的一天。这种祭桌在伊朗的每家每户都有,叫做“哈夫特辛”,即“七辛桌”。桌子上摆放着七种东西,分别代表七种不同的含义。苹果是天堂果,象征诞生;大蒜代表健康;金银币代表财富;植物(麦苗或豆苗)象征生命力和新鲜;醋代表忍耐;调味香料和麦芽糖代表甜美的生活;而沙枣因为花很香,是爱情的象征。

<v:imagedata

在古代伊朗,人们信奉拜火教,教义中把光明、正直、幸福、善良、力量、信仰及尊敬长辈看作是七位天使。他们每人的名字都是以“S”开头,因此伊朗人就用这七种“S”开头的东西作为七位天使的代表来供奉。在今天,这七样东西都有了新的内容和意义,表示人们希望在新一年里生活美满,一切如意。除了上述这七种东西外,桌上也会放彩蛋、镜子、蜡烛和金鱼。彩蛋代表种族,镜子和蜡烛有光明之意。

“诺鲁兹节在每年的3月20号,是我们的春节,那是真正的春节,花儿刚刚开……”孟娜自豪地笑着,对记者说。

展台里面的墙壁上挂着许多照片、绘画、图片,显得安静典雅,一股古典之气扑面而来。墙壁的中部有几张绘画都是一种风格,十分华美独特。“这也是细密画,是当代伊朗一位非常著名的画家Mahmoud Farshchian创作的,带有浓烈的民族风味。”孟娜介绍道。

墙壁上还有许多关于伊朗出土文物、古建筑。其中一幅是一座古建筑的照片。“它位于伊朗中部,叫Kerman,是一座用泥做的古城,可惜毁于两年前的地震。”孟娜说着,露出遗憾的表情。

文化节——丝绸之路精神现代版

今天举行的是北大第二届国际文化节,第一届于2004年春季学期举办。孟娜那时也参加了活动。由于在北大的伊朗学生只有她一个,当时伊朗的展台除了志愿者外只能靠她张罗。记者问她:“那肯定很累吧?”

“一点都不累,”孟娜笑笑,“文化交流嘛,我很喜欢。”

“国际文化节是北京大学在文化交流史上新的一节,而举行这样的文化活动给北大学生和北京市民提供了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文化的机会,而且将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的基础。”孟娜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思想。

在致辞中,她还说:“充满和平和友谊的世界是人类永久的梦想,而北京大学的国际文化节表达我们北大学生的和平与友谊的呼唤和心声,它能够作为世界上所有国家团结的榜样与象征!”

中伊友谊地久天长

现在在北大就读的伊朗学生只有孟娜一个人。于是记者很自然地和孟娜谈到伊朗学生到中国来求学的情况。孟娜说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伊朗学生选择到中国来,“他们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

结束采访时,孟娜和她的丈夫以及朋友纳思霖还正在忙着向参观的人们做讲解,十分忙碌。

随着中伊交流的加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伊朗学生到中国来求学,到北大来求学。到那时,伊朗展台前,忙碌着的可能就不只是孟娜一个人了,她也可以轻松点。

有不少参观的人们要求与孟娜他们合影,孟娜都高兴地一一答应了下来。

阳光下,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人的笑脸在那一刻定格。

摄影:潘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