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10月29日,法学院党委召开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会,第一时间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学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出席会议。会议由学院党委书记、院长郭雳主持。

与会同志观看了《新闻联播》相关报道,学习了10月28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文化强国进行第十七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郭雳领学,与会同志开展讨论,围绕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论述交流收获体会。

会议认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继承发展党成立以来领导文化建设探索成果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在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高校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重要阵地,要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挥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优势,植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顺应信息技术发展潮流,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

会议强调,要坚定围绕“立德树人、德法兼修”育人目标,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全过程各环节,持续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建设,不断健全思政工作体系和铸魂育人机制,在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才培养全过程不断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要更深度发掘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治理文化的原创性思考、本土性实践、系统性总结,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制度文化的底层逻辑。要更精准推动法学理论与法治实践高度融合、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有机衔接,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和职业伦理教育贯穿法治人才培养始终。要更立体引导学生在法检机关、厂房车间、村镇社区、田间地头塑造对国情社情民情的系统认知,在普法宣传、法律援助、乡村振兴的志愿服务一线养心志、育情操、受洗礼、作奉献,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涵养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助力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要建设好层次丰富的思政课程体系和维度多元的思政育人平台,以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为法治人才培养举旗定向、固本强基、护航赋能。

会议指出,积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一以贯之、一脉相承的重要论断。积极阐释中国特色法治理念、主张和成功实践,讲好新时代中国法治故事是从法治维度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路径。北大法学院作为教学科研机构,承担着文化传承创新的法定职责,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精神血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民族品格,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治文化时代价值,结合新时代伟大变革和伟大实践,赋予中华法治文明新的时代内涵,为更好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贡献北大法学智慧、北大法学方案、北大法学力量。特别是要聚焦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制机制,围绕以法治手段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有组织科研和对策性研究,助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法规制度体系。

会议明确,要以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和涉外法治研究为抓手,不断提升国家法治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法治文化影响力。北大法学院长期致力于拓展全球化教育教学资源,完善国际化交流平台,吸引世界一流师资。要通过进一步培养更多高素质涉外法治人才、进一步深化高层次涉外法治学术交流创新,更加主动宣介中国法治主张、传播中华法治文化、展示中国法治形象。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际学术交流合作,着力建设中国法学教育和研究的海外桥头堡,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人类法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探索总结熔铸古今、汇通中外的法治文化成果,大力提升北大法学、中国法学的国际传播力与全球影响力。

北大法学院将继续紧抓北京大学“学科质量年”和北大法学学科建立120周年战略契机,全面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师资队伍配备、人才培养、资源投入等工作,调动师生校友各方面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全面依法治国和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专题链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