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第九届太极拳交流赛总决赛暨第一届健身气功太极文化节举行

2024年12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第九届太极拳交流赛总决赛暨第一届健身气功太极文化节在北京大学第一体育馆举行。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主任钱俊伟、北京大学燕园街道办事处主任杨兴文、北京大学工会副主席田越、北京大学团委副书记王杨、中央民族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张凤民、双榆树第一小学体育教研组组长高菲、孙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孙丽君、奈雪的茶集团华北区域总经理崔晓明等领导和嘉宾参加开幕式。开幕式由中国教育电视台主持人马广超主持。

合影

此次交流赛共有来自北京大学太极拳必修课程班、教职工未名太极社、法学院、计算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物理学院、燕园街道7个社区、北大附中等52支队伍、共计552人次参加9个项目的比赛。

开幕式现场

钱俊伟在致辞时表示,北京大学为本科生开设太极拳必修课程已有30余年的历史,包括留学生和教职工在内的太极拳(健身气功)协会、代表队活跃在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佳绩,形成了完善的“教、学、练、赛、研、用”六位一体的民族传统体育育人体系,打造了一个良性循环的校园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态系统。

image4.jpeg

钱俊伟致辞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大学太极拳交流赛自2017年以来已举行8届,是一项以“以赛促学、以赛崇文、以赛会友”为宗旨的校内太极拳运动盛会。该赛事致力于更好地普及和推广太极拳及健身气功,旨在不断提升北大师生的身体素质,丰富校园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如今,它已成为深受师生喜爱且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校园文化品牌。

运动员代表、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留学生马宏博和裁判员代表、全运会武术冠军、体育教研部教师冯凯杰在开幕式上庄严宣誓。

马宏博宣誓

冯凯杰宣誓

在双榆树一小武术队表演的《少年强中国强》中,队员们巧妙地将武术的精湛技艺与《少年中国说》的经典篇章融合,呈现了传统艺术与现代精神的完美交融。他们通过拳脚与器械的精彩演示,表达了对武术的无限热爱,使得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双榆树小学武术队表演

孙氏太极拳传人孙丽君携外孙与女婿,三代同堂,欣然登台,共展孙氏太极拳之精妙神韵。这般传承,不仅是对传统的坚守与致敬,也体现了太极拳在家庭中传承的力量,更被赋予了全新的时代价值。

孙氏太极拳表演

荣获首都高等学校武术比赛八法五步冠军的中央民族大学武术队将太极拳的8种基本手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以及5种基本步法——进、退、顾、盼、定,进行系统的展示,展现了太极拳的内外和谐之美。

中央民族大学武术队表演

赛场上,伴随着悠扬的音乐,运动员们以饱满的热情和娴熟的技艺,把太极拳的舒展大方、八段锦的质朴端庄淋漓尽致地展示了出来,一伸手,一抬腿,尽显沉稳与大气,为大家展示了太极拳和健身气功的魅力。

image10.jpeg

image11.jpeg

比赛现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未名太极社的许多资深会员以教练员兼运动员的身份参赛,他们既是互相陪伴练习的伙伴,也是比赛中的竞争对手。经过5年的坚持,他们已成为太极拳的传承者和传播者,带动更多人习练太极拳,为健康储备能量。

image12.png

观众欣赏比赛

经过激烈角逐,太极拳22班-阳光大气队、太极拳27班-极莫太招队、太极拳30班-乾坤六韵队荣获简化24式太极拳学生集体一等奖,燕东园太极队、生命科学学院队获得健身气功八段锦集体一等奖,承泽园太极队、未名太极社-青龙出水队、未名太极社-太极666队获得八式太极集体一等奖,法学院队、未名太极社-太极666队获得26式太极拳集体一等奖,李奥昭等获24式简化太极拳个人一等奖,田越等获健身气功八段锦个人一等奖,武新逢等获26式太极拳个人一等奖,龙智惠等获八式太极拳个人一等奖。

image13.jpeg

颁奖现场

本次太极拳交流赛具有四大特点:一是大中小学选手齐参与,实现了不同教育阶段的太极拳交流与融合,为太极拳的普及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二是参赛选手年龄跨度大,从13岁的青春少年到93岁的耄耋长者,齐聚一堂,充分彰显了太极拳跨越年龄界限的广泛参与性,让不同年龄段的人们都能在太极拳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与价值;三是各高校之间积极互动,通过技艺切磋与经验交流,不仅促进了校园太极拳文化的繁荣,也为各校武术爱好者搭建了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平台,推动了高校武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四是太极拳和健身气功交流赛选拔赛贯穿全年,层层选拔、优中选优,最终在总决赛中汇聚各路精英,全方位展示冠军们的高超技艺与冠军风采,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视觉盛宴,也为太极拳的推广传播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image15.jpeg

燕园街道选拔赛现场

image16.jpeg

北大附中选拔赛现场

image17.jpeg

太极拳课上的选拔

第九届太极拳交流赛总决赛暨第一届健身气功文化节的举行,有力弘扬了中华体育精神,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中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

裁判团队合影

志愿者团队合影

延伸阅读:

太极拳和健身气功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随着民族文明的发展不断演化、融合,成为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蕴含中国古代哲学理念和文化精髓,承载着民族精神、科学、艺术和道德,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华夏文明的结晶,对全民健身和国际交流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要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现代化的内在要求。近年来,北京大学秉承“健康校园体育先行”的理念,坚持守正创新、引领未来,通过武术研究中心研制和应用推广太极拳和健身气功运动处方,有效地改善了师生的健康水平,为助力健康中国建设提供北大方案。同时,北大致力于推动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暑期学校开设“中国传统健身、饮食与养生”“太极文化沙龙”等面向留学生的英文课程,在国际文化节等大型活动中进行太极拳表演,用太极拳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中国形象。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