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映周:一个学中文600年的韩国家族19代传人

人民网11月15日文章(戴翼飞 梅绍华)   六百多年前,他的祖先李穑被派到明朝,并考取了进士。自此以后,李氏家族坚持学汉语,代代相传;六百多年后,他成为北京大学第一位韩国籍中文博士,也是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十多年来往返中国300多次,是1999年被中国媒体评出的五个“中国通”之一;他被誉为中韩“布衣使者”,中韩友谊之桥的设计师之一,中韩经贸合作的积极推动者。为了中韩的友谊,他的那种执着精神和不知疲倦的劲头让人感动不已。   韩国人李映周有着令中国人好奇的经历: 1965年中韩建交之前就被父母送到台湾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1970年赴美进修竟选择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为研究方向,1993年,年逾五十的他考进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系攻读博士学位,从而成为第一个取得中国博士的韩国人。从中韩建交之前就开始,十多年来往返中国300多次,为中韩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做出多方面贡献。 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让韩国人李映周在众多韩国年轻人都把目光瞄向美国和日本的时候却选择了学习汉语,立志要到中国来读书?是什么让他对中国如此热爱,让他多年来以一个布衣使者的身份穿梭于中韩之间搭建友谊之桥?是什么样的魅力让他在中国有如此好的人脉,从高官到黎民百姓,都有他的朋友? 带着好奇,记者在港澳中心采访了李映周先生。 明朝初年,他的先祖穆隐李穑先生就来到明朝,参加了当时明廷的科举考试,还中了进士,在朝为官近十年。回国以后,穆隐李穑又担任了宰相。作为明门望族的李氏家族订立家规“后代要学习汉语”。 见到韩国人李映周先生时,你马上会想用一句话来形容:气宇轩昂中却不乏儒雅之气。他的气度和精神与他六十开外的年龄看起来完全不相符,显得年轻很多。如果不是事先有所了解,他一口流利的北京话,对北京的人和事如数家珍,实在足以让人以为他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 李映周博士递给我们好几张名片:大宇经济研究所会长、民主平和统一咨问会议负责人等,但是,或许更让大家感兴趣的是民间授予他的头衔:“中国通”、中韩的布衣使者、中韩友谊之桥的设计师之一、中韩经贸合作的积极推动者。 当记者迫不及待地问到李映周为什么选择学习汉语时,他说:“我们家族六百多年前就开始学习汉语了。”这并非虚言。1942年生于韩国书香门第,李映周从小就受到了汉文化的熏陶。从那时起,学习汉语就成了这个李氏家族的传统,到李映周这一辈已是第十九代了。从李穑开始,李氏家族出了三个高丽国的宰相。   “正是因为与中国的这种源远流长的缘分,我才学习了汉语,”从小受家庭熏陶,李映周对中国文化情有独钟,学生时代的李映周希望成为一名外交官。1962年他拿到了韩国成均馆大学的中国文学学位。“要学习真正的中国文化要到中国内地去!”李的父母告诉他,但在六十年代,中韩尚未建交,来中国内地学习中文是不可能的。1965年,鉴于当时的环境, 25岁的他只得到台北“国立政治大学”外交系读法学。这一步,可谓是充满着远见卓识,使他真正开始认识到中华文明的魅力。   在台湾学习的时候,他发现在韩国他接触到的汉学只是一些皮毛,中国文化太博大精深了,值得他好好去钻研。为了克服语言难关,他甚至跟着一些小学生学习发音,认字。   1971年去美国加州州立大学亚洲问题研究所进修,他继续着他的中国梦,仍然选择了中国的政治与经济作为研究方向。   他迫不及待地去逛了逛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他发现这里的一切太亲切,太让人感到着迷了。于是他决定到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快五十岁的他报考了北大高级学者研修班   尽管在美国的学习让李映周开始深层次地接触中国,对中国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但是,“要更深入我应该到北京去。”李映周对自己说。   与此同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李映周的父母有一个心愿:希望李到大陆去拿一个博士学位,为中韩之间的友谊做贡献。   1989年,作为浦项钢铁首代到北京之后,李映周迫不及待地去逛了逛向往已久的北京大学。他发现这里的一切太亲切,太让人感到着迷了。于是他决定到北京大学继续深造,快五十岁的他报考了北大高级学者研修班。 1993年中韩刚刚正式建交不久,他考入了北京大学攻读国际政治系,师从梁守德先生。“不过,我父母没有能够看到我拿博士学位,就相继去世了,这是我一个最大的遗憾。”   1996年,他顺利通过了博士生毕业答辩,成为第一个获得中国博士学位的韩国人。   “当时我博士论文题目是《中国的新外交战略和韩中关系》,我是第一个写中国外交战略研究的人。当时在书店里面找中国外交方面的书都很困难。由于比较敏感,教授一开始都不同意我写。”李映周回忆。不过,正是这篇论文,高度评价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也批驳了西方媒体所谓的“中国威胁论”。而后来出版的这本书也是韩国第一部系统论述邓小平理论的专著。 李映周博士对中国的政治和外交政策有着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他先后出版了《韩中关系与亚太局势》、《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理论与实践》等书,深刻地阐述了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韩中关系发展的前景。在李映周的眼中,无论是中国的外交政策还是领导风格,都能用两个字来形容:“漂亮!” 此外,李映周始终保持着对中韩经济关系的研究。在浦项任中国首席代表时,他根据自己在中国投资的实际经验和对中国经济的研究分析,撰写了《浦项与中国》和《对中国钢铁时常的分析和展望》的研究报告,这成为后来很多韩国公司寻求中国合作伙伴的必读指南。   他甚至对中国的《易经》、中医等都有过研究。中韩建交以来他往返中韩300多次,在中国结交了很多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大家见了面经常一起喝通州老窖、二锅头。   “一般我在外面办事,别人都以为我是中国人。”李映周能说一口地道的汉语,参加各种中韩会议从来不需要翻译。他熟知中国的地理和历史,对中国的一些历史事件如数家珍,连具体的年月日都记得十分清楚。   据李的朋友介绍,在他的资料库中,一半以上都是中国书籍,他甚至对中国的《易经》、中医等都有过研究。中韩建交以来他往返中韩300多次,在中国结交了很多十年以上的好朋友,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名人,大家见了面经常一起喝通州老窖、二锅头。李开玩笑说:“我在北京朋友多的可以一年不用在家里吃饭都行得通,今天到你家,明天到他家。”   1999年建国五十周年,中国一家媒体在美国、俄罗斯、韩国等五个国家的老外中评选出了五个“中国通”,而李映周正是其中一个。对此,李映周谦虚道:“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我顶多算个北京通而已”。   在韩国的政界、企业界、学术界,想成为“美国通”的人是大多数,身为政治家兼民间外交家和企业家的李映周始终坚持着自己“中国通”的身份,并为这一身份而自豪,他希望将这一人群扩大。   从1998年起,李映周就担负起韩国对外联络高级官员的重任。作为韩国新政治国民会议国际协力委员会副委员长、韩国新千年民主党(执政党)国际协力委员会副委员长,他穿梭于汉城至北京之间,为推动韩国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付出了心血。他还是韩国忠清北道驻中国名誉大使,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政府高级顾问,北京广播学院、吉林大学、北京大学的客座教授。   奥运申办期间,他曾组织中韩两国的知名演员在北京搞了一场演唱会,为北京申奥呐喊助威。   2003年5月,他在韩国建立了中国政经文化研究院并任院长,“我希望能把韩国的中国通都聚到一起研究中国问题。” “过去50多年,韩国人都是到美国去留学,所以美国留学派很多,而韩国人到中国留学从1992年才开始,六、七年前才有学生毕业。但据韩国方面统计,目前在韩国学习中文的在校学生已经有13万之多。在韩国,人们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只有了解中国市场,才能生存下去。”   不用数据来说明,近年来突然涌来的韩流也足以让普通老百姓感觉到了中国与韩国的近距离关系。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几乎没有人没有看过韩剧,没有人不知道全智贤、裴永俊、袁彬等韩国大牌明星,大街小巷到处都是怀揣三星、LG手机,开着现代车的人…… 据韩国方面统计,2003年1-11月,韩国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额为511多亿美元,已经接近对美国的出口额,顺差中国大陆117.99亿美元,香港105亿美元。 但中韩之间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正是由于像李映周这样对两国热爱的使者来往穿梭,我们才走得如此之近。 李映周说:“韩中两国一衣带水,我将继续全力以赴,为促进韩中友好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一信念至死不变。”   李映周对记者说:“我一生中最大的愿望有两个,一个是拿到北京大学的博士学位,另一个就是成为一名能为中韩两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民间使者。前一个已经实现了,后一个我正在拼命努力。” 的确,李映周十多年来一直穿梭于中韩之间,执著于做一名外交官和民间使者,积极组织两国各界的交流和合作。此前李映周在任韩国建设企业驻中国协会会长时,就一直帮助韩国的三星建设、大宇建设等各大建筑公司在中国开展项目,北京机场辅路旁的现代大厦就是李映周博士在1994年帮助韩国现代建设公司在中国完成的项目之一。  在李映周任浦项中国首代期间,1991年到1993年,韩国浦项制铁对中国的钢铁出口量由15万吨猛增到150万吨。在他的影响下,武钢和浦项开展了多项合作,韩国钢铁产业的先进经验被带到了中国。 1995年,李映周担任韩国双铃针纺会社副会长,该会社是韩国最大的专门生产内衣的针纺公司。他建议当时韩国双铃针纺会社的董事长李奉宁出资在中国大陆建设纺织厂,一开始这一提议遭到了很多人的反对,认为中国的投资环境不好。但他最终说服了李奉宁,并拿到了近6亿人民币的投资金额,这个数目在当时是很难想象的。   2003年12月,李映周集资数亿美元创办了韩国L.M.N技术公司,主营半导体等高科技业务,目标市场直指中国。他要将韩国最好的技术介绍到中国。 因被李先生长期以来不知疲倦、义务为北京招商引资的行为而感动的北京工业促进局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处处长梁胜博士认为,政府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很多政策程序上的壁垒,只有民间的沟通才更为经济,有效率。两国之间的经贸合作需要这样一位民间人士来推动,李先生的布衣身份决定,他能够挖掘一些这样的资源 。 李映周博士认为,中国与韩国不仅在经济发展上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而且在文化上也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韩国不仅要在技术上对中国开放,应有更多的人来学习汉语,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从而发展两国一衣带水的关系。 李映周说:“韩中两国一衣带水,我将继续全力以赴,为促进韩中友好合作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这一信念至死不变。”(经济日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