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12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尧华
1月8日,北大地空学院2005级硕士生王婷婷怀着激动的心情,跟随他的导师地球物理学家陈永顺登上中国环球大洋科学考察的海上科研平台——“大洋一号”,离开青岛。这是由中国大洋协会组织的有30多名科考队员联合进行的跨越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海上科学考察。对婷婷来说,这完全是一次实习任务,海上生活也绝不会比大陆上方便,并且根据导师的要求,她必须抓住机会为硕士论文准备必要的第一手资料。但是婷婷还是很高兴,因为她觉得一个月多的海上生活,每天面对浩瀚无际的大洋,一定是全新的生活的体验,一定让人心潮起伏。
大洋一号
婷婷并不是第一个获得这种幸运的北大学生。2005年4月2日, “大洋一号”从青岛起航,开始执行我国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任务,这次受到海内外关注的海上科考历时近300天,总航程约6万公里,跨越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媒体报道说:这是中国人首次实现由单一的太平洋科学考察向三大洋扩展的突破,是意味着几代海洋人 “查清中国海、进军三大洋、登上南极洲”梦想的最终实现。这次航船上就有她的师姐北大博士朱健。
两次把学生带上“大洋一号”,亲身经验中国人探索海洋奥秘的重要历史时刻的北大地球物理学院教授陈永顺,是海外归来的海洋地球物理学家。80年代初,他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1985年和1989年他先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他的导师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著名的地球物理学家、美国科学院院士W. Jason Morgan 。W. Jason Morgan 教授是20世纪地学领域的两大最重要理论之一,即板块构造和地幔柱理论的提出者。
陈永顺教授
师出名门的陈永顺,在美国的学习工作成绩斐然。到美国的第二年27岁的他就成为美国地球物理学会和地质学会的会员。1994年,他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海洋研究院担任访问教授的时候,就成为美国地球物理杂志的副编辑,同年担任了美国西太平洋地球物理联合会构造委员会主席。陈永顺县后作为主持人和共同主持人,策划组织了10项科研项目,这些项目分别得到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美国地质调查局,美国南加州地震中心等机构总额达百万美元的科研资助。
在国际权威学术刊物上,他发表了多篇富有创见的学术论文。他提出的许多创新性的科学思想,获得国际学术界的好评。他提出的大洋中脊扩张动力学模型,首次强调了海洋地壳的流变性和温度场对扩张速度场和大样中脊构造的控制作用,在理论上解决了前二十多年悬而未决的难题:中央裂谷为何存在于慢速扩张的大西洋却不存在于快速扩张的太平洋。这个成果的发表曾经在国际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他提出的海洋地壳形成机制新模型,较好地解决了近十年来对大洋中脊海洋地壳的地震观测的主要成果,被国际海洋学界广泛地应用。
2001年,45岁的陈永顺面临着一个抉择,是继续在美国发展,维持舒适的发达社会的幸福生活,还是回国创业,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他最后的决定是:回。当年,他以突出的成就被教育部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成为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的一名教师。
这一年,正是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成立的一年。陈永顺以全副的精力推动了自己所属学科的建设。除了北大已有的地球动力专业,他还承担了海洋地球物理和地震大地构造学两个方向的教学和研究生指导任务。从2002年3月开始,为了推动北大海洋地球物理领域的学术氛围的形成,他先后邀请了国内外的近300位著名专家,其中包括他的恩师W. Jason Morgan,为北大师生举办了海洋科学领域的学术报告,听众达一万多人次。
2002年,陈永顺担任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所长,挑起了建设和发展北大固体物理学科的重担。陈永顺是一个充满感染力的人,他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对工作的严谨,对同事和学生的关心,都激励着身边的人。陈老师的科研秘书说告诉记者“他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对工作充满感情,一心想着如何做好工作,他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他的感染” 。
跟着陈老师的每一个学生更是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一个女同学刚上研究生时,对学术科研的热情不高,一心想找工作,但是在陈老师的感召下,她很快发自内心地爱上了科学事业,让她意想不到的是,她还没有毕业,几家单位就频频向她招手。
当然,同学们也感觉到,陈老师对学生的关心也是打动他们的重要因素。比如,陈老师毫不吝惜地把科研经费投入支持学生参加科研创新和学术交流。他甚至不惜成本把学生带到美国参加高端的学术会。“对我来说,这是开阔学生视野,保障我们的思想和学术水平和国际接轨的最基本的条件。”
陈老师语重心长地告诉他的学生:“你们是北大的学生,你们应该有志成为地球物理领域的创新型领导人才。”
在2005年的首次环球大洋科学考察中.陈永顺以自己在国际海洋学界的卓越贡献,被中国大洋协会聘为专家组成员。陈永顺得到这个消息后,首先想到的是能否为北大学生创造一个颇有价值的实习的平台。
在第一次环球科学考察中,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完整的海底热液硫化物烟囱体和热液活动区生物样本,有人认为这是比黄金还珍贵的收获。陈永顺正是直接参与这个发现过程的国际著名专家。
在广袤静谧的大洋深处,浓重的黑色液体沿着一些喷泻口,不断从海底喷涌而出,径直向上升腾成几米高的“黑烟囱”,这些黑烟囱中的热液,被海水不断向周围携带,亿万年来正是这种热液的固化和堆积形成了大洋的中脊,因此在大洋中脊的喷泻口附近,往往保存着丰富的矿物质资源。另外,在这400摄氏度、几百个大气压的海底热液喷泻口附近,自由生存着不计其数不需要光照,耐毒能力极强的极端生命现象。这片神秘“绿洲”为人类探索生命的多样可能性打开了一扇关键的窗口。
这次婷婷参与的航行,大洋协会设定的目标就是要以大洋中脊热液区的资源探察和相关的科学与环境研究为核心,通过综合调查,进一步寻找热液喷口和新的热液异常区,取得地质、生物和环境样品。
婷婷介绍说,根据计划,“大洋一号”满载100多名工作人员,经过20多天的航渡,停靠南非海岸,获取给养,随后将返回印度洋的特定海域,进行10多天的海洋作业,那里,她将真正成为一个和海洋真正打过交道的海洋地球物理专业的研究生。
路线图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