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思政实践课 | 社会学系赴黑龙江漠河开展“旅游生态保护与扶贫历程”主题思政实践课程

编者按:2020年是不平凡之年,是举国战“疫”之年、脱贫攻坚决胜之年、迎接建党百年之年。在习近平总书记给青年的系列回信精神感召下,着眼时代命题和现实关切,2020年思想政治实践课程设置“心有所信方能行远”“不畏艰险冲锋在前”“改革开放五位一体”“扎根沃土决胜小康”“一带一路命运共同体”五条主线,在学校党委的领导下,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作为课程主持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主讲单位,教务部作为主管单位,校团委作为执行单位,协力推进思政实践课方案完善和实施。100多位思政课教师、专业教师等担纲思政实践课任课教师,25个开课院系书记或院长全部参与带队,在革命老区、城镇乡野、田间地头开展实践课教学;100多位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各院系研究生党员担任思政实践课助教;3226名选课学生正在生动的社会大课堂中学思践悟总书记回信,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追寻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足迹,触摸新中国的发展脉络,在抗疫主战场感受战疫精神,在改革主阵地见证发展力量,在历史大变局中读懂中国未来,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8月5日至9日,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师生赴黑龙江漠河县开展“旅游生态保护与扶贫历程”主题思政实践课程。根据疫情形势,实践团采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广泛阅读与实地考察,重点了解了北红村这一脱贫典型村,并通过多次入户访谈、基层干部座谈会等方式深入研究当地的旅游与扶贫模式。本次思政实践由马克思主义学院韩志宁老师担任带队老师、社会学系2019级硕士研究生罗淇担任助教,2019级本科团支部12位学生参加。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

8月5日上午,漠河思政实践团前往位于漠河市的五·六火灾纪念馆。在工作人员的介绍下,师生们全面了解了“五·六”大火从起火、成灾、扑火、救灾、重建家园以及生态建设的全过程。

漠河市全境90%以上被森林所覆盖。1955年起,党中央率领军民挺进大兴安岭进行综合建设,经过三次尝试,终于在1964年的第三次努力中建立起进出大兴安岭的交通与莽原上的座座城市。1987年5月6日,因为几名林业人员不慎,引发了一场导致西林吉等4个林业局所属的几处林场起火、过火面积101万公顷、211人死亡、5万人民受灾的火灾。为了反思纪念这场大火,五·六火灾纪念馆在漠河市建立起来。扑灭大兴安岭这场特大森林火灾,也在中国现代扑火史册上留下了辉煌战例。

实践团师生于大兴安岭火灾纪念馆前合影

如今的漠河经过多年重建与恢复,已经逐渐恢复了生机与活力。大火的发生,带来的教训极为深刻,如今大兴安岭地区已经配备了现代化的灭火设备与完善的观察体系,并且通过林业系统的改革,进一步强化了制度优势。实践团的同学们在这里了解到大兴安岭建设的艰辛、森林大火的无情以及抗灾过程中大兴安岭军民可歌可泣的牺牲与奉献。

深入江源 走向基层

8月5日下午,漠河思政实践团来到洛古河村进行调研。洛古河村位于中俄边境的黑龙江源头,全村常住人口仅47户93人,人口稀少,流失严重,村落老龄化问题突出,劳动力参与极其有限,小村发展十分艰难。

通过与洛古河村村干部进行交流,实践团的同学们了解到洛古河村的基本经济状况。现在村落里的主要产业为农业与旅游业,包括种植业、观光农业、渔业、农家乐旅游、农产品销售等。洛古河村的村主任兼村支书介绍,为了帮助建档立卡户过上幸福生活,打赢脱贫攻坚战,小村在国家与市政府的财政支持下购置各种农业设备,推动农业种植的现代化发展,减少老年人的劳动力投入;并且借助国家扶贫资金大力发展棚式经济,有力抵御了部分霜冻灾害,减少村民损失;同时与企业合作引进游艇,充分发挥黑龙江源头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展“探索源头”的旅游模式,增加村集体收益。

为进一步探究洛古河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同学们细致询问了村子的扶贫事业发展状况。小村的11户贫困户(24人)多为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0余岁,劳动能力弱,因此主要依靠政策兜底、集体项目收益分红和边民补贴,人均年收入达10000元,自给自足的生活之中有着许多祥和与幸福的底色。村里为丰富村民的日常生活,建造了广场和老年活动中心;驻村医生常年守护着村民们的健康;为了宣传政策、加强沟通,村干部通过集体微信群和喇叭广播等形式联系群众,扎根人民;市领导定期视察扶贫与生态保护情况,并派遣驻村第一书记协助工作……这些措施都切实增强了村民的幸福感、满足感。

师生倾听洛谷河村村书记介绍情况

总体而言,洛古河村村民在国家扶贫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生活水平,在新时代展现了新的精神面貌。但不可忽视的是,边陲的贫穷小镇中,许多老年村民由于距离市区过远、医疗资源有限而在发生重大疾病时不能及时送医;快递、网购对于这里更是天方夜谭;全村教育资源几乎为零,孩子们只能去几百公里外的学校上学。村干部在叙述种种问题之时,也透露出无奈与无力,脱贫攻坚虽已接近尾声,但如何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进一步发展的问题仍摆在国家眼前,也熔铸在小村的进一步发展中。

探索宏观 了解形势

8月6日上午,社会学系赴黑龙江漠河思政实践团与漠河市扶贫办、环保局工作人员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座谈交流,从宏观角度深入了解了漠河市如今的扶贫事业发展进程和生态状况。

一方面,扶贫办工作人员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漠河市如今的基本扶贫状况和成果,同学们也通过提问进一步获得了具体的数据和信息。漠河市有3个镇、7个行政村,除北极村外,其余6个村都有脱贫任务。在今年上半年的工作中,漠河市扶贫办积极贯彻政府的相关要求和规定,并充分发挥各主体能动性,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扶贫效果。从产业扶贫角度看,2020年漠河市共开展了6个产业项目,在政府的资金支持下,给予民众充分的就业机会和经济保障,使得人民能够通过自身劳动提升生活质量;教育扶贫方面,学生认定实施细则得以落实,并在疫情期间给予学生充分的网络保障;健康扶贫方面,为建档立卡户提供充分的医疗政策优惠;住房方面,对建档立卡户的房屋安全进行动态监测;在饮水安全的保障上,各个地区的自来水供应也在有序推进。

另一方面,同学们与环保局的负责人进行交流,重点了解了漠河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进程。漠河位于中国东北黑龙江省北部的大兴安岭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90%以上,生态保护任务艰巨。近些年来,当地部门在防范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同时,重点关注森林的采伐管控,在国家天然林保护资金的支持下,自然保护区不断发展,生态旅游规模不断扩大,具有更强的游客吸引力。随着国家不断推进生态建设和环保事业发展,漠河市人民的生活也不断得到改善。化工类产业禁止进入大兴安岭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不会受到污染企业的影响;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的兴建为人们的绿色生活提供基础设施保障;“厕所革命”的开展也在不断推动人们朝着更加健康的生活发展;充足的环卫工人和环保设施也为人们进一步推动生态旅游、改善生活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与扶贫办、林业局工作人员座谈

在了解了漠河市扶贫办和环保局的基本工作和成果后,同学们对于漠河市重点任务的推进情况有了基本的认识,并为后续行程中的个体访谈积累了背景资料和研究话题。

心系田野 从实求知

8月6日至9日,实践团师生来到北红村,进行为期3天的实地调查与入户访谈。北红村作为脱贫典型村,在短短30年间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收入完全依赖林木产业,到保留原始风貌的旅游小村初具规模——这一转型何以实现?随着实践团探访的深入,当地颇具特色的家庭宾馆逐渐成为实践团关注的焦点。从政府座谈与村民讲述中,我们得以回望北红村30年来的发展历程。

在上山采伐的年代,面向林业工人开办的乡村客栈已经存在,但偶有到来的旅客却无处歇脚。看到一定的市场基础后,村中有经验、有能力的家户就开办起了旅店,希望为家中再添收入。马大姐正是其中的先行者,自她家挂牌“乡村客栈生态饭店”起,每年的几波客人促进这一营生逐渐进入正轨。冬夏流转,旅客逐渐增多,吃饭、住宿的需求也越来越大;然而时过境迁,在全国经济腾飞的背景下,来自天南海北的旅客对食宿条件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直到2011年,新农村改造项目促成北红村第一家新式家庭宾馆的诞生,室内水厕、车库、保暖一应俱全,为这个北境小村提供了现代化住宿条件。

实践团在与村干部的座谈中了解到,对于北红村的家庭宾馆发展而言,全新阶段的开始以政府专项资金的投入为标志。2013年,村两委从漠河市政府争取到政策支持,以图借此机会发展壮大家庭宾馆。各户投入10万元对自家房屋进行翻修改造,余下款项由政府买单。这为当时的旅游产业大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契机。然而村中响应寥寥,人们大多观望,对是否将多年积蓄投入到不可预知结果的乡村旅游里犹豫踟蹰。结果,只有21户提出了申请,最终真正完成改造的仅有20户,周叔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北方宾馆在2013年底建成并开始运营,“旅店少,客人多”的先行红利使他在彼时获益颇丰。

时间来到2014年,助推民宿发展的政策东风不再强劲,但北红村民宿的发展仍如火如荼,有了先行人的探索,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民宿带来的巨大收益,纷纷加入这一行列。沈家的旅馆便是那时开始创办的,没有了10万元改造旧房的项目,他们只好通过贷款和四处借钱投入40余万元进行旧房改造,房子建好后共有10间共计300平米,既有传统的东北热炕头,也有现代化的旅店标准间,最多能满足20多位游客的需求。不久,他们又学习满洲里民宿的风格用实木进行室内装修,打造了自己的特色。勤劳的一家人在开民宿之余也闲不住,仍在进行种地、采山、打渔等活动,也会在村里有项目时打打零工,积攒了不少收入。

与此同时,当地的扶贫工作也在进行中,漠河3个镇、7行政村中除北极村外均有脱贫任务,在产业分红、政策兜底、旅游带动等多项举措并行的情况下,贫困人口成功创收,绝对贫困已基本被消除。项目实施前,漠河工商联会牵头寻找资金,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出适合的项目后上报审批,产业项目对外发包后产生的收益由村集体和贫困户进行分红,成为贫困人口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在贫困村整村摘帽后,建档立卡户仍享受政策的倾斜,政府对其发放小额无息贷款,并实行动态帮扶。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主抓扶贫,制定帮扶计划,定时入户走访,20个帮扶单位下派帮扶责任人,一对一地了解建档立卡户的情况以便实时监测。与此同时,旅游也为建档立卡户带来一定收入,如北红村便出现了建档立卡户通过借贷无息贷款开办民宿脱贫的案例,其他村民从事旅游相关的职业也会分得一杯羹,减轻生活的压力。

建档立卡户李婶的经历生动地展示了在政策倾斜与旅游优势交织的宏观背景下,依托当地特色民宿走出贫困的过程。李婶有一儿一女,曾享受过低保政策。2017年,漠河市财政局派驻村扶贫工作队到北红村,其帮扶人为她介绍了建房的优惠政策。了解相关情况后,李婶通过扶贫专项无息贷款以及其它方式凑够了装修与建房所需款项,于2018年建起了自己的民宿,共160平米6间房。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她可以向村委和政府求助,帮扶人员也会定期探望,过年过节时带来一些生活必需品。与大多数人家相同,李婶家在经营民宿之余通过种地、采山、养牛获取额外收入。除此之外,作为建档立卡户,她还可以通过出工享受到村里产业项目的分红,总体收入可以满足各项支出。

实践团同学们与李婶合影

作为对照,李奶奶的境况代表了大多数高龄建档立卡户的现状,她的主要收入来源恰好与国家扶贫路径相符。李奶奶今年66岁,丈夫为黑户,无法享受任何政策,由于年龄较大与资金不足,也无法依靠民宿创收。但随着旅游的发展,李奶奶通过摆摊卖特色商品,也获得了一定的收入,老伴在旅游旺季“马拉爬犁”也能赚到相对可观的收入。种地的实际效益很低,常常要依靠政府的豆补、地补来维持收入。旅游局的黄姐作为帮扶人经常探望李奶奶,政府每个月发放低保400元,每年发放边民钱2000元左右,并免费为其提供医保,李奶奶也通过清洁工作享受到产业分红。由此看来,政策兜底的实际效果较为良好,至少为其基本的生活开支提供了有力保障。

实践团成员对李奶奶进行访谈

绿茵遍染山林 希望点缀田野

实践团同学们走进漠河,在沉浸于凉爽气候与静谧城市的同时,也感悟了几十年前林场大火带来的伤痛;见证了禁止采伐之后的成功转型,也探寻了小村旅游几十年的发展脉络;亲身体悟到小城发展与转型的坚实步伐,同时认识到脱贫攻坚工作任重道远。总书记曾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漠河以她神秘而美丽的风景,总是带给旅行者无限的幻想。这里山清水秀,林海雪原极致而广袤,仿佛蕴藏着一场关于远方的宏大盛宴。实践只有短短几天,却给所有同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大家既看到了漠河之美与痛,也看到了绽放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新希望,最终怀着敬畏之心踏上新的征程。

实践团成员拍摄的北红村

至此,社会学系赴黑龙江漠河思政实践团的第一次田野实践落下帷幕,作为社会学人求学之路的重要节点,她将会永远留存在同学们的记忆之中。实践团所有成员将会带着这份难得的经历和体会开启之后的求学生涯和人生之路,将田野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化为实际与动力,与它们一同迈向未来。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