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学院庆祝建院20周年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坛举行

2021年5月28日上午,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建院20周年庆祝大会暨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坛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举行。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主席、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新闻与传播学院首任院长邵华泽,北京大学校长郝平,新华社副社长刘思扬,北京大学副校长王博,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光明日报原副总编辑沈卫星,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所长季为民,光明日报教育部副主任朱振国等出席了大会。国内外兄弟院校代表、海内外校友代表、校内各院系及职能部门负责人代表、媒体和企业代表,以及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员工代表参加了大会。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陈刚主持。

开幕式现场

新闻与传播学院20年来的成就,离不开最初一批教育开拓者的付出与努力。其中,88岁高龄的邵华泽先生作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一任院长,长期关注北大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对中国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郝平为邵华泽颁发了杰出贡献荣誉证书。

郝平为邵华泽颁发杰出贡献荣誉证书

王博回顾了北京大学新闻教育工作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新闻与传播学院自成立以来在学科建设、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国际交流等方面取得的各项成就。他指出,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教育的摇篮,20年来,新闻与传播学院传续光荣传统,建立起具有北大特色的多元学科体系与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培育了一批敢立潮头、敢发新声的北大新传人,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博希望新闻与传播学院继往开来,砥砺前行,积极回应新的时代需求,为引领中国新闻传播学的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在国际舆论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王博致辞

刘思扬回顾了多年来新华社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教学育人、课题研究、实习基地等多方面的密切合作,同时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培育了大批优秀的新闻传播人才、为社会新闻事业作出重要贡献表达感谢。刘思扬表示,新华社将以与北京大学签署合作协议为契机,深化与新闻与传播学院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推动强强联合、实现互利互赢。

刘思扬致辞

胡百精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表达了祝贺。他回顾了北大新传与人大新闻的深厚渊源,希望双方的合作历久弥新,继承优秀历史传统、携手并进,努力为党和国家培养更多的新闻传播人才。

胡百精致辞

龚文庠的真情讲述带领大家重新回到建院之初。他表示,学院的建设、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新传人的耕耘与积累,他们中有先行者为学科创立而披荆斩棘,有传承者为学科发展而乘风破浪。正是这些学者薪火相传、不懈奋斗,奠定了新闻与传播学院坚实的学科基础和厚重的文化底蕴。

龚文庠致辞

院友代表、人民日报记者钱一彬回忆了当年在学院的学习经历,对学院的培育表达真挚的感谢。他结合自己的媒体工作经历表示,学院留下的刻度和印记一直指引着自己,让自己在媒体人视角的审视、感知和实践中,承担起一个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

钱一彬致辞

学生代表、2019级本科生张涵抒通过自己的成长故事介绍了当下学院的人才培养理念,并表示将充分利用学院提供的平台和资源,扎实知识基础,磨练品格技能,主动投入火热的社会实践,在行动中成为更优秀的新传人。

张涵抒发言

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陆绍阳以“薪火相传,大道行远”为题回顾了学院的发展历史和取得的各项成就。他指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大事、社会要事密切相关。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核心理念,注重创新引领、内涵式发展,努力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新闻与传播学科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有格局、有担当、有很高专业素养的新传学子。在未来,学院将进一步推进多元立体的学科体系建设,打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师生发展提供更优质的资源与环境。

陆绍阳致辞

开幕式结束后,“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论坛举行。论坛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程曼丽主持,沈卫星、季为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隋岩、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教授闻学等围绕中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议题展开热烈、精彩讨论。各位嘉宾对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年来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和认可,同时也就顺应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潮流、加强跨学科研究等问题发表见解,为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科的未来发展提供了诸多宝贵建议。

论坛现场

筚路蓝缕,廿载耕耘结硕果;功崇业广,勇担使命再出发。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以成立20周年为契机,以更加坚定的步伐和更为开放的姿态建设好、开拓好、发展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阵地,走出一条具有北大特色的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道路。

会议合影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