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17 信息来源: 新闻网记者 朱亮亮 刘静
在百周年讲堂里,亲切质朴的季老遗像被花圈与挽联簇拥,先生已逝,音容宛在。讲堂内外,从祖国各地赶来的社会各界人士,怀着无限的敬意与无比悲痛的心情,送别季老。洁白的菊花寄托着无尽的哀思,深深的鞠躬表达着无限的敬意。
设在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季羡林先生灵堂于7月12日正式开放以来,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赶赴北大悼念,截至14日中午,已有近万人前来拜祭。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闵维方,党委常务副书记吴志攀,常务副校长林建华、柯杨,副校长岳素兰,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林钧敬,党委副书记张彦、王丽梅、杨河,副校长鞠传进、张国有,党委常委、医学部党委书记敖英芳等校领导先后来到灵堂,代表北京大学全体师生,向季老表示哀悼与怀念。吴树青、陈佳洱等北京大学老领导们也纷纷来到灵堂吊唁。远在外地交流访问的周其凤校长、海闻副校长特意委托身边工作人员向季羡林灵堂敬献花圈。
季羡林先生的去世,是北京大学的一大损失,也是中国教育界和学术界的一大损失。连日来,社会各界通过各种方式,对季羡林先生的辞世表达深切的哀悼。
13日中午,教育部副部长郝平来到灵堂,向遗像三鞠躬,并送上花圈。季羡林曾在清华大学求学,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写下了“深切悼念季学长”的留言。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政法大学、武汉大学等学校也纷纷表达了对季老逝世的哀思。敦煌研究院、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三联书店等文化和研究机构也送来花圈或发来唁电。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在悼念文中追忆了季羡林先生在敦煌学研究事业中所做的杰出贡献,她说,《敦煌学大辞典》的编写和出版对总结国际敦煌学研究成果和向大众普及敦煌学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先生自1983年担任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终身会长以来,为促进我国敦煌学研究事业的长足进步、改变“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被动局面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欧阳中石、冯其庸、汤一介、乐黛云、杨芙清、王阳元等知名学者先后来到灵堂吊唁并送上花圈。韩美林、谭晶等文化艺术界知名人士也赶来拜谒。
印度驻华大使尼鲁帕玛•拉奥女士专程赶到灵堂,在季老的遗像前默哀致敬。季羡林作为梵文大师,曾将印度的文学巨著《罗摩衍那》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的读者,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印度政府曾于去年授予季羡林印度最高国家荣誉“莲花奖”。2006年拉奥女士曾与时任中国外交部长李肇星一同前往医院看望季老,如今斯人已逝,面对遗像,拉奥女士心情格外沉重。她在留言中深情地写道:“他为印中两国友谊所做出的贡献永远不会被我们遗忘。”
季羡林先生的母校德国哥廷根大学校长冯•费顾拉教授、博士也向北大发来唁电,在电文中他缅怀了季羡林在哥廷根大学十年学习的经历,称赞季羡林“战争给这段长期的岁月投下阴影,但他作为青年学生并未沮丧,而是为了使他的才能今后在故乡中国发扬光大而潜心学术,这令人钦佩。”电文中还提到,季羡林著作《留德十年》将于09年10月译成德文在德国出版。
季羡林先生曾经教授过的学生们纷纷来到讲堂悼念先生。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学生们,深情地回忆着季老为学、为人的点滴,不禁流下热泪。他们告诉记者,季羡林先生德高望重,不仅学术成就卓著,道德品质更永远是后人学习的榜样。60级阿拉伯语系的学生们表示,先生当年质朴、亲切的形象多年来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中,而先生关爱、提携后辈的师者情怀,也一直激励着他们。年轻的北大学子们也赶来表达对学界泰斗的敬仰与悼念,“接续传统,开创新的学术黄金时代,是我们青年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曾经在北大学习过的泰国公主诗琳通也委托专人为季老送上了洁白的花圈。
此外,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彭清华,江苏省常委、南京市委书记朱善璐,广东省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朱小丹以及原文化部部长王蒙等也发来唁电或悼念文字。
摄影:王天天 朱亮亮 李珂
编辑:聪平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