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艰辛,面向未来 | 北大第三医院张雅慧:NICU“闯关”记

穿越艰辛,面向未来。告别极不平凡的虎年,迎接充满希望的兔年。全体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人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始终把人民生命安全和健康放在首位。

张雅慧

大年初五,儿科张雅慧主治医师讲述NICU“闯关”记。

2022年底,在一个普通的寒冬清晨,我被手机闹铃从温暖的被窝中惊醒,摁掉闹钟,借着窗外昏暗的灯光,看了眼熟睡的爱人和孩子们,蹑手蹑脚地爬起,悄悄关上了卧室门。洗漱完毕,给自己扎个高高的马尾,打开家门,迎接新的一天。

7:20,来到医院,迅速解决早餐后,我到了自己所在工作岗位——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这里的患儿大部分都是无法脱离呼吸机、无法自行吸吮、无法维持体温而需要持续暖箱保暖的早产儿。对他们来说,从出生到出院,需要闯过无数关卡,才能成为“勇士”,从NICU“毕业”。小5床就是其中一员。

作为他的“医生妈妈 ”,我每天都会为他的“吃喝拉撒”操心。严格清洗双手后,我来到了他的暖箱前,不禁感叹他顽强的生命力。小5床是双胎中的弟弟,出生时胎龄只有26周,体重仅有700g,是“一枚”超低出生体重早产儿。他的兄长,比他早20天出生,因为太小没能存活。产科魏瑗主任为他施行了双胎延迟分娩技术,又让其在妈妈的子宫里多长了20天。

他出生有自主呼吸,儿科主任韩彤妍和张慧主治医师在给予无创呼吸支持的同时,又施行了延迟脐带结扎技术,当用转运暖箱转回到NICU时,用微创管给予了肺表面活性物质,这几项保障超早产儿早期安全的最先进技术,使他顺利闯过了多道“关卡”——呼吸窘迫综合征、呼吸暂停、喂养不耐受,一直在长颈鹿暖箱里享用着最少干预的保护性治疗方案。

“嘤嘤……嘤嘤……”小5床的小奶音把我的思绪拉回。我用手捂热听诊器,小心翼翼地放在他的心前区,“咚咚……咚咚……”,听诊器中传来了清晰而有力的心音,将听诊器移到他的腹部,“咕噜……咕噜……”,我又听见了连续而又清晰的肠鸣音。

查房

放下听诊器,我轻轻碰了碰他的小肚子,他感受到了这来自外界的触觉刺激,睁开了眼睛,我又摸了摸他的小手,他也用力握了握我的手指头,动了动他那跟我手指差不多粗的小腿,张了张小嘴好像在说:“医生妈妈,早上好呀,我一直都在努力呢。”

同事来找我说:“雅慧,小5床的爸爸在门口送母乳,你去接待一下吧。”作为早产儿,能在出生后就吃到新鲜的初乳对宝宝肠内营养建立、避免出现喂养不耐受、增强免疫力至关重要,所以我们一直在鼓励和倡导早产母亲积极分泌和提供母乳,为宝宝赢得更优质的“口粮”。

我来到病房门口,从小5床爸爸手中接过宝贵的母乳,和爸爸沟通了一下孩子的情况,他又对我深深鞠躬说“谢谢你们,明天我再来”,转身离开。

小五床的父母30出头,却经历了将近10年的艰辛求子路,终于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的帮助下,成功受孕。现在孩子妈妈借住在北京远郊的亲戚家,孩子爸爸每天都会花近两小时来医院送母乳,望着他有些疲惫的身影,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尽我全力把他们的小宝贝看住、看好,让他平安长大,顺顺利利地交到他的爸爸妈妈手中。

暖箱中的早产儿宝宝

作为北京市危重新生儿转诊中心, NICU病房承接的不仅是我院产科的危急重症新生儿,而且还是北京市各家医院的上级转诊机构。在这个特殊时期,儿科人力面临着巨大压力,很多医护被调入方舱、核酸采集、定点医院支援,同时一轮又一轮的同事感染、隔离、康复、回归……但我们依旧坚持承接着从各个医院转入的新生宝宝们。

原本要接班的二线发烧了,我这个已经“退休”的老二线义不容辞顶上。

二线电话熟悉的铃声想起,电话那头说:“您好老师,我这边是产房,有个可疑胎儿宫内窘迫的产妇现在要分娩,请您来看台。”我穿戴好隔离衣,戴好面屏,拿着抢救箱来到了隔离产房,产科医护早已准备就绪,同时也为我准备好了新生儿复苏需要使用的抢救台。产科大夫一直在产妇身边耐心指导,助产士也不断地检查着孩子的体位、产程的进展,随着一声响亮的啼哭,孩子顺利娩出,我们大家都长长松了一口气。然而,母亲新冠感染,为了避免孩子被感染,我和产科大夫一起,把这个宝宝转回到NICU,转回之前,我迅速给宝宝做了个快速抗原,显示是阴性。

把他顺利转入病房之后,当我回到休息室,已经中午1点多了,同事贴心地为我准备了午餐,我狼吞虎咽地吃得干干净净。

没多一会儿,NICU主班护士王媛媛老师推门而入:“快,有一对27周双胎要生,准备一下。”我的同事们闻声而动,开始准备脐静脉、脐动脉置管用物、血糖监测仪、家长告知材料等,为即将降生的小生命的顺利“入住”打下基础。

“雅慧,外院有个胎粪吸入呼吸困难的新生儿需要转运,120已经在急诊等着了,你们快去快回!”

听到有新任务,我拿起抢救箱,和朱慧颖护士长协商转运护士人选,正值病房出院及入院高峰,没有合适的护士能够抽调出来转运。

正在我一筹莫展时,被路过的普儿护士长徐静看到了,徐老师经验丰富,技术一流,她立马主动请缨道:“我去吧,我正好下夜班,可以先不回家。”

救护车载着我们飞速行驶着,很快,我们和外院的医护顺利做了交接,进行了快速查体和家长沟通,我们载着患儿踏上了回程。我紧张地盯着孩子的心率和经皮血氧饱和度,看着孩子的状态,丝毫不敢松懈。回到医院,天已擦黑,我和徐静老师赶忙推着转运暖箱回到了病房。NICU病房医护也已准备就绪,有条不紊地和我们进行了交接。

回到办公室,早已过了下班时间,办公室内依旧“人满为患”, 我从抽屉里拿出一个面包啃了几口,开始“噼里啪啦”敲打着键盘,完成着各种各样的文书和工作,梳理着今日的患儿信息,计划着明日的进一步诊疗。

回到家,孩子们也早已睡下。母亲为我加热了晚餐,我边吃边和爱人交流着今天的生活和工作,感谢家庭给予我的包容和支持。

我只是一名普通而平凡的儿科医生,当艰辛和不易遇到患儿家长误解时,心里不免有些落寞。但更多时刻,每当我看到孩子康复后红扑扑的小脸蛋,看到家长们感激的眼神,看到疾病在我们的诊治中逐步缓解,看到宝宝们顺利出院回到父母亲的怀抱,我又为自己是一名儿科医生感到骄傲和自豪。

安抚患儿

今天又是普通的一天,和这三年来其他的日日夜夜一样,但是,又有那么不同,令我难忘。我相信,风雨后一定能看见彩虹,寒冬过后,终会迎来绚丽烂漫的百花盛开!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