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在北大发表演讲

4月21日下午,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前的广场上摆满了介绍促进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南针计划”的彩色展板。当同学们兴致勃勃的看着图片、拆装着斗拱模型、体验着器物翻模时,一位中年男子正站在一块展板前,聚精会神的听着考古文博学院讲解员的介绍,并不时轻轻地点点头。

 
与会者观看古建筑模型

他就是单霁翔,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受周其凤校长的邀请,他来到北大,向学生代表授予了“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项目旗帜,并发表题为“文化遗产:让生活更美好”的演讲。国家文物局官员罗静、刘华彬 ,北京大学校长周其凤以及缪劲翔、吕晨飞、赵辉、宋向光、赵化成、徐天进等学校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出席了此次活动。

 
单霁翔局长向北大学生授旗

单霁翔局长发表演讲

 

周其凤校长致辞

 

与会嘉宾合影

“文化遗产就像一部史书,记录着城市的沧桑变幻”, 单霁翔说。在他看来,城市化如此快速发展的今天,大规模的城乡建设与文物保护的矛盾必然会异常激烈,中国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文化保护现在正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历史时刻。“我们应当争分夺秒为当代,更为后代,把更多的文化遗产保护起来”, 说到这里,单霁翔加重了语气,而在之后的演讲中,他又先后两次提到了这一点。

对于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单霁翔给出了“从功能城市转向文化城市,从文物保护转向文化遗产保护”这样的答案。他举出瑞典斯德哥尔摩保留老城取得巨大经济文化效益的成功范例,说明每一座城市都必须以文化战略的眼光进行审视,以全局和发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得出正确的创新理念。

在单霁翔看来,中国的城市建设存在着“城市记忆消失、面貌趋同、建设失调、形象低俗、环境恶化、精神衰落、管理错位和文化沉沦”这样的八个主要问题。谈到这里,单霁翔向大家讲述了令他“心里很不舒服”的三个广告牌的例子——第一个是西安机场的广告牌,“开放的陕西欢迎您”的大字赫然印在背景满是高楼的图纸上;第二个是哈尔滨机场的广告牌,一座大厦的图片上面写着“哈尔滨第二座伟大的建筑” ;第三个则是首都机场的广告牌,“北京欢迎你”的背后是可口可乐公司的商标。

“我看到隆福寺牌楼下的肯德基,荷花市场里的星巴克,那我们的文化呢?”单霁翔指出,城市的文化沉沦背后,反映的是中国人文化认同感和文化立场的危机,这就要求城市管理者具有战略眼光,用文化意识指导城市管理。

“城市文化是活的生命,不仅需要积淀,还需要创新”,说到这里,单霁翔以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为例,提出了“建设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思路,“你如果把文化遗产视为绊脚石,他自然就蓬头垢面,但如果你把它视为财富,他就站起来了,就光辉四射”。

在保护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单霁翔坚持着三个原则——新时期文化遗产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应融入经济社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应惠及广大民众。而贯彻这三个原则最为成功的范例当属西安大明宫遗址保护工程,它解决了当地居民的住房问题并使周围地价上升数倍,五个拆迁办公室被锦旗铺满并收到一万多封老百姓的感谢信。在大明宫遗址成为北京奥运会的演出彩排场所并进行舞台搭建时,人们自发给工地送水送饭,百姓都骄傲的说:“我们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古都西安”。

“当文化遗产成为民众的一部分时,他才是安全的”,单霁翔感慨道。

 

背景链接:

单霁翔,男,汉族,1954年生于北京市,籍贯: 江苏江宁,1971年1月参加工作,1985年6月入党,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学历。 高级工程师,注册规划师。

1992年01月至1994年05月 北京市城市规划管理局副局长。

1994年05月至1997年08月 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1997年08月至2000年01月 中共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

2001年01月至2002年08月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2002年08月,任文化部党组成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党组书记。

已出版《城市化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从“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等专著数部,并发表数十篇学术文章。

“指南针计划”始于2005 年,由国家文物局提出系统开展实证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展示专项的构想,并得到了财政部、科技部、教育部、文化部等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并被命名为“指南针计划——中国古代发明创造的价值挖掘与展示”。

“指南针计划进大学校园”是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由北京大学牵头负责,将 “指南针计划”比较成熟的成果及时在大学校园内加以宣传和推广;使大学生了解和参与到“指南针计划”中来,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求知欲望,扩大指南针计划的社会影响,从而落实指南针计划的根本性目的。

 

编辑:素馨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