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北京大学演讲

“路是人走出来的,请给我插上翅膀。”12月3日下午,第二十四届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以美国劳工部代表团团长的身份访问北京大学,并在英杰交流中心阳关大厅为北大师生带来一场以“构建中美文化交流桥梁、开拓中美双边经济合作”为主题的精彩演讲。开篇的这句话,便是这次演讲会提供给每位与会听众的书——赵小兰女士献给她的父亲赵锡城博士与母亲朱木兰女士的《椿萱并茂》中深情说到的。这次的来访也是时隔29年后,赵小兰女士第二次来到北京大学——这所她盛赞的中国优秀大学。

下午3:30演讲会准时开始,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校长助理李岩松及师生代表参加了演讲会。林建华主持了本次演讲会。

周其凤校长代表北京大学致欢迎辞,对赵小兰女士到访北京大学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向在座北大师生们介绍了赵小兰女士。演讲还未开始,前来听演讲会的同学们已经对赵小兰女士的气度报以持续的掌声。

 
美国劳工部部长赵小兰女士演讲






在接下来30分钟的演讲中,赵小兰首先向大家介绍了美国当前经济状况的相关情况,随后她分别对美国劳动力特点、中美经济关系及合作前景等问题做了具体阐述。她尤其谈到自己对中美文化差异的理解,并解释说美国作为一个年轻的国家,之所以能在经济方面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其强调个性与寻求自我拓展的文化传统。作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进入内阁的华裔妇女,赵小兰认为自己的成功离不开父母的传统教育,并强调父母对于中国文化的热爱对自己有着深刻的影响力,这也正是她作为今日的美国政坛人物并努力寻求中美良好合作与沟通渠道的构建之起源。

赵小兰女士秉承着对中美政治间关系的良好愿望,她强调:美中两国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异性,中国提倡“和谐”、“共存”,美国或者说西方文化则强调“个性”、“多元化的领导”,美国的文化是一种边缘文化,这是其独特之处;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同样是一种优势,我们应该培养出属于自己的领导气质。赵小兰认为,中美两国之间的细节差异并不重要,未来的美国需要中国,未来的世界也将依靠中国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向赵小兰女士赠送礼物






演讲结束后的提问环节,现场则成了一场互动性很强的交流会。同学们分别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赵小兰女士进行了交流,经济危机对美国劳工市场的影响、女性与政治的关系、领导人应该具备的气质到台湾问题、中西哲学思想的差异……都成为年轻学子们的提问焦点。甚至还有同学好奇地问到,作为一个优秀的政坛女性、并有着一位同样十分出色的丈夫,赵女士是如何平衡家庭内的权力关系的,还有中国家庭的背景对她的政治道路有着怎样的影响等私人问题,赵小兰一一耐心解答,回答中妙语连珠,引起同学们不断的笑声与感叹。其中,有一位同学问道,中国可以从美国吸引优秀人才的方式上吸取或学到些什么,赵女士机智地反问道:“你为何要提出这个问题?你能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你对这个现象有着深刻的看法,我想或许你将来也能为此作出一番贡献。”

演讲会结束时,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向赵小兰女士送上独具北大特色的礼物,并对她的来访再次表示感谢。

 

赵小兰简介:

赵小兰女士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上海嘉定,父亲是交通大学著名校友赵锡成博士。八岁时赵小兰随父母移居美国,当时她尚未学习过英语。然而天资聪颖、勤奋好学的赵小兰很快适应了异国他乡的生活和学习,并于1975年毕业于美国著名的“七姐妹”女子学院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曼荷莲学院(Mount Holyoke College),主修经济。随后,赵小兰女士于1979年获哈佛大学商学院MBA学位,并于1983年当选“白宫学者”(White House Fellow)。

1986年,赵小兰女士任美国联邦政府交通部航运署副署长,成为为数不多的步入美国政界的华裔女性精英。1988年任联邦海事委员会主席。1989年,赵小兰女士由(老)布什总统提名担任运输部副部长。1992年11月,任全美联合慈善基金会总裁及首席执行官,用不到四年的时间,使该基金会重振声誉,得到广泛赞誉。1996年8月,她应邀担任美国智库传统基金会(The Heritage Foundation)的高级研究员。2001年2月,经(小)布什总统提名,赵小兰女士荣任美国第二十四届劳工部部长(Secretary of Labor),成为美国政府内阁第一位亚裔妇女,也是美国历史上首位和唯一的华裔总统阁员。(宦佳)

 

摄影:齐靓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