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吴楠: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建立国家重点医学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

随着生活水平改善、人口老龄化加快,慢性病已成为我国民众健康的首要威胁,给社会发展带来巨大负担。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健全新型举国体制,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优化配置创新资源”“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队列研究是医疗领域的关键基础性研究,是国际公认的慢性病研究首选设计。队列研究通过纳入足够大的人群,系统收集流行病学数据及生物样本,进行长期(为期数年至数十年)的跟踪随访,阐明慢病发病机制,探索高效关键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医疗决策支撑,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国家资源。

我国人口基数大,地区差异明显,疾病谱复杂,开展队列研究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型举国体制可以实现政府统筹规划,协调医疗和社会力量,统筹实施大型队列研究,产生集群效应。

“十三五”期间,我国加强队列研究布局,专门支持国家或人群代表性队列的建设维护与科技研发。但是,质量高、长期稳定的重点队列仍然有限,对国家制定慢病管理政策的支撑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针对大型队列长期稳定支撑体系尚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大型队列的建立与维护耗时长,内容繁多,工作量大,因而,人财物的连续投入,管理人员的相对稳定,研究人群的配合度,多学科、多中心的合作都是队列研究得以长期生存与发展的根本前提,也是高质量成果产出的基础。西方发达国家的大规模队列研究起步早,成果显著。而目前我国对已存续10—20年大型队列的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仍有欠缺,参与人员稳定性不足。

二、大型队列缺乏稳定的运维经费支持

大型队列,尤其是处于活跃期的队列,从基础流调、生物样本采集和管理、长期纵向随访到科技研发,都需要大量经费作为基本运营支出。目前我国医学研究队列的运行维护多数需要课题组不断以科研立项的方式获得科研经费加以支撑。这种模式难以支撑队列高质量运行、发展后劲不足。

三、队列研究成果多限于发表高质量论文,而服务全民健康和政策转化能力仍有待提升

队列研究产生的“高等级”成果理应对医学实践与卫生政策改革产生重大影响。目前成果大多限于科研论文发表,成果的政策转化能力和健康促进能力仍需加强。

吴楠

以上诸端表明,举国体制优势在医学队列研究上还没有得到充分有效发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吴楠建议国家卫健委会同科技部等相关部门:

一、制订相关支持政策,建立国家重点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形成队列研究的国家品牌体系

针对我国高疾病负担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在“十四五”“科技创新2030-四大慢病防治研究重大项目”框架内,遴选一批基础扎实、发展前景良好的综合及专病典型队列,建立“国家重点队列研究集群与协同发展中心”。例如,北京大学已经在安阳地区建立了食管癌自然人群干预队列。近20年来,建立了50万人份以上的综合生物样本和流行病学资源库,累计检出了消化道癌600余例(早癌约占70%),可节约医保费用1500余万元;创立的食管癌筛查新方法可提高癌症检出率2—3倍。如能在这样一批有较好基础的队列研究项目上加大支持力度,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此基础上,推出一套符合我国重大慢病防控需求的重点队列评估、支撑、转化、进入与退出机制,在国际医学科研与健康保障领域树立中国标杆与中国标准。

二、加大经费投入,加强队列研究人才的培养

针对国家重点队列,出台系列政策,包括经费和人员管理办法,联合队列所在区域地方政府在队列运维与科研创新经费保障、青年后备人才培养计划、数据与遗传资源安全、队列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与政策影响等多方面给予国家认证并建立长效支持和监督机制。

deb85abfd2964d8aa0bc14e3f647318c.jpg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