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信息来源: 人文学部
编辑:山石 | 责编:青苗编者按:“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是北京大学人文学部重点建设的重大学术工程,旨在展示新时期北大人文学科的整体实力和研究特色,扩大北大人文研究在国内外的影响力,推动北京大学“双一流”建设和中国人文学术的发展,促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立。文库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汇集了北大人文学科老中青学者的优秀成果,共包括17套丛书,即“北大中国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史研究丛书”“北大世界史研究丛书”“北大考古学研究丛书”“北大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中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哲学研究丛书”“北大东方文学研究丛书”“北大欧美文学研究丛书”“北大外国语言学研究丛书”“北大艺术学研究丛书”“北大对外汉语研究丛书”“北大古典学研究丛书”“北大人文古今融通研究丛书”“北大人文跨学科研究丛书”。目前已经立项347部专著,其中66部已经出版,另有40余部已经交稿。新闻网拟陆续介绍已经出版的专著,以增进广大读者对本文库的了解。本期介绍考古文博学院高崇文教授的著作《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共九章,38万字。第一章梳理了新石器时期大中型古城的兴起,阐述了中国古代最初国家产生的过程。在一些大型古城遗址中,祭祀遗址犹为突出,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表明祭祀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由原来广大民众朴素的思想信仰演变成了特权,掌握这一祭祀特权的应是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们在利用神权来行使领导权,这样逐渐形成了最初的国家,即部落联盟性质的“神权国家”。
第二至四章对夏商周都城格局进行分析,指出都城内最主要的建筑是社坛和宗庙,这印证了文献记载的三代建国营都首先立社坛、置宗庙。据甲骨文、金文及文献所记,社坛和宗庙是三代王朝“行政”的重要场所,凡国之大事均要在社坛、宗庙中举行祭祀以受神命,借神权来治理国家,将神权与政权紧密结合,制定了维护统治秩序的礼仪制度,成为三代王朝治国安邦根本之策,将原本部落联盟性质的“神权国家”,逐渐转化成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宗法关系为准则、以礼仪制度为保障的强势宗族性质的“礼制国家”。
第五至八章主要论述了列国都城与两汉都城的建制,从建筑格局上阐述政权与神权的关系。东周列国都城均是由宫城和郭城组成,并且明确宫城是为“君”而建,这与夏商周三代始建国营都首先立社坛、置宗庙不同,而是将筑宫城守卫国君作为第一要事。列国宫城内最突出的是高台式大型宫殿建筑,是国君处理政务的“大朝”所在,从建筑形式上显示了国君政权至高威严之地位。文献记载,各诸侯大国制定了大朝“礼仪”,国之大事均在“大朝”中进行朝议,最后由国君根据朝议集中裁定,体现出各诸侯国初步产生集权制政治体制。两汉时期的都城,确立了大朝政殿“建中立极”的位置,两侧“左祖右社”以相辅佐,分祀诸神于四郊以拱卫,并以大朝政殿为中心,完善规整了各级官署官寺、文化设施、经济场所等的规划布局,完全形成了一种新的都城营建格局,体现出社会的发展已进入到成熟的统一集权制国家形态。
第九章为结语。综合归纳中国古代文明漫长而复杂的演变历程,阐述了中华古代文明的独特性,以及其对此后历代大一统国家的深远影响。这是中华古代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的一个重要特征。而广义的礼仪文明则成了人们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学礼无以立”,这是中国礼仪文明的重要社会价值所在。
研究创新:本书运用考古类型学、聚落考古等方法,结合甲骨文、金文、古代文献及考古发掘资料,对我国古代早期礼制遗存进行了系统梳理;研究了聚落的形成、聚落的社会形态,都市的形成、都市的社会形态,由聚落到都市的演变;阐述了从新石器时代晚期氏族部落联盟性质神权国家的出现,到夏商周三代强势宗族性质礼制国家的形成,再到秦汉时期统一集权帝国确立的全过程;深入探讨了古代中华文明发展演变的独特轨迹及其深远影响。
在研究路径上,从以往多集中在都城布局、功用的考古学研究,升华到当时政体形态、社会形态的发展研究之中,超越了过去以文献和器物为主要对象的礼制研究方式,具有很强的学术导向和重要的理论价值。
本书是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2022年项目结项等级为优秀,五位匿名评审专家在论述内容、研究方法、理论价值等方面均予以极高评价。
作者简介:
高崇文,1948年生。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考古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湘鄂豫皖楚文化研究会理事长。1997年、2010年曾先后两年任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京都)客员教授,合作进行“中日古代都市文明研究”等科研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当阳赵家湖楚墓》(主要著作人)、《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先秦两汉都城礼制文明研究》等专著,《古礼足征——礼制文化的考古学研究》获2016年第二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
专题链接:北京大学人文学科文库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