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暨音乐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专场音乐会之交响音乐会举行

4月30日晚,由北京大学学生艺术总团、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主办的“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暨音乐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专场音乐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众厅举行。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郝平,北大原常务副校长迟惠生,副校长、秘书长孙庆伟,部分职能部门和院系领导和师生、校友近1500人聆听了音乐会。

演出现场

音乐会上半场以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组曲开场。此曲由中央交响乐团集体创作,是新中国交响乐的代表作之一,它将西洋乐器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风格巧妙融合,音乐形象丰富,颇具时代特色。第二首曲目是萧友梅的《哀悼进行曲》。1916年萧友梅旅德留学期间,为悼念黄兴、蔡锷两位爱国将领,创作了钢琴曲《哀悼引》,后又改编为管弦乐《哀悼进行曲》。1925年3月28日,在“纪念孙中山先生大乐演奏会”上,萧友梅指挥传习所管弦乐队演奏了这首作品。《哀悼进行曲》是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第一部交响乐作品。同学们时隔近百年再次奏响这首具有特殊意义的作品,以此表达对中国交响乐开拓者的崇高敬意和追随先辈遗志、弘扬美育文化的坚定信心。上半场的最后一首曲目是法国作曲家拉威尔的《波莱罗》。曲中,两段颇具异域风情的主题旋律在不同的乐器和乐器组之间不断跳跃增强。乐曲的尾声处,两段主题旋律交汇爆发,奔放而充满活力,将上半场音乐会推向了高潮。

学生交响乐团的同学们带来精彩演出

诗剧《培尔·金特》组曲开启了音乐会下半场。此曲为挪威作曲家格里格的代表作,蕴含着光怪陆离的想象与深邃的哲理,也在乐曲中描绘出一幅奇妙动人的挪威风情画卷。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的《b小调第八交响曲“未完成”》作为西方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性作品,以独特的结构、流畅优美的旋律、饱满丰沛的情感而为广大古典音乐爱好者所熟知。北大交响乐团的同学们以富有张力而不乏细腻的演奏,充分展现了浪漫主义音乐典雅而深刻的艺术魅力。音乐会既定曲目在观众们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完成,为回馈现场观众的热情,在演出的最后,乐团师生以《青春》《燕园情》两首曲目作为返场,为北京大学125周年校庆献礼,再次引发了全场观众的热烈共鸣。

演出人员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值此北京大学建校125周年与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100周年之际,北京大学学生艺术总团、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将不负历史期望,牢记时代使命,坚守校园美育初心,让更多同学了解交响文化、亲近交响艺术,以此推进校园美育内容多元化、体验丰富化、功能立体化,发挥北大美育的先锋效应与示范带动作用,树立高校美育的北大品牌。

延伸阅读

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简介以及获奖情况:

1922年12月12日,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成立,这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音乐教育机构。次年,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正式组建,由当时主持音乐传习所工作的萧友梅先生担任指挥。1925年3月28日,音乐传习所管弦乐队完成了中国作曲家第一部管弦乐作品——萧友梅先生所作《哀悼进行曲》的首演。这支在中国历史上首个完全由国人组成的交响乐团正是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的前身。

70载光阴飞逝,乐团发展几经起伏。1993年,为迎接建校95周年校庆,北京大学从本科新生中选拔出一批“零基础”乐手,组建了北京大学管乐团。1995年,管乐团开始招收艺术特长生;1998年,北京大学交响乐团在管乐团的基础上正式成立。

自成立以来,在马清、刘小龙、毕明辉、靳海音等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北京大学学生交响乐团始终秉承北京大学悠久的艺术教育传统,不断提高艺术水准,积极推动交响音乐在校园内外的传播与普及。乐团除定期举办的专场音乐会外,还承担了校内庆典和外事接待等重大演出任务。此外,乐团曾赴全国多地、多所高校举行专场音乐会,也曾与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杨百翰大学等高校的交响乐团举行联合演出,还曾参与北大学生艺术团赴美国、新加坡、德国、奥地利、中国台湾、中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巡演。

近年来,学生交响乐团多次在全国和北京市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市大学生音乐节中,交响乐团合奏和弦乐四重奏作品均被评为“最佳表演奖”。

f7d365f14e344e1eb4711550be11d61a.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